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渠哪得清如许
——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管理系统荣获国际大奖侧记

2015-09-04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5年1期
关键词:处理厂城镇污水处理

2014年9月24日,国际水协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颁发了2014年度国际水协的项目创新奖(Project Innovation Award)。住房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管理办公室和住房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国家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开发的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获得国际水协2014年度的运营/管理全球大奖。这是国际上对中国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城镇污水处理管理取得实效的肯定与赞许。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管理系统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建设的?发挥了哪些实效?有哪些可圈可点之处?等等......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参与系统建设的有关同志,接下来试着为您解读。

污水治理迫在眉睫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巨大改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水体污染、垃圾围城等大城市病也困扰着城镇生活,给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其中,城镇居民生活废水的收集和处理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较大改变,日常生活排放废水中包含的污染物种类越来越多,含量越来越高,如果继续放任这些废水任意排放,一旦进入城市河道、地下水等水体中,将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因此,城镇生活污水的集中收集和处理处置成为城镇建设必须解决的大问题。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对城镇污水处理的总体规划和部署。根据《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十一五”建设规划》要求,“十一五”末,“全国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能力达到10500万立方米/日,比‘十五’末期提高污水集中处理能力4500万立方米/日;年处理污水量达到296亿立方米,全国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其中省会以上城市平均达到80%以上、地级市平均达到60%、县级市平均达到50%),县城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30%;人口集中、污水产生量大、具备条件的镇要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城市污水处理厂负荷率达到70%;北方地区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污水处理量的20%以上(其他水资源缺乏的城市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再生水利用率);省会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实行稳定化处理,城镇污水处理厂脱水污泥基本上得到妥善处置或利用。预计规划实施后将新增COD年削减能力300万吨”。

在此政策背景下,我国的城镇污水处理行业得到快速发展(见图1),城镇污水处理厂座数和处理能力快速增长。面对快速发展的污水处理行业,住房城乡建设部作为主管部门,既高兴,也深感责任重大。为做好对城镇污水处理行业的准确、全面、有效监管,2007年底,主管司局提出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化利剑出鞘

国家对城镇污水处理行业非常关注,并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如何评估数千亿财政资金的执行情况,如何全面掌握全国各地城镇新增污水处理能力,如何动态掌握运营污水处理厂的削减效能,如何保证国家十一五减排任务的圆满完成?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继续沿用以前层层下达、逐级汇总反馈的信息传递途径,远远无法支撑行业管理和决策分析。信息化技术的实时性、便捷性、准确性和高效性等特点,无疑是解决这些难题的一把利剑。

2007年底,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创造性的提出,要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创新信息传递模式,构建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行业的现代化管理。住房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作为主要的技术支撑单位,协助完成系统需求分析、初步设计、软件开发、部署调试和用户培训等工作,系统于2008年初正式上线。经过多年共同努力,系统功能不断完善,数据及时性、准确性、全面性不断提高,已经成为我国城镇污水处理管理工作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截止到目前,这套系统已经几乎覆盖了全国所有市、县,全国近4000多座运营污水处理厂、1300多座在建污水处理厂都已纳入系统管理,累计报送约23万期运营月报,近4万多期在建季报,全国排水行业近万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并支撑着系统运行。系统报送数据为各级管理部门开展日常监管提供了有力手段,为行业主管部门争取支持提供了有效支撑,取得良好成效(见图2)。

图1 全国历年城镇污水处理厂座数及处理能力趋势分析

独具匠心话“系统”

如果将系统比作艺术家手里的作品,那么可以用“独具匠心”来形容设计者和研发者的智慧再合适不过了。对设计者和研发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

“集中建设、信息直报”的架构设计

在系统架构时,决策者提出“集中建设、信息直报”的建设模式。“集中建设”是指由部里统一组织建设平台,各省、市、县,以及企业用户都直接登录系统,进行数据报送和审核,这种集约化的建设方式保证了数据规范,节约了项目投资,加快了平台的整体推进速度,有效推动了各级管理部门和运营企业的信息化监管;“信息直报”创新了信息报送制度,由产生信息的末端,即运行项目的运营企业和建设项目的主管单位负责填报数据,直接录入统一平台,各省、市管理部门登录系统只负责审核,不负责数据填报。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既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数据的及时性;又发挥了各级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作用,杜绝了虚填瞒报、弄虚作假数据产生,保证了数据质量。

图2 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管理信息系统首页

“精简够用、操作简单”的设计理念

在系统建设时,决策者提出“精简够用、操作简单”的设计理念。“精简够用”是对指标设定的标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相关的信息类型多样,如何框定系统指标是系统设计的关键,如果选定的指标太多,报送难度加大,信息报送及时性和准确性会受到影响;框定的指标太少,又无法支撑管理;同时,还要考虑不同工艺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地域项目的差异性。系统在做指标设计时,从管理需求出发,对不同类型的信息只抽取关键的、普遍适用的数据,例如运营水厂月报只包含达标运行天数、月处理水量、污泥处理量,以及六项进、出水水质,运营企业按照《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督管理技术规范》,很容易从工作台账中获得这些信息,可以快速、准确的报送到系统中。“操作简单”是对系统设计的标准,系统用户包括各级管理用户、建设主管用户和运营单位用户,操作人员多是专业技术人员,此前并无计算机操作水平等相关要求,加之各地信息化水平差异较大。因此,系统应尽量简单,使用系统时直接使用浏览器登录,客户端无需下载、安装软件,与平时上网无太大区别,再比如在报送信息时,只需要按照提示逐项填写即可,数据的必填性、逻辑合理性等由程序自动实现,并通过显眼、直接的方式反馈给用户,做到一次填报成功等。

“责任明确、奖惩分明”的运行保障机制

建设是关键,运行保障见长效。系统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基础,但如何保障系统能够发挥其价值,则需要在建立长效的运行保障机制上下功夫。系统在建设之初,就研究出台了《关于做好城镇污水处理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和《全国城镇污水处理信息报告、核查和评估办法》,明确了各级参与单位的职责,规定了系统的填报时间和审核时间;建立了抽查制度:各级应该对辖区内填报数据进行审核和检查,部级每年组织对地方进行现场查验存档材料,核对信息填报准确性,确保数据真实;制定了考核制度:每季度对全国各省的建设和运行情况进行总结、打分。后续通过总结和完善,又出台了《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完善了考核体系,每季度对各省的建设和运行情况进行总结和通报,通报材料报各省省政府和建设厅,起到了“鼓励先进、督促落后”作用。

强调分析利用,注重多部门共享联动,充分发挥数据价值

数据采集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收”,更是为了“用”。数据收集上来,用一次就沉积下去,只是最简单的使用;只有根据管理需要,结合行业规律,从多维度对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才能充分发现数据的潜在价值,产生出更多的效益。通过对系统数据的分析,我们掌握了各地设施现状和能力缺口,发现了处理水量、水质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了解了不同规模、不同工艺在水质达标排放,以及能耗方面的差异,为行业决策提供了翔实的数据支撑;同时,与发改、财政、环保等部门紧密配合,注重数据共享,发挥数据分析在规划制定、补助资金分配、节能减排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业务为导向、技术为支撑,紧密配合”的建设运营合作模式

系统建设之初,就明确了“业务为导向、技术为支撑,紧密配合”的合作模式。各参加单位目标一致,分工明确,各自发挥自身特长。同时,互相协作,深入交流需求和实现,共同促进系统建设。城市建设司作为行业主管单位,负责项目项目总体把关,提出业务管理需求,掌握项目总体进度;国家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深化业务需求,设计系统指标和数据分析模型;部信息中心负责软件系统开发和建设,同时承担用户答疑、数据分析等运行维护工作。

相得益彰促发展

通过此次系统建设,部信息中心参与此项工作的团队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谈及系统建设的心得体会时,主要负责同志感触颇多,“自主研发、自主运维锻炼了队伍,证明了中心的实力”。

通常情况下,信息中心往往作为项目的技术把关单位参与建设,做好业务司局和软件公司的衔接,具体的软件开发、日常维护等工作往往交给软件公司来做。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专业性强、资源占用少。但缺点也很明显,存在建设周期长、需求响应有偏差、任务单位责任推诿等问题。参与此次本系统建设的部信息中心系统开发应用处在认真分析了系统要求,根据自身技术实力,结合项目特点,提出了“自主研发、自主运维”的研发模式,组建了一支专门的技术队伍来进行软件开发和运行维护工作,快速推进系统建设,有效保障运行维护工作,为司局履职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自主研发、自主运维”模式的成功,向业务司局展示了部信息中心具备软件自主研发、自主运维的技术实力,具备良好的信息化支撑能力;同时锻炼了自身队伍,培养出一批技术研发和项目管理人才。中心对技术人员的要求,除软件研发、数据库设计等专业要求外,同时注重对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培养。通过此次建设,增加了技术人员对接业务需求的机会,使得技术人员对业务需求的理解更加到位,业务响应更加及时,更好地服务业务工作、支撑政务。

相关负责同志还表示,下一步还需要加大对数据的分析、加工力度,“海量的一手数据如果分析工作做得到位,无疑对监管决策、行业发展将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这位负责人对部信息中心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我们甚至可以尝试从技术支撑向数据支撑拓展,进一步提升我们的实力。”

猜你喜欢

处理厂城镇污水处理
我国乡镇污水处理模式的探讨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处理浅探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污水处理厂的环保节能问题及对策
油田污水处理药剂的选用
污水处理厂沉淀池剖析——以乌鲁木齐某污水处理厂为例
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中混凝沉淀工艺的应用
人口与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