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学话语创新的路径

2015-09-02孙国宽

广东教育·综合 2015年7期
关键词:微时代政治课话语

孙国宽

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流行的“微时代”,信息的自由度凸显,中学生由于鉴别能力和理性思维不足,容易在复杂的媒体环境中出现价值迷失和行为失范。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契合学情脉动,强化价值引领、注重话语创新,主动顺应情势变化的新常态,激扬教育智慧,提高教育实效。

一、立足学生生活世界,由文本话语向生活话语转换

教学话语要根植于中学生的生活实际,特别是现代中学生的思维活跃、一般都是自媒体发烧友的现实,通过与中学生的思想和认知相对接,把课本上静态文字和内容进行灵活转换和诠释,采用中学生能够看的懂、听的明白、易于理解、最感兴趣的语言和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可以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来把握教学内容。通过话语的“接地气”来使教师“添魅力”,实现课堂的“聚人气”,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譬如,在讲“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时,假如AB两位同学违规使用手机被老师发现,但是只有B同学被处罚, A同学因为成绩好而未被处罚,B同学肯定觉得不公平,强烈要求“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由此让学生深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意义。同时,还可以以国家最近为打击外逃贪官而发布的“红色通缉令”为例,进一步说明“境外”不是“法外”,没有法外之地,违法必然要遭到制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二、把握情势发展脉动,由传统话语向现代话语转变

微时代的中学生不轻易认同“主流媒体”的观点,不迷信权威,张扬个人“话语权”,喜欢对媒体信息进行围观和吐槽,活跃于朋辈圈子和网络社区,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审美素养。因此教学话语设计要把握这一舆情和学情,合理利用网络话语,譬如“APEC蓝”“任性”“创客”之类的网络热词,丰富话语的时代内涵;加强话语责任教育,提高学生网络话语责任意识。通过建构现代教学话语,使教学富有时代气息,契合学生的思想脉动,亦可应对教材案例更新滞后的问题。

譬如:在讲到“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时,着眼于中学生在媒体生活中喜欢评论和表达观点的实际,引入“立二拆四”“华夏秦火火”等“网络大谣”利用热点事件炒作自己,无中生有,蓄意制造谣言,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谋取个人私利,无视网络规则,最终被绳之于法的案例,藉此教育学生认识到网络世界亦有规则,在网络上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的同时,要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审慎表达观点,规范网络言行,争做文明网民。

三、注重融入情感要素,从说事话语向情感话语转换

“微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把握价值理性的向度,视野不能只停留在考试上,在实现新课标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话语,渲染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文化认同和思想升华,让他们可以意会到课本文字和教师话语里的“弦外之音”,自觉地把正能量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价值理念,外化为良行善举,这是潜移默化地培养道德情感,润物无声地塑造道德品格,助力学生在“成为人”的道路上实现质的嬗变。

譬如:在讲到“投资与理财的选择”时,通过讲练结合使学生厘清银行储蓄、债券、股票、基金、保险等理财方式的概念、利弊、关联之后,可以鼓励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把自己的压岁钱、零花钱等拿出部分来进行投资尝试,譬如存在银行,买点风险小的政府债券或是基金等,这种不同于常规的“作业”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投资意识和理财习惯,提高他们的“财商”。

教师还可以紧扣“微时代”的主题,开展“微”系列的教学活动,譬如组织学生就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上传播的热点问题等进行讨论,让他们在观点碰撞和思想交锋中获得更理性的认知;教育学生从生活中的点滴善举做起,以常态化的“微公益”来带动更多人以“举手之劳”为社会和他人带来温暖和力量;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志愿服务、社会调查、游览参观等活动中的“微体验”等等,这种隐性德育更易于学生接受,效果良好。

责任编辑 黄日暖

猜你喜欢

微时代政治课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