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村棋事(一)

2015-09-05蔡天敏

棋艺 2015年6期
关键词:阿吉茅屋知青

蔡天敏

我中学毕业后,到社会上干了一段临时工,尔后,就下乡到离老家春塘镇并不远的山村。那儿离金门仅一水之隔,对岸窝趴在岩崖壁下的水上高音喇叭,不时传来“共军官兵弟兄们……”的嗡嗡声,就像旧时弹棉花的声音一样,那播音的女子仿佛隔着一层楚绢鲁缟在叫唤着,她的音调在传播中,被海风和海浪切割得很不成样,跌跌撞撞地,送到我们的耳膜里就显得嗲声嗲气的,像是流落风尘的女子在窃窃低诉。这一带的海岸线,树林茂盛,地形隐秘,成了偷渡金门的首选之地。当初偷渡的人很少借助船这样的海上交通工具,而是在腰间系上三条充足了气的自行车轮胎,借助车胎的浮力铤而走险。此处海域的潮汐呈现螺旋形流动,懂得潮汐规律的人,会利用潮汐的走向,轻易游到金门。

这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事了,两岸真炮不打、宣传炮常打,当然是双方规定好的单号打、双号不打,也自然是出于方便两边百姓出行和田间劳作的考虑,并且,打炮是选择对方的荒僻处打的。于是,对峙当中,嵌入了人性化的元素。我们这些知青,虽然生长在厦门,但是,来到这外人不可随意进入的海防前线,还是有点儿新奇。我们下地劳动时,就看见山野里散落着一摞又一摞的宣传单,全是高质的铜印版纸,浸水不沤的那种。我们捡来一看,里面的内容,大都是驾机驾舰来投诚,奖励黄金和美钞多少云云。我下乡的小山村,村名叫茅屋。屋舍大都窝趴在一个稍稍隆起的土塬下面,为的是躲避对岸打来的炮火。那建筑也就像陕北的窑洞一样,一律背东向西,一间间挤挤挨挨的,只有向西的一面出口。土塬上,也有几处房屋散落着,其中有几间是仓库,仓库的外墙上,还刷着“破坏军产,就是犯罪”的油漆字样,像是文革的遗物。村民们依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古老生活,天一落幕,家家掌灯,只有几只村狗在荒僻的村子里游荡。天宇村落一空旷,乐音就格外丰富起来。海风吹来的咻咻声,树叶相撞的瑟瑟声,片片屋瓦的呜呜声,给小山村增添了无聊与寂寞。对岸那边有时也放音乐,放的大都是《夜来香》《美酒加咖啡》《绿岛小夜曲》之类。我们这边也在田间地头矗立着许多电线杆,其上挂着个喇叭,放的是《北京颂歌》《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见到你格外亲》《我为伟大祖国站岗》等红色歌曲。听听我们这边放的音乐,多少会冲淡了一些寂凉。

我们知青一律住在知青点一一那是一个回字形的石城堡,有十来间石房,除了大门边的一间做小卖部外,其他的都做知青的宿舍,每间宿舍一般住三四个人。我们共有四男四女下乡到茅屋生产队,一起到茅屋的乡野里修理地球。修理地球,只能是知青的语言,曾经很流行,话语里包含着调侃与无奈,带有苍凉的悲壮。我那时下乡的地点,仅仅是厦门的近郊,因此“镀金”的色彩自然会浓厚些。从老家春塘镇到知青点,也就一个小时的自行车车程,我要是愿意,也是可以每礼拜回家一趟的。海的对面,就是当时还称之为敌占岛的金门,离我们这边最近的,就是大担岛、二担岛,在能见度好的天气下,国民党的旗帜依稀可见。在这海防最前线,我们每个知青,自然就成了民兵。下乡的第一课就是军训,主要练的是学会打枪。军训了一个星期,我学会了拆装五四自动步枪,打靶成绩则一般。几个茅屋村的小青年也参加了打靶,打了五发子弹,成绩都在40环以上,那准头是没得说的。一个叫阿吉,一个叫阿宏,他们年约十六七岁,眉目神情都露出涉世未深的单纯。而我已经二十岁了,中学毕业后在社会上混了些时日后才下乡,也算是半条街头抹布;尤其是自我年少起,就看起了街边的象棋摊,是个不折不扣的小棋迷。于是,下乡时手头上带的,除了几本书外,还有一副象棋。

与我同屋住的另外三个人是:罗伟、方益强、谢文靖。罗伟和我是市郊春塘镇老乡,其他两个是家住厦门市区的,算是城里人,他们的年纪都比我小,他们就叫我蔡兄。我们四人住一间,房间很小,除了安放一张公共桌和四张床铺外,就剩下窄窄的过道了,装衣服的小箱子只能放在床铺的下面。我们认识后的第一次娱乐,就是下象棋,不过,和他们下时,他们的棋力都比我弱一些,我在短暂的得意后,也就陷入了孤独求败的寂寞。

我们下乡伊始,刚好是在“双抢”过后,队长指派给知青的活儿是刈草积肥。我们手持着镰刀、扁担和绳子,在田头垄边割杂草,然后聚拢到一个牛棚前的小埕地上。阿吉的父亲是专门看管队里的牛儿的,在牛棚的一个边角间里有灶台,煮着剔除过的边角料地瓜,给牛儿吃的。阿吉的父亲五十出头,背有些驼,眼浊牙黄的,胡子拉碴,有些邋遢。这个牛棚就在茅屋村南面的边境上,掩映在一片龙眼树的树林子里,当然旁边也有几棵其他的树,就是长得蓊蓊郁郁的苦楝树。这种树,开着淡紫色的花儿,结着如枣般的绿果,稍小,它的嫩绿枝叶,羊儿很爱吃。我老家屋旁就有一株这样的树。

来割草的都是二线劳力,除了我们八个知青外,还有阿吉、阿宏这些村里的毛小伙和毛姑娘。毛姑娘是我对那些十七八岁的女孩的指称,有秀凤、丽珠、月娥等。阿吉的父亲看着城里来的女知青,涎着一张脸,乐着。他从喷着热气的大铁锅里掏出品相好的地瓜招待她们。她们有的也就接过冒着热气的地瓜,不停地在两手之间翻抖着,等凉了些,就剥开皮,启动着樱桃小嘴慢慢吃着。受其影响,我也吃了这“二手地瓜”,由于肚子正饿得慌,吃得蛮香。队长刚好过来巡视,见我们个个大快朵颐,勉强挤出一丝笑容,然后用阴鸷的眼神扫了我们一下,就转到其他地方去了。队长二十九岁了,有点老相,还没成亲,但据说已经有了对象,就在隔壁村。

我们赶紧提着镰刀割草去,牛顿草、鬼针草、芦苇丛、蒲公英、营茅草、打碗碗花草……这些高秆植物都在删除之列。歇息时,秀凤说:“队长阿成都这样,不管你有没有干活,都会拿眼睛看你一下,至多一下,然后就一言不发地走了。”我私下觉得他这么一看,倒蛮有效的一一那眼神带着威压,挤迫着你的神经,我们也就卖力多了。几个女知青也干得汗流浃背的,乳罩的勒痕也就越发明显,从身上发出的肉香,也依稀可闻。她们只是淡淡妆,脸上略敷着上海产的百雀羚牌雪花膏——蓝色的小铁盒上面有着几只活泼的小鸟,优雅的香味:很蓬勃,很霸道。她们正处在吐气如兰、身溢馨香的曼妙年华。而我们男知青,也都喷发着荷尔蒙的浓重气息——我们青春的颂歌,就在这乡野地垄间奏响着。

我继续当着二线劳力,在菜地里薅草、莳苗、间种,在甘蔗林里掰下修长的枯叶。在所有的农活里,我最不爱干的,就是这掰蔗叶了。我曾经读过郭小川的《青纱帐——甘蔗林》,读完后,我觉得这些蓊蓊郁郁、接连成片的高梁地呀,玉米地呀,甘蔗林呀,都是潜藏着抗日游击队队员的最佳场所,很自然地就将这些青纱帐和那首著名的《游击队歌》拼接在一起。那甘蔗林里密不透风,修长的蔗叶尽是芒梢,闷热的里头又布满了数不清的幼小的昆虫。于是,钻进甘蔗林里,等于是钻进芒梢和小昆虫们布下的天罗地网里。茅屋村的姑娘们知道其中的厉害,都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像西亚朝觐的圣女。我们知青不明就里,就袒头露臂地进去,等出来时,脸上、手臂上,就有许多被蔗叶刮伤,被小虫噬啮的小口子。于是,茅屋村的姑娘们,就纷纷献出她们的一只套袖给女知青,对于我们男知青,她们就流露出爱莫能助的眼神。我想,她们的做法无可厚非。

猜你喜欢

阿吉茅屋知青
天堂是所茅屋
茅屋
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偶拾
儿歌作品:我的阿吉
亲亲热热小伙伴之美味的食物
阿爸的灯
把根留住
知青博物馆:激情燃烧的岁月
李姐和她的湖南知青网
一条狗的狂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