APP下载

基于活态理念与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安徽地方戏传承与发展研究

2015-09-06黄胜江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合肥230053

戏剧之家 2015年15期
关键词:传承与发展困局

黄胜江(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53)

基于活态理念与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安徽地方戏传承与发展研究

黄胜江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53)

【摘 要】地方戏作为特定地域历史形成的文化意象,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当代社会价值。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现代化的扩展、城镇化的加速,以大众消费文化为代表的强势文化挤占了地方戏的生存空间,极大地改变甚至破坏地方戏的文化生态,地方戏的传承与发展面临严重危机。本课题以多元文化和活态理念为视角,考察安徽地方戏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活态传承与发展,阐述安徽地方戏传承与发展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安徽地方戏;困局;活态理念;多元文化语境;传承与发展

地方戏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特定地域历史形成的文化意象,也是特定地域民间心理的文化映射和地域文化谱系的符号象征,对于增强地域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文化建设、地域文化认同与非遗文化保护的大视野下,地方戏成为区域公共文化建设与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是区域内人民最为亲切的文化记忆与共同情怀,直接关涉地域文化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而当下,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现代化的扩展、城镇化的加速,以大众消费文化为代表的强势文化挤占了地方戏的生存空间,极大地改变甚至破坏地方戏的文化生态,地方戏的传承与发展面临严重危机。本课题以多元文化和活态理念为视角,考察安徽地方戏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活态传承与发展。

一、当下安徽地方戏传承与发展的困局及其原因

当下安徽地方戏传承与发展的局面是不容乐观的。据统计,全省现有县级剧团和市辖区级戏曲剧团47个,在已知的全省23个戏曲剧种中,只有黄梅戏、庐剧、徽剧、泗州戏、梆子戏、推剧、花鼓戏、含弓戏等9个剧种有专业剧团,在职人员平均年龄41.9岁。其中,经济状况较好、较有活力的占5%左右;条件艰难但仍然坚持演出的,占79%左右;陷于瘫痪状态的,占16%左右。都市剧场演剧形势不容乐观,乡村演剧则需求较强,剧种发展极不平衡,人员老化断层,剧目陈旧流失,剧团市场主体性不强。

当下安徽地方戏传承与发展的不利局面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是各剧种的不平衡发展。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等剧种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优势性,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的文化行政政策的导向;一方面在于剧种的适应性与活力,黄梅戏等剧种相比高腔、傩戏、文南词等处于成长期的新生剧种,适应性更强;一方面在于地域性因素,安徽地域辽阔,横跨江淮,不同人口和文化生态圈影响剧种发展程度;一方面在于从业人员的努力程度与优秀演员的影响力不同。其次,生存生态恶化,全球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文明兴起,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后现代主义文化时代到来,影视多媒体娱乐大行其道,随着文娱方式的巨大变化,时尚以斗室文娱、广场文娱为主,而与衰落的农业文明相适应的戏曲文化渐趋式微。再次,意识形态的误导,民族虚无主义者和极左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包括对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戏曲的批判,造成了消极影响,尤其对于现代年轻观众产生了错误导向,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和戏曲观众的断层。第四,管理体制的束缚,院团的戏剧策划、制作、演出、评奖的全部流程,处于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监控之下,长官意志束缚其适应市场的活力和应变力。第五,戏曲的陌生化(程式化、舞台间离效果、唱腔方言、旧时代生活内容与情感方式等)使其与现代观众的欣赏趣味出现落差,加大了感知与理解的难度。第六,缺乏时代感与审美性俱佳的精品。

二、安徽地方戏传承策略

传承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联系体,应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以发展促传承。传承在于地方戏本体的生存延续,借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理念,让安徽地方戏在其生成发展的环境当中进行保护和传承,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过程当中进行传承,而非仅仅依靠现代科技手段对地方戏进行“博物馆”式的静态留存。树立从口传文化、乡村文化和约定俗成、世代承传的民俗生活的角度来认识地方戏的习惯。所谓“活态传承”,即是要求戏曲紧贴区域内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要求地方戏曲的生命力在于当下的延续性人身活态演出传承,而非死的遗存物,强调从编、导、演、舞美等戏曲本体,到市场运作、政府扶持、民众参与、学者批评、人才培养等外在文化圈层的地方戏系统工程建设,而非单一的、割裂的机械艺术观,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安徽地方戏的这种活态传承,我们可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重点保护剧种传承人,尽可能多地授徒传艺,形成传承群体,这是戏曲活态传承的人才支撑及依赖核心。

(二)抓紧濒危剧种的资料抢救,建档、录像、整理,形成活态传承的现实依据与基因库。

(三)扶持成建制的剧团,使其适度参与文化市场活动,在活态的演剧活动中实现文化产品的供给和市场效益的创造,形成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环。

(四)建立地方戏赖以生存的民俗生态保护区,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传统节庆仪式等民间文化活动,逐步创新地方戏活态传承的文化空间与精神土壤。

(五)加快兴皖富民步伐,改善演剧场所环境,经济充裕、环境适宜才能使观众有看戏的前提,保证观众群体的存在,在日用生产中实现活态传承。

(六)多途径尝试戏剧进校园,培养青年人的地方戏意识,加快专业性艺术院校建设,多出人才,留住人才。

(七)建立多层次的研究体系,如建立黄梅戏博物馆、岳西高腔传承中心等,以学术的呼吁引起公众的关注,为活态传承作理论护航。

三、安徽地方戏的发展策略

当下处于多元文化生态语境之中,这种“多元文化语境”体现为:全球化与地域性拉锯,现代化与传统性缠斗,乡村向城镇化过渡,精英文化呼唤精品意识与哲理思辨,大众文化追求即时与娱乐至死,后现代要解构一切,广场文化与斗室文娱相对垒。在此复杂多元的文化生态下,我们必须以多元发展的方式考虑地方戏的前途,需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分散决策。

(一)平衡发展。为合理配置资源,可将重复建设去除。黄梅戏一花独秀,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其他剧种的消沉与枯萎,可适当引导,兼顾发展,如青阳县将县黄梅戏剧团改建成青阳腔展演剧团。

(二)区别对待。根据剧种生命力与市场适应性,区分以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定位。对于黄梅戏、庐剧等发展潜力较强的剧种,鼓励其走市场化产业化之路,培育市场主体,打造品牌产品。对于古老剧种,更多地以公益性保护的形式留存,不让其死亡,这也是一种发展。

(三)坚定不移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让政府文化部门从办戏转为管戏,转变职能,给予院团自主性,实行弹性聘用制度,借鉴现代化企业营运模式,建立经纪人制度,扩大融资渠道,吸纳民营资本。

(四)协同发展。适应不同观演需求,调动多元主体,实行剧院戏曲、校园戏曲、社区戏曲、广场戏曲、厂矿戏曲、乡村演剧并进发展。

(五)出人出戏。地方戏的承载主体是人,包括演员与观众。一方面要多渠道争取与培养观众;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出戏曲领军人物,如黄梅戏“五朵金花”等,调整自身艺术形式,以优秀剧目和杰出演员留住观众,开拓市场。

(六)借力媒介。利用大众传媒,让戏曲与影视网络、新媒体联姻,地方戏可以扩大传播面,增强发展能量。慕容晓晓的《黄梅戏》MTV、吴琼等人的黄梅歌、3D黄梅戏《牛郎织女》等都是有益尝试。

(七)主体多元。围绕地方戏的发展,需要调动多方行动主体,政府应做好宏观层面的政策扶持与项目倾斜,院团应着力于贴近民众、展示时代精神的剧目生产,文化企业应加大参与地方戏的资本运作,专业院校应积极做好人才续接的工作,批评界应以时代精神为底色,为地方戏的传承与发展护航,同时形成民众广泛参与的戏曲文化氛围。

四、安徽地方戏传承与发展研究之理论和实践意义

近年来,随着建设文化强省口号的提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部分论者开始关注安徽地方戏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一部分区域院校学者基于科研项目或研究基地的地方戏传承发展研究,如池州学院路广宏的《池州青阳腔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地方文化系统戏曲研究人员的探索,如岳西高腔传承中心汪同元《关于岳西高腔的现状调查及保护探索》;部分青年学子的介入思考,如安徽大学2006级戏剧戏曲学王佳佳的硕士学位论文《庐剧与皖中地区民俗文化》;部分文化智库机构与社团的调研与报告,如安徽省文化厅专题调研组《戏曲的可贵守望者——安徽省县级剧团调查报告》。综观以上研究,不同的研究群体从各自视角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呼吁了切实加强安徽地方戏传承与发展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各自提出了一些实践路径,但不足也是明显的,如研究的广度有待扩展、所提供路径的可操作性存疑、研究的理论精品意识欠缺,其中不乏印象式的现象描述,以及部分记者的访谈粗略整理,具有理论系统性的论述精品太少。

地方文化系统戏曲研究人员的探索,考察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安徽地方戏的活态传承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第一,理论意义。本课题借取20世纪20年代以犹太裔美国学者霍勒斯・卡伦为代表的多元文化格局理论,将其应用于地方戏的研究领域,在当下尚属少见。同时本课题借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活态传承理论以及文化生态学理论,这在国内戏曲研究领域尚不多见。

第二,实践意义。1.根基价值。地方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民艺术智慧的结晶,它促成民众知识的习得、道德的养成、艺术品位的塑就。地方戏是传统文化的血脉,故传承与发展地方戏对于每一个中国人均具有留住文化之根的意义,做好安徽地方戏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可以增强安徽地域文化认同感与民族凝聚力。2.定位价值。安徽戏曲文化悠久而丰厚,从优孟衣冠的扮演到孟汉卿的华章,从朱氏诸王的排场到阮大铖的佳构,从青阳腔名扬天下,到无石不成班的徽调,最终孕育国剧京剧。据相关资料统计,安徽省有23种传统戏剧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全国处于第八的位置,而安徽省剧种数目据《中国戏曲志・安徽卷》统计有23种,在同次统计中居于全国第五的位置。由以上数据可见安徽省是当之无愧的戏曲大省。面对厚重的历史,我们必须做好地方戏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才能与戏曲大省的地位相匹配。3.文化价值。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地方戏曲先天就具备这种品格。搞好地方戏传承与发展研究,是与建设文化强省、与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国策和唱响黄梅戏的省情相适应的。4.经济价值。当地方戏进入文化产业,具有商品属性,可以带来盈利,可为我省生产总值作出一定贡献。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8-0013-02

作者简介:

黄胜江(1983-),男,安徽金寨人,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戏剧文化。

课题项目:安徽省社科院2015年度青年课题“基于活态理念与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安徽地方戏传承与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传承与发展困局
居民医保困局
中小银行外币清算困局与应对
三株直销困局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