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口流出对皖北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2015-09-01李尚红陶金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5年32期
关键词:协整检验经济增长

李尚红 陶金

摘要:文章分析了皖北人口和经济状况,建立了理论模型探索人口流出对皖北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并通过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等实证方法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长期大规模的人口净流出对流出地的经济发展不利,因此皖北地区应采取积极的政策引导外出务工人口“回流”,从而促进皖北地区经济发展。

关键词:人口流出;皖北地区;经济增长;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32-0190-03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32.101

1 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口流动数量逐渐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现象。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流动人口规模高达2.6亿,占我国全部人口近20%。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中国的人口流动不仅表现为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而且表现为由农业部门向工业和服务业部门的流动。导致人口大量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中西部与东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较大,人口的流动必然带来劳动力等资源的重新配置,而根据时间跨度不同,对流出地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效果,在短期内人口流出影响输出地经济生产中劳动投入的数量、性质、比例与分布,在长期内的人口流出则通过影响经济生产的其他因素,如生产要素和技术水平等,对输出地的经济发展产生

作用。

安徽省一直是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劳动力来源地,人口流动呈现高流出、低流入的特点,流动规模巨大,且呈逐年增长趋势。五普期间安徽省流入人口23.01万人,流出人口432.58万人,净流出人口为409.57万人;六普期间安徽省流入人口71.75万人,流出人口962.26万人,净流出人口为890.51万人,六普期间净流出人口较五普期间增加了117.43%。而相较皖南地区,地处淮河流域以北的皖北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落后,促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据统计,皖北地区的外出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5%左右,巨大的人口输出规模产生显著的经济影响,并改变着输入与输出地经济发展的状态。因此,研究皖北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的影响更加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研究人口流动对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仅对当地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等问题具有启发意义。

2 皖北地区人口、经济发展状况

2.1 皖北地区人口情况

2.1.1 人口总数稳定,农村人口比重高于非农人口比重。2000~2013年,皖北六市的户籍人口总数和农村人口比重都基本保持平稳,且各市农村人口比重均高于55%,其中宿州、亳州、阜阳三市的农村人口比重高于安徽省整体水平,其余三市淮北、蚌埠、淮南的非农人口比例均高于安徽省整体水平。

2.1.2 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总数及其占从业总人口比重均呈下降趋势。皖北六市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在各市就业人员所占比重基本从2000~2013年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并且降低的速度较快、幅度较大。与安徽省整体进行比较,只有淮南和淮北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低于安徽省平均水平,其余四市亳州、宿州、蚌埠和阜阳均高于安徽省整体平均水平。

2.1.3 皖北地区人口流出以Ⅲ类为主。皖北地区Ⅲ类(向省外地市)流出人口比重最高,近年来该比重略有下降,但仍占主导;其次为Ⅰ类(向市内其他区或乡镇街道)人口流出所占比重;Ⅱ类(向省内其他地市)人口流出所占比重最小。

人口流出主要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半年以上的人员,皖北六市的人口流出根据流向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Ⅰ类指从本市一个区域流向市内的另一个区域;Ⅱ类指从本市流出流向安徽省内的其他市区;Ⅲ类指从本市流向安徽省外地区。其中Ⅰ类反映了人口在本市地区内的合理流动以及导致的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与分配,Ⅱ类和Ⅲ类反映了人口从户籍所在城市流出及其导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跨省市合理分配。

皖北六市的Ⅰ类流出人口指各市从某区或乡镇街道流向市内另一个区或乡镇街道的人口,该类人口流出的统计反映了皖北六市的流出人口在本市区内的自由配置。由《安徽统计年鉴》2002~2013年数据分析,皖北六市的Ⅰ类流出人口占各自同流出人口比重的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淮南和淮北两市水平在皖北六市中最高,且基本在20%以上,蚌埠处于中间水平,大约在15%~25%之间,其余三市的水平则较低,基本处于10%左右。

安徽省整体的Ⅱ类流出人口指人口从安徽省内一个城市地区流向省内另一个城市地区半年以上人口,反映了人口在安徽省内不同城市间的流动情况。2002~2009年安徽省Ⅱ类流出人口占全省流动人口的比重保持平稳且有小幅度降低,而2010~2013年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从侧面反映了安徽省流出劳动力的回流现象。从各年《安徽省统计年鉴》整理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皖北六市的Ⅱ类流出人口所占各市流动人口的比重明显低于安徽省的整体平均水平,2003年之后皖北六市基本都低于15%,而安徽省整体平均水平处于20%~30%之间。

皖北六市流出省外的人口占流出总人口的比重最大,除淮南市和淮北市的个别年份外,比重值大都高于50%,且明显低于安徽省整体平均水平,阜阳、亳州和宿州三市基本常年高于安徽省整体平均水平,且比重值均超过70%,2009年以后皖北六市省外流出人口占流出人口比重大都出现了下降趋势,与安徽省的整体下降趋势同步,从侧面反映出安徽省作为东部劳动力输出大省近年来出现的人口回流的现象。

2000~2013年,皖北六市的户籍人口总数和农村人口比重都保持平稳,且各市农村人口比重均高于55%。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总数及其占从业总人口比重均呈下降趋势,并且降低的速度较快、幅度较大。

2.2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情况

2.2.1 人均GDP上升趋势明显,但常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安徽省的人均GDP一直处于上升阶段且增速较快,皖北六市也是如此,其中淮南、淮北和蚌埠三市的人均GDP水平高于安徽省平均水平,而亳州、宿州和阜阳三市则较低。从《中国统计年鉴》和《安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中可看出,2004~2013年,安徽省的人均GDP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2.2 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最高,但其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皖北六市中,亳州、宿州、阜阳三市的第一产业比较高,而淮北、淮南两个资源型城市的第一产业比例比较低。整个皖北地区经济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占总产出的比例都在逐渐减小,这一方面是因为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二元经济中传统部门剩余劳动力会向资本部门转移,扩大了资本部门的产出,这也导致了相较于二、三产业,第一产业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小,其在总产出中的比例也越来越小。

2.2.3 皖北地区对资本投入逐年增加,但六市存在明显差距。资本投入对于经济增长有重要的作用,而固定资产的投入和使用对于目前我国发展第二、三产业至关重要,因此本文试图以各市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作为对资本投资的衡量指标。总体来看,从2000年开始至今,皖北六市的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呈现先保持平稳再快速增长的趋势,2006年之前皖北六市投资水平相当,从2007年开始呈现明显差异,其中淮北、宿州、蚌埠、阜阳四市增长较快,投资水平明显高于淮南和亳州。皖北地区人均资本存量的增加速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生产活动中新增资本少,即投资不活跃;二是生产要素再配置中资本的流出,资本流动表现为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流出。

皖北各市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GDP上升趋势明显,但常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次产业中农业比重最高,但该比重逐年下降,对应第二、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并且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皖北地区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逐年缩减,迅速扩大的是工业和服务业部门。关于资本投入,皖北六市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均逐年增加,增长快速,但六市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其中淮北、宿州、蚌埠、阜阳四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其投资水平明显高于淮南和亳州。但皖北六市人均资本存量的增长速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投资不活跃,投资总供给数量有限;二是资本倾向于流向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

3 人口流出对流出地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由于不同省份和不同地市之间存在经济差异性,导致人口从经济落后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反之,人口的流出又对流出地的生产要素投入产生作用,进而影响了人口流出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人口流出对流出地劳动要素投入的影响是直接的,而对实物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水平等要素的影响是间接的。

皖北地区人口流出通过劳动力要素对流出地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有两个影响路径:一是通过Ⅰ类人口流动优化流出地的劳动力配置,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二是Ⅱ类和Ⅲ类人口流出对流出地经济增长不利,但流出人口的“回流”效应可有一定程度的弥补。近年来流出地出现了人口“回流”现象,是指长期在外务工人口通过“干中学”路径具备了一定的人力资本,因而通过返乡务工方式可促进原流出地的经济增长。

生产要素中实物资本是影响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人口的流出并不能直接增加实物资本存量,但通过人口流出减少了流出地的劳动力总量,提高了单个劳动力拥有的资本量,从而促进流出地经济更快的增长。

3.1 数据的选取和处理

本文实证分析的样本区间选取2002~2013年,分析对象为皖北六个市区。分析指标有五个:地区GDP总量、地区人均GDP、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地区内人口流出比重、地区外人口流出比重。皖北六市的地区内流出人口即为Ⅰ类流出人口,地区外流出人口为Ⅱ类和Ⅲ类流出人口之和。各项统计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安徽统计年鉴》。

3.2 对面板数据的分析

3.2.1 单位根检验。以GDP代表地区GDP总量,GDPP代表地区人均GDP值,K代表地区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总额,LIN代表地区内流出人口比重,LEX代表地区外流出人口比重。首先对各数列经行单位根检验。对检验结果分析,发现对于LLC检验和ADF检验,各序列在10%的置信水平下均不能拒绝原假设,各序列都有单位根,不满足弱相关性,因此对各序列的一阶差分继续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置信水平下,各序列的一阶差分均不存在单位根。因此原序列都是一阶单整的I(1)序列,差分之后满足弱相关性,详见表1:

表1 变量一阶差分单位根检验

序列 GDP GDPP K LIN LEX

LLC检验 T统计量 -6.45509 -4.93346 -7.67569 -6.60321 -5.81830

P值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ADF检验 T统计量 27.12780 22.80980 37.33450 56.64810 45.74720

P值 0.0074 0.0294 0.0002 0.0000 0.0000

3.2.2 协整检验。对本文五个一阶单整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发现有两组变量存在协整关系,其中第一组变量包括GDPP、K、LIN、LEX,观察折线图加入截距项和趋势项,四个变量在相同、不同AR效应下通过5%水平的协整检验,因此存在协整关系。第二组变量包括GDP、K、LIN,三者在存在截距项和趋势项的协整检验下,在5%置信水平上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详见表2:

表2 协整关系检验

变量 GDPP、K、LIN、LEX GDP、K、LIN

相同AR效应 T统计量 -2.182232 -2.166689

P值 0.0145 0.0151

不同AR效应 T统计量 -3.841093 -2.678140

P值 0.0001 0.0037

3.2.3 建立模型和参数估计。基于理论分析和协整检验的结果,建立人口流动对输入地经济影响的中短期模型:

模型中不含人口流动的滞后变量,λi代表面板数据的截面因素,δt代表面板数据的时期因素,模型估计结果如表3:

表3 回归模型参数估计

变量 系数 标准误 t统计量 P值

C 6157.678000 745.817400 8.256279 0.0000

K 0.002228 0.000473 4.706830 0.0000

LIN 55.705050 16.553400 3.374971 0.0014

LEX -25.717740 3.414669 -7.531547 0.0000

R-squared 0.981746 Mean dependent var 7334.777

Adjusted R-squared 0.975076 S.D.dependent var 4146.193

S.E.of regression 654.5789 Akaike info criterion 16.03599

Sum squared resid 22280621 Schwarz criterion 16.6684

Log likelihood -557.2958 Hannan-Quinn criter. 16.28776

F-statistic 147.1901 Durbin-Watson stat 1.010259

Prob(F-statistic) 0

如表3所示,模型在1%的水平上显著,投资K的系数是0.002228,表明投资每增加1亿元,人均GDP增加22.28元;流向本地流动人口LIN的系数为55.70505,表明本地剩余劳动力在市区内每转移1万人,人均GDP增加55.7元;流向外地流动人口LEX的系数为-25.7717740,表明本地剩余人口每向市区外流出1万人,人均GDP减少25.77元,满足理论分析和模型设定。

4 结论和建议

4.1 本文的主要结论

2002~2013年,皖北地区作为典型的人口输出地,人口流动中剩余劳动力向外地转移大于本地转移,其中地区内人口转移对经济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向地区外转移人口对经济增长为负向作用,虽然向地区外流出的人口近两年有小幅下降,但人口“回流”效应不明显,可忽略其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因此,长期来看,若没有人口回流效应的弥补作用,皖北地区大规模人口净流出对地区经济长期的发展不利。

4.2 政策建议

4.2.1 鼓励皖北地区Ⅰ类人口流动,促进劳动力优化配置。皖北地区应采取相关政策和措施增强人口在本地的流动性,例如增强市内地区交通的便利性,提高皖北六市劳动力资源再配置效率,从而推动地区经济增长。

4.2.2 采取相应政策抑制皖北地区Ⅱ类、Ⅲ类人口流出,并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虽然皖北地区出现了人口“回流”的现象,但其规模和效应十分有限,因此,皖北地区应采取相应政策抑制Ⅱ类、Ⅲ类人口流出,并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

4.2.3 加大三次产业投资,刺激皖北地区资本积累。皖北地区应加大对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投资,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本投资以及工业企业技术创新,通过资本快速积累推动各地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3] 蔡昉.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成因、趋势与政策[J].中国人口科学,1995,(6).

[4] 李立宏.中国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浅析[J].西北人口,2000,(2).

[5] 段平忠,刘传江.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地区差距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05,(12).

[6] 蔡昉.新古典经济学思维与中国现实的差距——兼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创建[J].经济学动态,2010,(2).

[7] 阮荣平,刘力,郑风田.人口流动对输出地人力资本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学,2011,(1).

[8] 赵博.人口流动及其对输出地经济发展影响——以皖北地区为例[D].安徽财经大学,2013.

基金项目:本文为安徽财经大学校级重点科研项目(项目编号:ACKY1412ZD)。

作者简介:李尚红,男,安徽怀远人,安徽财经大学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陶金,女,安徽马鞍山人,安徽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口资源与环境。

(责任编辑:王 波)

猜你喜欢

协整检验经济增长
FDI对云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分析
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