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成分血液出库及输注时间的调查研究

2015-09-05陈钰溪张立川刘建峰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5年17期
关键词:血库出库红细胞

陈钰溪,张立川,刘建峰

(大兴区人民医院输血科,北京102600)

随着输血医学的逐步发展,临床越来越多的采用成分输血,每种血液成分采集分离后有明确和严格的温度要求及条件控制,其中温度是血液保存的最关键环节。红细胞的储藏温度应当在(4±2)℃,而新鲜冰冻血浆需要在-20 ℃以下保存[1],血小板的储藏温度应当在(22±2)℃,且保持震荡,血浆进行溶浆后应在(4±2)℃储存[2]。事实上,由于血液经血库发出后脱离了冷链控制,此后的过程也较难保障储存条件。血液从血库发出,直至临床护士开始为患者输注,以及随之的整个输注过程,血液基本都是处于室温条件下的,这样对温度要求苛刻的血液成分如血小板、血浆,其有效成分的活力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从而影响疗效。由此,控制血液出库后在临床非最适条件下的保存时间是减少这种损伤的有效途径。此次调查旨在收集本院输血病例资料,了解血液出库后在临床的留置时间是否合乎规范要求,分析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医院输血科调取2013年1~12月的用血患者临床资料,选取年龄为16~72岁的输血患者,并按输注类型对患者进行分类,当次只输单一成分血且输注计量为单袋血液制品(悬浮红细胞2U/袋、血小板1治疗量/袋、血浆200 mL/袋)的患者为单一成分输注者,其中输悬浮红细胞患者304例,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患者190例,输注机采血小板患者188例;输注非单一成分且多袋次的患者为多个成分输注者,共180例,其中输注红细胞悬液271袋,血浆371袋,血小板68袋。严重心功能不全等影响血液输注速度的病例不在统计范围内。

1.2 方法 调取所选符合条件的输血患者病案,根据其输血记录单和护理记录单,查询所输的血液从出库至开始输注的间隔时间,以及从输注开始至结束的间隔时间。以每30 min为一时间档,分别计数悬浮红细胞、血小板、血浆在每个时间档的数量,并比较该成分在不同输血类型人群中所需时间是否存在差别。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做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取χ2检验方法,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在成分血液出库到开始输注的间隔时间调查中,对于单一成分输血患者,大部分是在血液取走之后的30 min之内开始进行了输注,但是不能达到100%。而对于多个成分组,三种类型血液的临床输注前搁置时间均明显延长,两类人群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本院护士多采取血小板、血浆、悬浮红细胞的输注顺序,所以在多成分输注时对悬浮红细胞的时间影响最大,30min内输注率仅为1.11%。见表1。

在成分血液从开始输注到输注完毕的时间调查里,两组中患者均100%可以在4h内完成。多个成分组与单一成分输注者数据相对比,单袋输注速度略有增快,这与输首袋血的观察时间内滴速较慢或大量用血时加压滴注等因素有关,但分析显示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成分血液出库到开始输注的间隔时间情况[n(%)]

表2 成分血液从开始输注到输注完毕的时间[n(%)]

3 讨 论

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血液由血库取回临床后应尽快输注,不得自行储血[1]。血液离开血库即失去了最佳的保存条件,若长时间不进行输注,必然会影响血液的质量。《临床护理实践指南》中,要求血液制品从输血科取出后应在30 min内输注,一单位的成分血或者全血应在4h内输完[3],尤其对于保存条件要求苛刻的血小板更是如此。部分病例所输血小板是在临床留置了超过1h甚至更长的时间。有研究表明,适当的温度可以保持血小板良好的活性,当低于20 ℃时,会发生静止盘形到多伪足球型改变,丝状肌动蛋白增加、血小板微管螺管的解聚等改变,导致血小板治疗无效,同时血小板采用持续震荡保存是防止其聚集,促进气体在血小板中交换,避免代谢产物形成高浓度,并有利于血小板从外界环境获取营养[4]。由此,若取回临床长时间室温静止放置会使输注效果受到损失。血浆中凝血因子不稳定,不适宜的环境加速有效成分的失活,同红细胞制品一样,脱离4℃冰箱后更容易滋生细菌。虽然护士对于血液从开始输注到输注完毕的时间掌握较好,100%都能在规范要求的4h之内完成,但有文献建议,血小板从血库取回后应该立即输注给患者,血小板及血浆都需要更短的时间内完成输注,正常情况的时间应小于20min。在本次调查里,显示临床上较难以在建议的时间内输完[5]。

对申请单袋、单一品种血制品进行输注的患者,临床处理尚不能完全达到规范要求,见表1。对于大量、多成分输血的患者,输血科若全剂量多袋发放,必将使血液在临床搁置的时间更长,见表2,影响血液的质量。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很好办法是采取分次、小量发血,其余仍保留于血库中。这对于输血科、临床科室都无疑增加了工作量,但是各个科室必须要克服这一困难,将血液质量的要求放在首位。医院和输血科要对临床进行相关操作规范的教育培训,保证血液取回临床后及时予以输注。同时,要推广专用的保温取血箱的使用,给血液离库后提供相对理想的环境,最大程度的保护“冷链”,确保血液安全,强化输血知识和对血液质量保护的意识。对于血液出库后质量管理方面要做质量追踪和统计,建立机制,及时反馈临床,这样才能充分保障血液质量。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医发[2000]184号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WS 399-2012 血液储存要求[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医政发[2011]55号 临床护理实践指南[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1.

[4]刘景汉,车辑.血小板保存[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4):241-242.

[5]高峰.临床用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血库出库红细胞
红细胞的奇妙旅行
对脐血库“双重身份”的法律探析*
运血车血库气流组织与温度分布的仿真分析
卷烟配货出库流程的优化与应用
散粮出库 加快腾仓
“出库费” 应由谁来付
破碎红细胞检测研究进展
Uf1000i红细胞检测在肾内科的应用价值
前移血库规划与未来发展探讨
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治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