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信息化建设对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促进作用

2015-09-01马艳芳张宏山

科技视界 2015年25期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河南省信息化

马艳芳 张宏山

【摘 要】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既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平台,在对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素质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困境与问题,分析了信息化建设对人力资源开发的积极促进作用,并从政府、社会、农村居民多角度提出了信息化环境下开发人力资源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信息化

据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会推进到55%左右,未来约有2亿人要从农村转入城镇[1]。当代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将直接影响下一代农村人口的素质和未来城镇人口的质量。

1 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河南省作为我国第一人口大省,截止2013年底河南省总人口达1060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958万人,占据总人口的56%[2],因此,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对提高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质量、推动河南省及全国经济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我省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面临着巨大挑战:农村劳动力数量大、劳动力素质低;农村教育不完善,文化程度低,“功能性文盲”比例大;劳动力流动性大,技术人才短缺;思想保守、自我开发意识不强。尽管大部分劳动力进城务工后基本上能适应城市的工作和生活,但是他们大多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工作强度大、工资收入低。还有部分自小辍学进城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由于学历、技能等条件达不到企业招工要求及其他原因无法顺利就业。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任重而道远。

2012年2月河南省被批准为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建设试点,标志着河南农村信息化工作步入到快车道[3]。2013~2014年河南省网民规模达3474万,网民普及率36.9%,网民增速规模达5.8%。河南省农村信息化建设,不仅为农村青年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提供知识来源,促进社会现代化发展,也为政府建设新农村提供了信息技术保障。

2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的状况分析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整体呈现技能素质较差,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状况,其情况如下:

2.1 青壮年占有相当比例,省内务工比重增加

截止2013年底,河南省总人口10662万人,有18个直辖市,1863个乡镇,乡镇常住人口达7955.95万人[2]。2014年河南省统计局通过对我省农村5032户19744个常住人口调查,显示农村劳动力占农村常住人口的68.7%,平均每百个常住人口的年龄段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16-60岁人口比重远高于其他年龄人群,说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开发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和主要任务。

2.2 受教育程度低,素质有待提升

据河南省统计局统计,2013年全省15岁及以上人口有7428.26万人,文盲人口达399.15万人,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5.4%[2]。我省农村每百个就业劳动者的文化程度如图3所示,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大多处于初中水平,占据62%,尚有少部分文盲。

2.3 以初级培训为主,高层次培训较少

为提高农民的素质,河南省建立了一系列成人教育学校,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机构建设如表1所示[2],可以看出初等、中等培训学校比例较高,高等教育学校比例较低,毕业生人数也少,农民培训仍以初级培训为主。2014年河南省共接受国家拨款财政性教育经费15577127元。

2.4 就业领域多在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

目前我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已超过1.3亿,受经济发展影响,省外务工劳动力大部分流动到广东、北京和上海等沿海发达城市,劳动力素质的差异使大多外出务工劳动力处于社会的底层,主要集中在建筑、家装、制造、纺织、住宿、餐饮等行业,河南省劳动力省外务工就业分布如图4所示:

3 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困难与问题

我省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源开发不够,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与差距:

3.1 农村人力资源存量大,就业压力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6894万人,比上年增加了633万人。2014年初我省人口已超1亿,农村人口达5958万,农村人力资源存量大,人力资本存量小,本地劳动需求饱和,又因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必要的科技素养和劳动技能,直接导致其在就业竞争尤其是对学历和技能要求高的职位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3.2 农村教育落后,人力素质偏低

根据2014年《河南省统计年鉴》显示,在河南省农村教育师生比偏低,小学为1:19.8,初中为1:14.1,高中为1:26.9。大班教育导致部分农村孩子疏于教育,荒废学业。另外城乡教师资源的差距和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升学模式又导致大量农村孩子被淘汰,他们无条件或无意识去接受相应的职业技术培训。

据国家统计局显示,2009年度农村剩余劳动力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4.1%。文化素质的差异和职业技能培训的空缺使大批农村劳动力成为了“科技盲”,跟不上信息化时代的步伐。无知识、无技术、无文化导致他们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强度大、收入低的体力劳动,比如家政服务、环境卫生、建筑行业等农民工居多。

3.3 信息闭塞,劳动力转移茫然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我国大部分城市人力资源开发已经通过网上招聘和现场招聘相结合的方式,然而在经济落后和自我开发意识不高的农村,大部分劳动力的转移还是依靠个人认知和社会关系网络两种途径来实现就业,信息传播的失效性、盲目性和不对称性导致大批劳动力涌向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率先发达地区,供过于求的劳动力聚集和不达标的专业技术能力使得大批劳动力流离和转折。

4 农村信息化建设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作用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信息技术的普及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信息化建设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提供了路径和平台。

4.1 河南省农村信息化现状

河南省农村信息化,初具规模,初见成效,呈现出良好的状况。

4.1.1 信息化服务形式多样化

我省开展集12316三农热线电话、信息网站、电视节目、手机短信等多渠道、多媒体结合的信息服务形式。以“电脑屏、电视屏和手机屏”三屏合一,开展远程教育。累计投放电脑、信息大篷车近8000台,建立信息化重点示范村、培训站点500个,开展技能培训3.5万余人次,实现了行政村信息服务全覆盖[4]。

河南漯河、许昌与移动公司合作,建立信息化培训基地,提供一些提升劳动者素质的视频、电视文化节目,并制定相应培训计划,将信息惠农、文化娱农有机结合。漯河村官引导100多名村官创建“村空间”,通过网络发布本村村情村貌、实行村务、财务公开,引导村民农业生产、创业就业,实现村务信息化管理。

4.1.2 信息化网络覆盖率提高

截至 2011 年,全省实现了 3G 网络在省辖市以上的全覆盖,提前完成了全省自然村电话网络“村村通”工程计划任务量,行政村通光纤率、自然村通宽带率分别达到 61%和 60%[3]。据201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7.5%,规模达1.78亿,较2013年增加188万人。河南省网民普及率在全省互联网普及率中排名26。

4.1.3 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得到应用

近年来,河南省不断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搭建了“省——市——县——乡——村”的五级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建设了多个大型农村信息网站,如河南省农业信息网、河南省新农村信息网。并在Internet 网络、手机、广播、电视、村级信息服务站点等公共信息网络平台基础上,开展“农信通”、“万部手机送农民”、“万户农民上网工程”等活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

当然,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也存在着一些障碍,网络基础建设投入资金滞后、建设难度大、工程使用率低、网络安装维护费用过高、农民信息化意识淡薄等,目前全省尚有27.64%的村落不通公共交通,12.29%的村落不通有线电视,34个乡镇没有图书馆文化站[5]。信息化建设还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4.2 农村信息化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巨大促进作用

信息化对农村人力资源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成为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的途径与保障。

4.2.1 促进知识和技术的传播,提升了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

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促进了农村图书馆自动化和农村远程教育的建设,加速了知识和技术的传播速度。信息化手段成了农民的“千里眼”、“顺风耳”,农村劳动力可通过图、文、视频等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自身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4.2.2 开拓了信息传播渠道,实现了人力资源信息共享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互联网等一系列现代化沟通的手段缩短了城乡的时空差距,逐步实现人力资源的信息共享,使劳动者及时掌握外部信息和发展动向,应对新技术挑战和竞争,实现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完善的信息化网络,成为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手段。

4.2.3 促进了农村人力资源的自我开发,提升了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农村劳动力有更多的机会去发展自我的能力。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得所需的知识信息,也可通过视频掌握相关的技术,甚至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学历,增强了他们的就业能力,也获得了更多的机会选择性。

4.2.4 增强了农村劳动力的活力和积极性,促进了就业和创业

信息化网络的建设,改变了农民的生活。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建设促进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改变了以往盲目等待和跟风的局面。农村劳动力可以从网络平台获取信息技术和知识资源进行创业和就业,也可向外发布传播自身状况与特色优势,容易寻求施展空间,大大增强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的积极性。

5 信息化环境下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村镇管理人员协同一致,共同做好如下工作:

5.1 加大农村信息化投入力度,提高WiFi覆盖率

河南省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推动农村信息化基础建设,加快农村通信网络建设和宽带能力建设,提高农村WiFi覆盖率,着力实施“村村通宽带” 工程、“电脑入户”工程。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引导村民通过互联网、有线电视、电话、报刊等手段获取信息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农村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解决农村信息网络“数字鸿沟”和“最后一公里”的服务问题。

5.2 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拓展农民的培训与教育的途径

第一,加大农村教育费用投入。省政府要加大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在推行九年义务教育之外,探索“9+1”农村义务职业教育模式,提高初高中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降低文盲率,提高农民的学习、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

第二,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缺乏、教师待遇低、环境资源差等导致师资队伍不稳,省及地方政府要努力优化我省乡村教育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师资福利待遇,给予从事农村教育的老师以相应的补助,吸引广大优秀教师投身于我省农村教育事业。

第三,发展职业教育,进行职业培训。河南要面向农村、面向青年,通过办培训班,建职业技术学校、夜校等形式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也可利用职业技术院校和社会渠道,通过乡、校、企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新型技能培训,开设汽车驾驶、服装缝纫、烹饪美容、电脑操作、电工、焊工等专业,培养有文化、有技术、懂管理的专门人才,开拓多渠道创业、就业形式。

第四,开展“空中课堂”,推进远程教育。通过网络教育、卫星电视、电话等现代教育方式,使新技术和新资讯在农村得以传播,满足农民不同层次、多方面创业、就业需求。从一定程度上说,这也是农村信息化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最有效的结合方式。

5.3 大力推进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

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可以使不同地区的劳动力在较短的时间里获知劳动力供求信息,解决农村劳动力市场上供求信息不畅的问题,推进信息共享和人才增值。各级人力资源部门要配备专门人才对就业农村创业就业平台进行管理,及时更新就业创业信息与国家政策信息,从而实现劳动力供需情况的信息化及动态化管理,推动青年劳动力更好的就业、创业。

5.4 借助大学生村官,建立信息化绩效考核机制

大学生村官是政府输入到农村新生血液,代表了新知识、新思想和新技术。大学生村官实行3年一个任期制度,有利于新知识、新思想的传播。据统计,2008年河南省48000个行政村中36.5%配备了大学生村官,并计划每个村都配备一名大学生村官。河南省政府可以扩大大学生村官的招录,并把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升劳动力信息素养、传播信息资源作为对大学生村官绩效的重要考核之一。

总之,农村劳动力的开发决定着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未来城镇的质量,我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状况并不乐观,信息闭塞、教育落后、农民的自我开发意识薄弱等一系列的因素都制约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信息化的到来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信息化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手段的支撑。信息化网络的建设拓展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渠道、提升了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质量,增加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选择性,促进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从农村向城市有序转移,必将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有效带动农民富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强力推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冰.城镇化推动下的新农村规划建设探索[J].管理观察,2010(22).

[2]河南省统计局.2014年河南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3]丁永健.河南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探索[J].决策探索,2013(7):27.

[4]张利远.河南省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2013(7):9.

[5]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2014年河南省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报告[R].http://www.hngcc.org/html/sjxx/2014/1103/37618.html

[责任编辑:邓丽丽]

猜你喜欢

人力资源开发河南省信息化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西走廊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考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