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梗死采用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的临床体会

2015-09-03宋冠男朱芳琪

中国疗养医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氟伐他汀氯吡格雷

宋冠男 朱芳琪

脑梗死采用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的临床体会

宋冠男 朱芳琪

目的 探讨脑梗死采用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的临床体会。方法 选取2012-09—2013-06在吉林省松原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进行治疗的脑梗死患者83例,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实施不同的临床治疗方案,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5%,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治疗组神经缺损评分为(83.15±3.58)分,对照组神经缺损评分为(82.90±3.53)分;治疗后,治疗组神经缺损评分为(48.53±3.04)分,对照组神经缺损评分为(65.37±2.72)分。治疗前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效果显著。

脑梗死;氯吡格雷;氟伐他汀

脑梗死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发的脑部动脉阻塞,进而影响病变脑组织灌流不足,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患者以老年体弱者居多,部分患者可同时存在多种慢性疾病,影响患者生存及生活质量。为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本研究选取了42例患者,给予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09—2013-06在我院神经内科进行治疗的脑梗死患者83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脑梗死相关诊断标准,并经过头颅影像学证实:发病时间不超过72 h,伴有患侧肢体运动障碍。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 (42例)与对照组(41例),其中治疗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59~65岁,平均(63.2±3.8)岁,发病时间1~62 h,平均(24.6±10.3)h;对照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60~67岁,平均(64.5±3.9)岁,发病时间1~63 h,平均(25.1±10.6)h。两组患者两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两组患者均给予脱水、调控血压及血糖,口服100 mg/d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以及对症支持治疗。

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口服75 mg氯吡格雷,1次/d,连续用药15 d;每日睡前口服40 mg氟伐他汀,连续用药6个月。

1.3 观察指标[1]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神经缺损评分。疗效判断,临床治愈:患者脑梗死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或者基本消失,可以下床独立行走,同时日常生活可以完全自理;显效:患者脑梗死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同时患肢肌力的改善程度至少2级;有效:患者脑梗死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同时患肢肌力的改善程度超过1级;无效:患者脑梗死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或者进一步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5%,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1)。

2.2 两组神经缺损评分对比 治疗前,治疗组神经缺损评分为(83.15±3.58)分,对照组神经缺损评分为(82.90±3.53)分;治疗后,治疗组神经缺损评分为(48.53±3.04)分,对照组神经缺损评分为(65.37±2.72)分。治疗前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3 讨论

脑梗死发病原因较多,其中以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随着我国饮食结构的改变,高蛋白以及高脂肪饮食成为最常见饮食类型,这就引起人群发生高脂血症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上升[2],除去这两项因素,血小板聚集也是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是血小板聚集的结构基础,同时血小板聚集加重血管管腔狭窄,两者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引发脑梗死[3]。

氯吡格雷为二磷酸腺昔的受体阻滞药物,其可以结合血小板膜表面ADP受体,阻碍糖蛋白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结合,对血小板聚集起到抑制作用。有文献指出,与阿司匹林相比,氯吡格雷降低新发缺血事件的能力更强,极大降低了相对危险率[4]。氟伐他汀为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药物,属于全合成降胆固醇药物,其可以将羟甲戊二酰辅酶A转化为3-甲基-3,5-二羟戊酸,同时氟伐他汀的代谢部位与作用靶器官均为肝脏,起到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的效果,降低了肝细胞内的胆固醇含量,促进机体合成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增加了低密度脂蛋白微粒社区,降低血浆总胆固醇含量[5]。氯吡格雷与氟伐他汀联合应用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同时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机体血液循环,延缓了脑梗死进一步发展。

本文结果显示,治疗组应用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后,临床治疗效果及神经缺损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可以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1]武志飞,赵冀萍.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脑梗死76例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3,6(8):56-57.

[2]金圣仁.脑梗死患者应用氯毗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4):228-229.

[3]滕瑞洪.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探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5):44-45.

[4]刘慧华,王军.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2):1438-1439.

[5]孟庆芳,陈庆华,孔胜建,等.高压氧联合针刺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13,22(10):881-882.

2014-12-15)

1005-619X(2015)06-0640-02

10.13517/j.cnki.ccm.2015.06.047

138001 吉林省松原市中心医院

猜你喜欢

氟伐他汀氯吡格雷
曲美他嗪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
用模块化思维打造组织
1例氢氯吡格雷致糖尿病肾病患者球结膜出血报告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不同剂量氟伐他汀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N—末端脑钠肽前体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分析
丹红注射液联合氟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121例临床观察
依折麦布联合氟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的降脂效果分析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