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十年,惟“亮”一剑
2015-09-04陈雨编辑卜昌炯
文 陈雨 编辑 卜昌炯
“抗战”十年,惟“亮”一剑
文 陈雨 编辑 卜昌炯
《亮剑》播出整10年,李幼斌和何政军很难再为别的抗战剧动心了
接拍《亮剑》时,46岁的李幼斌仅仅当了两年兵。2002年,因为在《惊涛骇浪》里成功出演了一名率领战士抗洪的军长,他被总政下属的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特招入伍,成了一名文职新兵。
2004年5月,《亮剑》制作方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找上门时,剧本还未改编完成,交给李幼斌的是都梁45万字的原著小说。这部小说,他曾听朋友讲过,“非常好”。
花三四天时间看完后,李幼斌认为朋友的评价没错。“和一般的戏比,里面的人物写得更真实。”李幼斌向《博客天下》回忆初看小说时的感受,“李云龙这个人的形象,打破了过去同类电视剧的条条框框。以往这样的角色都很正,但这部戏里,他是很有性格的人,有优点,也有缺陷。”
《亮剑》中,李云龙是绝对的主角,和之前抗日题材影视剧中解放军将领总是伟光正的形象不同,他的缺点和优点一样多。他出身农民,文化程度低,但胆识过人,为人桀骜不驯,是个典型的现实主义者,和身为国民党将领的楚云飞互相欣赏,经常做出“离经叛道”的事情。
“接到这个剧本后,我的第一感觉是李云龙这个人很难演,他身上这种匪气,你要把它演出来,很难。过了吧,容易成恶棍;收的话,又有点不够劲。”李幼斌说。
人在部队,有人帮他。
2004年,李幼斌正好参加了总政组织的、针对文艺团体的学习班,课上讲到军人的战斗精神,“我一想,其实《亮剑》写的就是中国军人惊人的战斗意志”。
在《亮剑》最后一集,李云龙在军事学院发表的毕业论文叫《论军人的战斗意志—亮剑精神》,而非原著中的《论冷战时期的特种作战》(李云龙曾经因为日军的特种兵进攻吃了大亏),这种艺术化的改动成了整部剧的点题之笔—“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但是我们敢于亮剑,我们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亮剑精神就是我们这支军队的军魂。”
“‘亮剑精神’它不是一个学术命题,但是你加到艺术作品里,它可以起到一种特别感染人的力量。”李幼斌将这视为整部电视剧的最高任务和最终目的,在此基础上塑造一个土匪式的将领他认为不会偏航。
李幼斌将他对军人职业的理解全部放在了这个角色上。而对于在剧中饰演李云龙老搭档的何政军来说,“政委赵刚”似乎是为他量身定制。
何政军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父亲何绍宽在抗战时期曾任八路军129师侦察连连长,后来也当过政委。而129师正是《亮剑》中李云龙、赵刚的独立团所在的部队。
何政军是在父亲的故事中长大的。他对父亲讲过的一个故事印象深刻:侦察工作经常需要乔装,侦察连的战士们通常有3套衣服,一套八路军的,一套老百姓的,一套日军或是国民党军的;一次外出执行任务时,父亲的战友被子弹击中,临死之际他躺在父亲怀里说了这样一句话:“新发的衣服还没穿,太可惜了。”
何政军从没见过父亲存衣服,他和老战友们都是有新衣服就穿。何政军明白,战友的牺牲长久地影响着他们。
这为他塑造赵刚这个角色提供了一定帮助。“他(父亲)是我面前最鲜活的一个人,我听了那么多的故事,心里有一定的底。”何政军对《博客天下》说。
在参与这部剧之前,何政军与李幼斌已有过多次合作。两人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了各自扮演的角色后,《亮剑》的拍摄过程格外顺利。
李幼斌形容自己的戏份“基本都是一两条就过”—这也是他演戏时的一贯风格。
“演人物就是一泻千里,完全是有感而发。我也不主张拍50遍、80遍的,那会把人拍成傻子。”李幼斌说,“人家说表演是个遗憾的艺术,扯淡,我不信。遗憾的意思就是说他没有这个能力,他当年在演这个作品的时候,对这个人物只能理解到这儿。”
他身上这种匪气,你要把它演出来,很难。过了吧,容易成恶棍;收的话,又有点不够劲
“这个片子拍出了时代感”
《亮剑》播出的2005年9月,正值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在这样的时段亮相,是一个不会出错的选择。
作为当年的收视冠军,《亮剑》创造的奇迹至今仍在延续。在一份2013年的统计中,《亮剑》以5年重播3000余次雄踞榜首。首播10年后,随着又一个抗战胜利纪念日来临,重新剪辑的《亮剑》再次登上中央8套电视剧频道,收视率连续几天跻身前十。
李幼斌和何政军都未能预料这种成功。
“拍的时候没那么多想法,就是一部作品而已。”李幼斌说。
在知乎《如何评价电视剧亮剑》的问题下面,获得最多赞同的回答这样解释《亮剑》受欢迎的原因:
“《亮剑》中大量运用改编现实战例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履历,用现实事件的合理性避免了过于完美化的人物经历……晋西北铁三角以及周边势力的人物也都有其原型,例如丁伟以丁盛和钟伟两位将军为原型,孔捷的原型是李德生将军,楚云飞的原型则是国民党晋绥军的楚惜春将军和中央军的胡琏将军,就连他那句‘就算是5万多头猪,共军抓3天也抓不完’的台词也是来自于国民党军中德国陆大的高材生邱清泉(另一说是王耀武)讽刺短时间被全歼的李仙洲兵团的原话。甚至写着‘专打三八六旅独立团’的日军装甲车这样的细节也是脱胎于日军对陈赓恨之入骨而在装甲车上用油漆刷出‘专打三八六旅’字样的历史细节,不得不说编剧用心良苦且准备充分……”
《亮剑》里没有手撕鬼子,相反,李云龙打败仗或者惨胜的时候不少,被特种兵突袭吃亏、反扫荡时分散突围、跟楚云飞对阵身负重伤。
“都梁当过兵,他了解部队。”李幼斌说。作为小说作者及编剧,都梁告诉他,剧中的一些战斗,比如打坂田连队、打山崎大队,打日本观摩团,都是真实发生过的战例。
打山崎大队那场戏李幼斌印象很深。剧中,日本山崎大队稀里糊涂地摸进了易守难攻的八路军太行阵地,驻守的连队临阵脱逃,激怒了副总司令(剧中没有出现姓名,但相貌就是彭总),他下令“把这个狗娘养的山崎大队给我干掉”。
但山崎大队也不是吃素的,他们迅速在李家坡高地顶端修建野战工事,占据了有利地形。他们可以看到进攻的八路军军队,但进攻部队看不到他们,直射火力失去了作用,迫击炮类的曲射火力又极少,八路军一冒头就被狙击手打中,战况十分不利。直到李云龙率领的独立团出现。
李云龙决定使用一种名为“土掘”的进攻方式。“部队全部运动到坡下,谁也不准露头,他奶奶的,小鬼子的枪法不赖,老子才不触这个霉头。用土工作业方式向前平行推进,只要掘进50米就行了,剩下的30米,就算是个娘们儿也能把手榴弹扔进环形工事。”
何政军在《亮剑》中扮演八路军129师386旅独立团政委赵刚
剧中的这一仗极为诙谐,双方互相看不见,山崎大队不断向向前推进的堑壕放炮,但每次炮声一停,八路军的掘土作业便继续进行,直到推进到距离坡顶30米时,密密麻麻的手榴弹飞了出来。
“他们挖沟,然后扔手榴弹,这都是真实的战例,年代可能不一样,都梁说好像是朝鲜战争时期用的,但他写到剧本里,你会觉得非常非常真实。”李幼斌说,“这个片子拍出了时代感。”
都梁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早年曾经在坦克部队当过兵。他熟悉《亮剑》时期的历史,也为写这本书走访过不少当年的老将军、老干部,从他们的叙述中捕捉一手信息。
前期功课做足,让《亮剑》有了不同于之前和以后抗日剧的气质,都梁自己的总结是:《亮剑》中表达的“亮剑精神”,也就是“明知是个死,也要宝剑出鞘”相搏的精神,与其他作品有本质区别,并且它不是简单地布一个战场的景,造战斗胜利的样式剧,它表现了整个华北战场,是一部有历史感的、有史诗感的战争片。
另一个关键的不同在于,他有意识地着重刻画了一个抗日题材影视剧中从未出现过的将军形象—亦正亦邪,作战英勇不拘一格,同时又满嘴粗话,有着农民式的狡猾。
“他(李云龙)是让人相信的,有血有肉,很丰满,很立体的,多层面组成的鲜活人物,没有跟我们说教,这个是很不容易的。”何政军解读李云龙的人物形象。
不仅如此,在何政军看来,政委赵刚这个角色也和以往有所区别,“以前所谓政委他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就是党的政工干部,要把握一些大的政治方向等等,非常脸谱化”。但《亮剑》里的赵刚不同,他毕业于燕京大学,比“泥腿子”李云龙小10岁,看上去文质彬彬,充满了书卷气,却是个实打实的神枪手,最初他和李云龙互相看不惯,后来两人一起喝酒、说粗话、推心置腹地长谈、在战场上出生入死。
曾有网友评价说,如果李云龙是亮出来的一柄绝世宝剑,那么这柄宝剑必定有剑鞘,而这柄剑鞘就是李云龙的老搭档政委赵刚。
“很多观众跟我谈过里面的一些问题,但他们对这方面(真实性)的质疑非常少。对历史事件的尊重,对里面鲜活人物的描写,包括人物关系,观众都是非常认可和相信的,这个很难得。”何政军说。
“丢不起那个人”
《亮剑》首播后的10年间,抗日剧变成了流水线上的罐头。在“抗日重镇”横店影视基地,最热闹的时候,四五十个剧组都在打鬼子。“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裤裆藏雷”、“弹弓炸火车”……各种桥段层出不穷。希望“李团长”加入带领队伍打鬼子的“抗战”剧组不少,但李幼斌一直在等。“我对雷剧是抗拒的,为什么?年纪大了,丢不起那个人。”他曾在一次采访中说。
这样的影视剧越多,他越怀念小时候看过的《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真的是好,拍得好,演得也好”,即使现在拿出来,仍能被故事感动。
“《南征北战》那些老演员,你现在拎出一个,都演得特别真实。现在都假,军装都弄得干干净净的,不可能,那是打仗,对不对?”他说。
一个月前,李幼斌刚刚结束《马占山之决战江桥》的拍摄。时隔多年,再次饰演一名将军,吸引他的仍是剧本。“剧本写得挺好,作者前后写了好几稿。打磨了很多年,文学性上比较完整。”
对今天的抗战剧剧组来说,《亮剑》可能很难复制,一个优秀的小说和剧本交给1958年出生的李幼斌和1962年出生的何政军,看着抗日电影玩着打鬼子游戏长大的两个人,面对熟悉的道具枪支和军服—这个年纪的人很容易回到童年时的那种状态,加上外景地艰苦的环境—很容易就化身成那个时代的人。
何政军还记得,拍摄《亮剑》的时候,条件艰苦,闲暇时间他和李幼斌最主要的娱乐活动就是对台词。两个人拿着剧本一句一句地对,看有什么地方可以“弄得更好”。
他印象很深的有两处。一处是李云龙的新婚媳妇秀芹被日军绑架,李云龙为她发动了一场大战,最终却不得不向她和日军一起开炮,那场战斗打完以后他去医院看望赵刚,两个人针对整个部队的性格以及亮剑精神做完交流后,赵刚问了一句,秀芹的后事办得怎么样,李云龙答说办好了。
认知灵活性指顺应改变的情境而转换到另一种思维或行为,以符合新情境的需要的能力反映思维和行为的适应能力。Ajilore等[24]研究发现,双相障碍Ⅰ型稳定期患者(n=22)认知灵活性与健康对照人群(n=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刘传朋[25]研究显示青少年双相抑郁患者无论是在急性期还是缓解期均存在认知灵活性等方面的缺陷。
“这一点是我们后来改的,我们俩觉得这儿必须要提一下秀芹,因为后面就没有提过秀芹。恰到好处,非常好。”
另一处改动是在李云龙昏迷,生命垂危的时候,赵刚去病房看望他,对着不省人事的他说心里话。还没说完,李云龙醒了过来,赵刚流着泪讲了一句话,剧本上写的是“老李,我说吧,你死不了”,何政军找到导演,坚持改成了“老李,我说吧,你他娘的死不了”。
“他们两个人是相互渗透的,这么一改就是人物关系的一种升华。”何政军说。
这两处改动都算得上是细枝末节,但即便这样的改动也非常少,都梁的剧本满满当当,有酣畅淋漓的胜仗,也有一塌糊涂的败仗,没给他们太多机会。
“过去一部剧本有写四五年的、两三年的,也就是说作者在创作这个剧的时候,他有可能酝酿了10年、5年,然后拿起笔来一写,全在他的脑子里。现在没了,现在全是现场编了。”李幼斌说,“现场编的就没有厚度,也没有历史的厚重感,就是一看哈哈一乐完了,跟扯淡似的,那就完蛋了。有的编剧就为挣钱找一堆抢手,很有名的作家找一堆抢手,你们好意思吗?”
《亮剑》之后,何政军参演过不少抗日剧,他理解这其中的苦衷。电视剧题材上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多,《亮剑》之前曾经大受欢迎的反腐剧、刑侦剧现在因为太敏感而无法接触,“打鬼子”因此成为了最安全的选择,别人这么打过了,那就在打法上求新求变。
“前提是不犯错误,但是打着打着就有点离谱,其实这种离谱是在迎合部分观众,忘记了历史大环境,一忘记以后,很多东西都拿抗战的大背景来套,偶像剧什么的,恨不得快接近神话的东西也往上贴。”何政军说。他认为审查机构最应该审的其实是这类题材,“抗战是一段非常严肃的历史,不能够拿这种题材娱乐,我们的审查机构也不能够这么放任这种题材”。
2005年,李幼斌代表八一厂参加俄罗斯的电影节。到达莫斯科,下了飞机刚一上车,21岁的年轻女导游就开始给他们讲俄罗斯的历史。这件事对李幼斌的震撼持续至今,他没有想到俄罗斯的年轻人对自己国家的历史如此熟悉。“俄罗斯这个民族,它的爱国主义教育非常非常强烈,他们肯定不会拍出这些可笑的戏来。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还要加强,对年轻人我觉得要跟他们讲历史,要学历史。”
在他看来,文艺作品的引导能力是巨大的,因此更需要既好看、又有内容、又有故事、又能引发观众思索的题材。但一想到现在的抗日剧市场,他给了一番富有李团长气质的评点:“太利益化,都没教育好,都想发家致富,都跟疯子似的。钱哪那么好挣的?那不玩命玩出来的嘛,对不对?”
9月3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之后,李幼斌身着军装出现在观礼台上的照片在网上流传开来。
他现在的职别是正师级,但对于网友来说,他还是那个“李团长”。
虽然《亮剑》之后陆续接拍了《闯关东》、《乔省长和他的女儿们》、《雾里看花》、《中国地》等反响不错的电视剧,剧中的角色形象各异,但李幼斌却始终难以摆脱“李云龙”。
来找他的类李云龙角色并不少,李幼斌在有意的回避。“类同的我们也不太敢接,为什么呢?他写得没有《亮剑》的人物好,它全都是表皮,没用,没有内容,就是一个空壳。”
对何政军而言,“政委赵刚”也是他身上最为鲜明的一个角色符号。“反过来想,我们参演了一个在中国电视剧历史里留得住的作品,作为演员能够有此经历是非常美妙的。”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