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里乾坤大,壶中岁月长

2015-09-02杨蓉

醒狮国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陆羽品茶茶具

杨蓉

茶之源

我们的祖先仓颉曾经造过这样一个字:“茶”。把笔画构成拆开来看,正好是“人在草木间”。上有草,下有木,人在其中,得以氤氲天地至清之气,这就是“茶”给我们带来的清美和典雅。

中国是茶的故乡。自古以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便是关系密切。上至帝王贵胄,下至黎民百姓,无论宾朋相迎,还是婚丧嫁娶,都少不了一茶在手,以敬礼仪。因此,茶也成为中国人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道饮品。民间甚至用“宁可三日不食,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来强调茶之饮比饭之食更为重要。

而中国人之所以酷爱饮茶,不仅因为茶能生津解渴,且入口香醇,滋味隽永,令人回甘无穷。更重要的,它还有着益于身体健康的多种药用功效。据陆羽在其著作《茶经》里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传说神农氏最早发现了茶叶,并用来解百草之毒。的确古人很早就知道,茶清冽性寒,最能降火。而火为百病之缘,火降,则心静目明、神清气爽。故而古籍医书上也多有强调:“茶为万病之药。”

茶,是大自然孕育的精华。陆羽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树就是在寂静的山野里,得清泉雨露的滋养,才修得内在的清和之气,成为色翠香郁的尘外仙芽。一枚茶叶采摘下来,还需经过揉捻、烘焙、紧压等诸多工艺的处理,才能在沸水里重获新生,释放出淡雅清香,洗涤我们内心的污浊浑垢。

喝茶,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实则真正懂得饮茶之道的人,在煮茶、泡茶到慢慢品味的一系列过程中,会感受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进入一种无欲无求的淡泊境地。这一精神况味的体现,恰好应和了佛教“茶禅一味”的理念,即品茶如参禅,品茶亦是品心。

佛教认为,茶是一种养身正心之物,茶叶的清淡之性也与禅林的疏朗之风有相近之处。故而在禅林寺院,“饭后三碗茶”便成了“和尚家风”。许多寺庙里都栽种茶树,并有僧人亲自采摘、焙制。寺中设有“茶堂”,有“茶头”专管烧水煮茶,按时击“茶鼓”召集僧众饮茶。

到了唐代,茶文化步入鼎盛时期,文人雅士咏茶之风随之兴盛,李白、柳宗元、白居易等人都有茶诗传世,陆羽更是以一部《茶经》名垂青史,被后人尊为一代茶圣。品茶,在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之余,也成为一种风雅艺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茶之器

“美食不如美器”,历来是中国人的器用之道。从粗放式羹饮发展到细啜慢品式饮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不同的品饮方式,也催生出了不同的茶具器物。

在早期的时候,人们饮茶是将新鲜茶叶蒸熟后,经捣碎做成饼,再用绳子串起烘干,称“茶饼”或“饼茶”。喝茶时先将茶饼碾成碎末放在锅里煎煮,以让茶叶充分渗透再饮其汁水,因而当时的茶具十分繁杂。陆羽在其《茶经·四之器》中就列举了共计二十八种茶具。除常用的煮茶、饮茶、贮茶的茶具外,还有用以碾茶的茶具:茶碾和茶罗,其用具之多,过程之繁,实在让人眼花缭乱。

到了唐宋时期,由于制茶技术进一步提高,饮茶活动也逐渐步入精神的领域,人们更加注重与品茗相对应的器物所赋予的审美情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很快催生出了陶瓷业的蓬勃发展,各种不同风格的瓷茶具惊艳亮相,成为茶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其中,就有陆羽特别推崇的越窑青瓷,因“越瓷青,而茶色绿”,淡香袅袅中,看茶如碧汤,映着烟雨天青,饮一口,清心润肺,莫不尽得茶之天趣。

明代时,随着茶道艺术的日益精进,茶人们掌握了更为高超的“炒青”技术,饮茶方法也由煮饮变为泡饮,并对水温、汤色和器具的品质等方面有了更多的要求。故而茶具除原有的茶盏、茶杯外,还出现了专为品茶而配置的“茶壶”。宜兴紫砂壶便是在这股茶艺追求的潮流下,迅速地脱颖而出,一亮相即受到人们的争相青睐。

紫砂壶虽由陶器发展而来,其制作工艺却比陶器更为精细考究。它采用天然紫泥和红泥经高温烧制而成,由于烧结密致,胎质细腻,故能汲附茶汁,蕴味育香;且传热缓慢,不致烫手。若伏天盛茶,也不会破裂。而且其造型美观,或妍丽清秀,或朴雅大方,一壶在手把玩久了,越发呈出古润沉静的光泽,给人带来无穷的感官享受和精神愉悦。

到了清代,曾经始于唐宋、兴于元朝的青花瓷进入历史巅峰时代,相应的青花瓷茶器应时而生。它蓝白相映,怡然成趣,晶莹明致,美观纯净,配上手工匠人精湛的绘画技艺,更散发出古典的文化气息。青花山水与清茶碧汤相映成趣,写意成为茶文化盛宴里,最为赏心悦目的精彩画面。

茶具是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变迁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茶文化的丰富内涵。“茶滋于水,水籍乎器”,一杯好茶离不开茶具的衬托和点缀,而一个讲究品茗情趣的人,也无不注重茶之器具的赏心和美感。若耳边有清风,手中有香茗、眼里有美器,便是饮那一口,可抵十年尘梦的快意之事了。编辑/书含

猜你喜欢

陆羽品茶茶具
春来黔地品茶香
《香林德水》茶具设计
哲品π杯 便携茶具
“茶圣”陆羽:煮茶走天涯
冬品茶梅
作品四
品茶香 知茶趣
叙品茶事
陆羽弃佛从文
第一次放孔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