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厘清认识 做一名真教师

2015-09-05张兴彬

广东教育·综合 2015年8期
关键词:理想化教材内容课程内容

张兴彬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梦的实现,首先应该是教育梦的实现。中国梦,应是立足于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提升。推行素质教育有些年头了,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爱因斯坦说:“一个人把在学校里学东西全部忘了以后,剩下来的才是素质。”但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作为教改第一线的教师,有几个概念仍没有厘清。

一、“教育”不只是“教书”

“教师,不就是教书吗?”行外人这么看,我们可以理解。如果一个教师,也把自己的工作定义为教书,只知道教书教教材,把教科书按部就班的教一遍,这种人,不客气地说,他是教育的门外汉!他还没有真正理解教育。

教育的内涵很大,单就学科的课堂教学来说,也绝不是教“书”这么简单。我们教师的任务,更不是把教材教一遍这么轻松。

把课堂教学简单地处理成教“书”,这种现象在语文课堂上尤为明显。比如,如果用《太阳》这篇课文让学生认识太阳远、大、热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关系。课上完,学生脑中留下的是教材内容的痕迹,得到的是课文的知识内容。这,就是典型的教“书”。教材提供什么,我就教什么。这样下来,即便是我们的语文课程再增加一倍,也无法完成《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的。

如果用《太阳》这篇课文让学生认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目标是指向阅读的方法、策略。课上完,学生脑中留下的是语文课程的痕迹,得到的是语文文体的辨析能力、阅读能力的提高。

之所以我们的教师犯这样的错误,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弄清楚我们的教学要教“课程内容”,而不是教“教材内容”。 混淆了“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这两个概念。

“课程内容”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简而言之,是指教什么。以小学语文为例,其课程内容指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这些知识、方法和技能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不可替代的。比如,汉语拼音、标点符号、3000个左右常用汉字,查字典的方法、查找资料的方法、阅读文章时圈点批注的方法、记叙、描述的方法、简单的文章结构方法,以及为掌握这些知识和方法而展开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等等。

“教材内容”是指传递课程内容的凭借。简单地说,是指用什么来教。教材内容是不稳定的,是可以替代的。语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我们可以用这一篇课文来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也可以换一篇课文来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的话,每一个教师应该都是耳熟能详的。他的意思非常明确,用这个例子,举一反三。

混淆“教材”和“课程”的决不仅仅是语文教师。在其他学科的课堂上,这种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教师对教材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这种做法,是对教育的曲解。我们要根据课程标准,大胆、灵活地运用教材,完成教学目标。

二、教师要有“教育理想”,但不能把“教育理想化”

一个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有教育理想,否则,是做不好教育的。同时,我们教师绝不能把教育理想化。

常常听到有的教师抱怨:“这个问题,我都讲了八百遍了,谁谁谁还不会!”“昨天还说过的,今天,他又出错了”……类似的话,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我们把教育理想化了!从事教育,首先就不要把教育理想化。我们是教师,不会点金术,没有点石成金的本事,不可能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科学家、文学家、音乐家、画家;学生学有所成,也不是单凭你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他学有所得,就完成了教育的任务。

我们在设计一个教学活动或者环节时,预期的教学效果,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其中有不少学生是完成不了的。对这些学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补充措施。有了这样的思考,是一个教师走向成熟的标志。要避免教育理想化,就要克服一劳永逸的思想。在这个讲求速度的年代,很多教育者的教育行为、目标总是显得有些急功近利,教育学生时总希望一招制胜,一劳永逸。这种想法是把教育理想化的一种表现。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程,不能掉以轻心,要彻底转变一个同学并不是一朝一夕能促成的。需要的是长久的耐心和更多的策略与方法。教育过了还犯错误,就觉得不可思议、无法容忍,其实,人是发展中的人,孩子是不断成长、不断发展的,思想认识还不能形成定格,肯定会反复的。要避免教育理想化,就要克服一蹴而就的思想。 教育从来就没有一蹴而就的神话,教育就是每时每刻的浸润,长期不懈的启迪。在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小学阶段,我们的教育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习惯是个大问题,是大智慧。良好的习惯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学生的品德、学习习惯、饮食起居习惯应该从小培养,这些是他们一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行为上。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教育都应该从习惯培养开始。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孩子的习惯不是一两天能养成的,让他在短期内完全改变,那是不可能的。

三、教育要“引导”,而不是一味“迎合”

迎合与引导是对立统一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迎合与引导的侧重点不同。迎合学生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方面,他喜欢读什么书,就让他读什么,可以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但它明显地使教学变得被动,学生喜欢的,未必就是含有正能量的,在读书的指导上,我们教师要加强引导,把学生的阅读兴趣转移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每个年级,我们精心挑选了学生必读书目和推荐书目,在完成了这些之后,再让他们去读他们特别喜欢的书。

学生良性的自主发展一定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才得以实现的。教师的迎合和引导都必须建立在满足社会发展和尊重学生自由选择的基础上才是有效的。教师要做的重点是引导,引导才是教育的真谛。一味迎合,教师基本上可以下岗了。

当前教育理论层出不穷,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师不应眼花缭乱,不要浮躁,而应专心提高自己的课堂技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潜心育人。投机取巧是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的。

本栏责任编辑 邱 丽

猜你喜欢

理想化教材内容课程内容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融通之初探——以选择性必修一的复习课为例
陆毅:侯亮平是个太理想化的人
李一男的小牛电动车太过理想化
过于理想化的拟态呈现:《非你莫属》节目塑造的求职环境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