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2.0的“浦东模式”
2015-09-04
上海浦东新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 张爱平
上海浦东新区在城市信息化建设中,紧扣“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主题,“统筹兼顾、民生优先;试点示范、逐步推进;产用联动、协同创新”,发挥信息化引领和带动作用,坚持以智慧应用为导向,以智慧产业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引力,以综合创新为动力,提升智慧基础设施、优化智慧应用体系、夯实智慧产业基地、强化市民信息意识。
2009年,浦东新区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初步构想,2011年在上海市率先推出《智慧浦东建设纲要(iPudong2015)》、《推进智慧浦东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提出了智慧浦东建设核心任务——“3935战役”和118个重点项目,聚焦推进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惠民利民的应用体系建设、智慧产业化和产业智慧化,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
经过几年的努力,浦东新区信息基础设施处于上海全市领先水平。
浦东新区智慧城市建设成果
上海浦东新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爱平介绍,浦东新区经过五年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有了新的突破。第一,率先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理念。当时提出来构筑数字高原,建设智慧浦东,所以在国内算提出的比较早。第二,率先制定智慧城市理念。浦东新区2011年制订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设计——“I浦东2015”,320大类118个项目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的相关工作。第三,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浦东新区政府发文建设智慧城市,全面植入互联网基因。第四,开展智慧城市试点。浦东新区在国内是比较早的将智慧社区、智慧园区和智慧商区进行分类试点。
“浦东新区经过五年发展,建立了信息领域的基础设施,有了高速发达的系统,有效协同的电子政务平台,较大覆盖网络安全体系和发展很多安全产业。”
浦东最早提智慧城市之前,就是IT融合发展,智慧通信在当今发展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理念和支撑板块。从移动视频化、云协作到社交性,当融合通信所引领时代的时候,智慧城市正在从1.0向2.0演进。“2.0主要的本质主要是反应在这五个I,第一是智能,第二是信息,第三是创新,第四是融合,第五是互动。融合通信和智慧城市2.0,至少在三个层面有直接关联,一是端,第二是网通,第三是云。”
智慧城市2.0
张爱平列举了浦东智慧城市实践案例。
综合+N。浦东新区政府是前台受理,后台办理,中间是如何把整个体系贯通起来。
网格化管理。网格化管理是北京东城区首创,成为非常重要的管理案例。上海浦东新区从2008年开始搭建网格化管理平台,目前已经走向了更多的管理,所以这是一个+N的管理。
应急管理+N。能够跨越部门所属关系之间的障碍,通过一体化管理平台实现有界面的有效实施管理。举个例子,一个区域要管理界面,城管、公安、应急等行业,分管不同的系统,应急管理+N就是把这些行业融合在一起。
位置信息服务+N。位置信息服务跟智慧交通非常密切,城市智慧交通精细化的调度体系和公交车辆的空载以及来往信息体系,都与位置信息服务有关。
智能设备+N。浦东新区各种终端还有其他非手持终端各种设备,智能物流、智能电网管理方面做的非常有探索性。
一根线+N。全国都有12345,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热线,热线多了让老百姓不知道找哪根线,所以上海浦东新区通过12345,贯通了多根线,通过后台建设一体化的知识库,使得老线正在发挥新的作用。
PC+N。作为门户网站,在使用过程中发挥很大的价值。上海浦东新区通过网站群的建设,通过一系列政务大厅的建设等,在政务方面使得PC作用在政务2.0时代发挥得越来越好。
银行+N。一张银行卡上面集中了十几种功能,使得拥有这张城市卡的物业公司走出了上海,走向了全国。
“十三五”规划
“浦东新区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也有一些问题。比如,信息荒岛孤岛仍然存在,认识不够完全统一,传统的民生服务直接感知度不够高,产业发展后续也需要有新的策略。”张爱平说,上海浦东新区“十三五”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发展思路:第一,提出互联网发展布局;第二,全面发展信息化建设;第三,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第四,推动城市建设作为主要发展考量。“总体顺应融合时代,特别注重顶层设计,探索可持续项目管理,注重民生,打造核心模式,合理开发。在‘十三五’期间最重要的就是政务的引领和建设,我们已经制定了方案,从今年开始就启动。”
上海市主要领导对互联网+非常重视,已经明确提出要用互联网+推动政务职能建设。特别是上海自贸区和浦东新区完全融合,最重要的要求就是政府如何职能转变,如何适应发展。
“浦东新区规划信息化的建设目标是,预计实现到2020年基本建成科学发展先行区、‘四个中心’核心区、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开放和谐的生态区,全面建成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的战略目标”。张爱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