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创新城市管理
2015-09-04
国际上主流的城市管理学形成了6个学派,分别是管理方法学派、管理经验学派、行为学派、社会学派、决策学派以及数量学派,六个学派从不同的出发点对城市管理理论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补充与阐述,推动了城市管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城市管理学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初,2004年,北京市东城区开始实施了第一个数字城管系统,2008年,全国170余个城市编制规划着手实施数字城管。今天,智慧已经成为城市管理不可或缺的因素,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的应用逐步落地,数字城管也逐渐朝“智慧化”方向发展。
城市管理的演变
我们的城市—从理想到科学
从柏拉图的《理想图》到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再到形形色色的乌托邦文学作品,数以十计的乌托邦系谱中,不论是科学家还是文学家,他们对未来理想城市的设想都有着基本共同的理念,那就是“把田园的宽裕带给城市,把城市的活力带给田园”,目标是以城市和农村的协调统一,融合为一体。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四次会议宣布的都市计划宪章(又称为“雅典宪章”),从多学科的结合上考虑到城市住宅、娱乐、交通、工业生产、文物保护等多方面的规划建设与管理,雅典宪章的以人为本原则和社会系统观念一直影响到今天的城市规划设计。
1977年,一些城市规划设计师聚集于利马,以雅典宪章为出发点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包含有若干要求和宣言的马丘比丘宪章。《马丘比丘宪章》可贵之处在于,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对《雅典宪章》不仅有继承,还有批判的精神。不再为了过分追求功能分区而牺牲城市的有机组织,并且强调城市规划与管理中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直到今天,国际上主流的城市管理学形成了6个学派,分别是管理方法学派、管理经验学派、行为学派、社会学派、决策学派以及数量学派。六个学派从不同的出发点对城市管理理论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补充与阐述,推动了城市管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我们在研究城市管理时,既应借鉴西方较为成熟的城市管理理论,也要结合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特点。中国有着几千年辉煌的农业文明,在19世纪的洋务运动中,开始了艰难的工业文明进程,1949年建国后,我们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建成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为改革开放的成功提供了坚实的工业基础。
而我国的信息文明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直到今天给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巨大的颠覆效应,促进了城市管理的信息化进程。随着工业文明的持续发展和信息文明的蓬勃兴起,我国城市化率自1978年持续增长,截止到去年,中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53.7%。
中国城市化—机遇与问题并存
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我们依然面临许不平衡的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分配不平衡、公共服务不均衡等等。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城市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占道经营、违章停车、噪声严重、资源矛盾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那么,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我们的城市管理理论是如何发展的呢?
数字化城市管理—逐步发展起来的城市管理理论及实践
中国城市管理学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当时的社会和经济背景下,中国出现了对城市管理问题研究的热潮。1983年全国党校科研工作座谈会在烟台举行,会后编写了教材《城市管理学原理》;1987年7月,“全国首届城市管理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市举行,出版了论文集《城市管理初探》,此后陆续出现的代表著作还有《城市管理学》、《城市综合管理》、《现代城市管理学》等等。
而到了2004年,北京市东城区开始实施了第一个数字城管系统,在全国率先推出“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
2008年,全国170余个城市编制规划着手实施数字城管,有51个城市分三批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确定为试点城市;
2011年,“十二五”期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未来3年实现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地级城市全省覆盖,其他地区5年完成数字城管全省覆盖。今天,智慧已经成为城市管理不可或缺的因素,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的应用逐步落地,数字城管也逐渐朝“智慧化”方向发展。
数字化城市管理—成果与局限
数字城管的建设在提升城市管理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数字城管将原来的被动受理变为主动发现,将粗放式管理变为精细管理,实现了监管分离,形成以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为核心的两轴化管理机制,促进了部门协作,并进行科学、规范的考核办法。在数字城管的运行过程中,有效的解决了条块分割,职责交叉、多头管理、推诿扯皮的传统城市管理的弊端,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城管部门牵头、职能部门配合的新局面。
然而,我们也同时看到,目前依然存在运维管理成本较高、市民参与渠道较少、各专业系统拓展互联困难、某些事件问题管理相对粗放等等。这些问题伴随着数字城管的产生就已经出现了,数字城管发展的十年间,随着多项新技术的实现并落地,原来很难解决的一些问题在今天也迎刃而解了。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管理-技术驱动模式创新
现在,我们有天上的北斗定位、卫星、航拍,也有分布于我们周围空间中的WIFI、3G、4G等,还有各种智慧城市技术,包括高清显示技术、增强现实、NFC、RFID、高清摄像机、各类传感器等等;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终端泛在网络下,数字城管的发展具备了新的方向。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管理—人文化、科学化、多元化、智慧化
在多项城市管理技术逐步落地以后,新时代背景下的数字城管应具备人文化、科学化、多元化、智慧化的特征。
人文化关注便民利民的服务设计和提供,突出城市管理中以人为本的原则;科学化将的是通过顶层设计的考虑,达到短期与长远利益的兼顾;多元化强调的是开放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渠道,实现众包、众创、众智的城市自管理模式;智慧化是指增加自动感知、挖掘分析、智慧协同的支撑功能,均衡发展美丽城市。
解决问题的思路
针对数字城管的不足之处,太极股份制定了解决这些不足的方案。
以数字城管为基础
解决思路不能推到重来,要在现有的基础,基础就是数字城管九大标准子系统,主要是指无线采集、监督受理、协同工作等等,这九个子系统为解决当前城市管理的不足,提供了四方面的有效支持:一是软硬件支撑环境,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支撑平台等等;二是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包括了基础地形图、部件普查数据等;三是问题处置流程;四是部门协同沟通的工作机制和方法。有了这四个方面的基础,我们在解决当前问题时会容易的多。
市民城管通拓展问题发现渠道
解决问题的第一个思路是数字城管的拓展系统,主要2个应用,第一个是市民城管通的推广,依托市民城管通作为问题发现的来源,同时将市民城管通作为发布各类便民信息的载体,这个系统集合广大市民的意见为城市管理献言献策,让每位市民的投诉建议都成为推动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动力。在这种模式下,创建众包、众智、众创的城市自管理模式,让市民积极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
智能研判增加发现问题的手段
拓展系统的第二个是智能研判的应用,智能研判依托视频监控的智能分析,对人或事件的异常行为判断。
我们都知道,视频监控具备视频采集、视频解压缩、网络传输、视频播放等基本功能,在视频监控的基础之上,我们进行了拓展应用,包括:违规摆摊检测:针对商铺店外经营和占用人行道;违停检测:针对禁停路段的违法停车的车辆;人群聚集检测:监控范围内是否出现大量人群聚集;公共财产安全检测:地下井盖、垃圾桶等财产设备是否遭人偷窃、破坏。
追查违章建筑
第二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对某些事部件问题进行深化应用。以违章建筑的管理为例:
违章建筑包括六种情形,类似于无手续开工、不按照规划批准内容建设等等。
这六种情形对城市的影响都比较大,比如:影响城市形象和投资环境,阻碍了征地拆迁的有效推进,破坏社会公平和扰乱市场秩序,败坏了社会风气,挑衅法律的权威,严重的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
解决违建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发现-确认-执法-结案,以一套全新的工作流程去规范违建的查处工作。
按照当前的思路,违建专项治理平台主要包括了4个系统:违建数据管理子系统:提供将违建信息进行分层分户登记录入的功能;违建查处子系统:根据历史数据的对比在室内解决一部分违建的识别;违建巡查子系统:通过移动客户端进行调查取证;辅助决策子系统:通过多维度统计对违建的趋势和分布、执法形势、面临问题等进行决策。
集成专业业务系统
第三个解决问题的思路是:集成专业业务系统,集成以后,我们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公用产品监控系统”主要是对城市管理相关数据的集成、分析、挖掘、展示。
应用层面主要包括四个核心业务系统:数据管理子系统。实现:数据采集录入、数据对接交换、数据CRUD操作。在线监测子系统。实现:无线感知传输、监测统计报表、故障闪烁预警。责任溯源子系统。实现:责任关系管理、流程监控监测、追溯考核管理。调度决策子系统。实现:应急管理预案、应急指挥调度、辅助决策预警。
城市管理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机融合
第四个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促进城市管理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机融合,城市管理与社会管理创新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业务系统,两个业务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业务管理重点不同,城管以事部件为主,社管以居民及居民事件为主;城管以管理为主,社管是管理与服务并行;任务处置主体不同,城管以职能部门为主体,社管以街道、社区为处置主体;城管GIS多采用二维地图,社管多采用三维地图;
但是两者之间也有相同之处:主要是:以网格为业务核心进行管理;采用工作流为技术核心做任务流转;结合视频监控作为业务拓展;以地理信息平台为业务支撑;具备无线采集的业务需求。
两者之间既有相同的特点,也具备了细微的差别,如何将其进行有机融合?
城管与社管的融合,采用五步进行:1、顶层设计先行,由专业的咨询设计公司,对城管部门、政法委部门进行充分的业务分析与融合;2、建成立统一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需要包括城市管理、社会管理等相关部门的成员;3、建立虚拟三维与矢量二维相结合地理信息平台;网格划分充分考虑城管与社管的需求;4、业务应用分析:管理对象应涵盖城管、社管的所有问题;采用随需定制的工作流;5、最后才是围绕城管与社管的核心应用进行项目建设。
按照这种思路建设,才能完成城市管理与社会管理的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