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耿乐

2015-09-01蔡映朵

消费电子 2015年8期
关键词:职场教练摄影

蔡映朵

“自由散漫”,极少有人会把这个词用在自己身上,耿乐却说得那么坦然自在。学了8年画画,在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也被烙上了美院的印迹,保持着一种艺术家“另类”的姿态。耿乐说,曾经他也尝试穿西装、打领带坐在外企的办公室里当一名美术设计,每天坐在同一张办公桌前对着同一台电脑,重复着同样的工作。然而,美院培养的都是艺术家,接受不了这种太制度化的东西,他最终只熬了两个星期。“我没有很大的野心,整个生活是一种无目的、随遇而安的状态,只要自己有兴趣,能做什么就做什么,不会去规划自己的生活,可能这种心态会被别人认为太艺术家范儿了。”

在演艺圈这个名利场上,耿乐始终保持随性的风格和淡然的心态,行事低调,人缘极好。此次采访,记者也感受到他的亲切和随和,原本计划50分钟的采访竟聊了一个半小时,聊他参加真人秀的体会,聊运动员的艰辛,聊毕业后的迷茫,聊人生的感悟,聊对摄影的追求与改变……

感受浓浓队友情:

同甘共苦

2015年7月17日,耿乐开启了霸屏模式,其参与拍摄的青春职场剧《加油吧实习生》和体育励志真人秀节目《报告教练》分别在江苏卫视和东方卫视开播。对于这一巧合的安排,耿乐说:“两大卫视同一天开播,不同的类型,播出时间还是错开的,感觉生命中真的是充满了惊喜和意外。”当天,因为拍戏的原因,耿乐只赶上《报告教练》的播出。

记者:看了《报告教练》感觉如何?

耿乐:挺奇怪的,感觉跟想象的不一样,因为拍戏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剧本作为参考,拍的过程中也知道大概是什么样,只是镜头接起来,剪的节奏上的区别,所以拍出来不会差太远。但是真人秀拍的时候完全不知道会怎么剪辑,而且没有剧本,大家也没有一个共识,不知道导演想要什么,反正就是按照真实生活中的样子去做,最后剪辑出来他们还会加上一些小动画和小字幕,就变成了一个超乎我想象的东西,跟我想象的差距挺大的。

记者:在《报告教练》中,你作为“老大哥”和队长,会不会有压力?

耿乐:我觉得最大的压力其实是来自真人秀节目本身的录制形式,因为一直带着无线麦,而且摄像机无处不在,包括我们住的宿舍,永远有眼睛盯着你,这无形中真的会产生压力。跟拍戏不一样,拍戏只有在开始的时候,你才是在摄像机前,关机后你还是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但是真人秀永远是暴露在镜头面前。我们演员有个职业习惯,就是不要盯着镜头看,虽然我不盯着镜头看,但是我知道镜头在盯着我,这让我好纠结。一开始特别不适应,压力比什么都大,比训练时体力的消耗还大,感觉特别别扭。而且队员之间也不熟悉,之前都没有合作过,对工作方式的熟悉和团队的熟悉也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我已经能完全忘掉摄像机以及身上戴着的话筒,所以越到后面,当人机合一以后,可能观众会看到更真实的状态。

记者:你怎么来评价那些队友?

耿乐:拍戏的时候大家一起工作,不会到这种极限的程度,大家就是同事,但是录这个节目,因为是体育类的节目,我们真的是在体验运动员的生活,每天都在训练,所以虽然我们也是同事,但同时我们也是队友,是一个团队,我们一起进行同个项目的训练,出现问题后我们一起受惩罚,一起出汗,一起挑战自己的极限,这种团队的精神以及你看到每个人到自己身体极限的时候还在坚持的那种感动,在拍戏中是体会不到的。所以对于这些队友,亲切感不一样,我现在特别能理解为什么部队的战友情感更深。而且我在这些队友身上也看到他们那种坚持,其实体育不是我们的强项,但我们要做很多很艰苦的训练,在太阳底下烤着,教练让你练你就练,让你跑就跑,即使是环湖跑3公里,也是从头跑到尾,我觉得真不容易,尤其是女孩子,她们真的是挺有韧性,让我也挺受触动的。

体会足球运动的魅力:

众志成城

耿乐告诉记者,自己对体育的兴趣不大,也没有特别擅长的体育项目,之所以参加《报告教练》主要是想挑战自己,做一些自己不擅长的事,看自己会有怎样的表现,实现自我突破。用他的话说,人的一生,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能够战胜自己、突破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记者:训练这么辛苦,达到身体极限的时候,大脑中有没有想退出的念头?

耿乐:还好,还能坚持下来。我记得有一次在昆明,教练让我们环湖跑3公里,跑得越快越好。其实我最痛恨长跑,上学的时候,每学期要过长跑这关就觉得特别辛苦,跑完后感觉生不如死,而且跑的过程一点也不享受。昆明也算高原了,又是在野外的湖边,要跑3公里,刚跑了十分之一,我已经上气不接下气了,当时我觉得自己真的跑不下来,但是大家都没有停下来,我也不能停下来,心里只是想着跑一步算一步,跑到哪算哪。我看陈妍希也跑不动,但她也是一直在坚持着往前跑,我们并排跑着,虽然没说话,但是心里也在互相激励。坚持到后面,我发现长跑的人一直说的一个规律,跑到某个阶段的时候,突然身体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整个身体都在机械地往前运转的时候,消耗就没那么大,我在那次长跑中就真的感受到那个点了,虽然也累,但没有刚开始那么累了,最终也坚持着跑完了。

记者:跑完了3公里是什么感觉?

耿乐:我就觉得我没晕倒,没摔倒,没呕吐,已经是谢天谢地了。其实人有时候做很多事情总觉得自己做不到,但是真正做的时候,咬咬牙也就过去了,真没想象中那么难。

记者:通过这次体验,你最喜欢哪项运动?

耿乐:这次我们有四个运动项目,羽毛球、篮球、游泳和足球,其实这里面让我最有感触的是足球。因为另外几项运动平时多多少少有参与,普及性也比较高,而足球,因为我天生对足球没有任何兴趣,我不看球,连世界杯都不看,但是很多人是非常狂热的足球迷,跟我形成强烈的反差,以前在学校的时候,很多人围在电视机前看球赛,嗷嗷喊的时候,我特别不能理解,所以我对这项运动真的是兴趣不大,但在接触和训练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这个运动和另外几项运动的感觉不一样,因为这是一个11人的运动,团队在场上的配合比什么都重要,个人技术再好,如果只有你一个人,在场上你会累死,只有团队配合好了才能进球,配合是完全不一样的思路,这和强调个人技术的运动是完全两个概念,我觉得足球的魅力就在于配合,而且是在于团队整体的配合。

了解世界冠军光彩的背后:

挥汗如雨

其实,耿乐参加《报告教练》还有另一个动力,那就是给他们当教练的世界冠军。耿乐称,自己一直特别渴望碰到最优秀的老师,非常敬佩好的老师,人一生当中如果能有最优秀的老师,那给自己的改变是相当大的。而《报告教练》里请到的教练都是体育界最厉害的老师,都是非常优秀的老师。

记者:说说你对这些冠军级教练的印象吧!

耿乐:这些冠军教练都是每个项目中最厉害的人,没见到他们之前总感觉他们是带着冠军的金色光环,但是见到他们后给我的感觉就是他们都是大小孩,很腼腆,很好动,很爱玩,真的就跟小孩一样,跟想象中很不一样。因为他们都是世界冠军,以前总感觉他们的心智会比较成熟,那种坚韧的、世界第一的品性都应该在他们身上,但没想到他们也有胆怯的时候,面对镜头也有不好意思的时候。像林丹和李宗伟,面对镜头真的很腼腆,孙杨完全就是个大孩子,好玩。

记者:当了三个月运动员,对运动员这个职业有什么新的认识?

耿乐:我觉得运动员真的是很辛苦的职业,我们在电视上看到很多世界冠军光彩的一面,但却不知道他们背后有多么辛苦的训练过程。我们在《报告教练》中的训练量已经让我们受不了了,汗水每天滴滴答答往地上掉,但对于他们来说,这真的是九牛一毛。我跟林丹聊过,我问他在饮食方面会不会有什么控制,怎么把身材保持得这么好,他说每天正常训练的时候什么都吃,因为训练的消耗量太大。但在拍摄《报告教练》时则不能什么都吃,因为运动强度达不到。平时我去健身房,一般最多是练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就觉得太累了,而且很难坚持天天都去,而林丹是每天2个小时在健身房,这是他每天必做的功课。

记者:通过《报告教练》的拍摄,想必你对运动员的艰辛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吧?

耿乐:对,一天下来除了吃饭睡觉就是训练加比赛。以前在电视上看到那些运动员在比赛时大汗淋漓地在拼抢觉得特别辛苦,但亲身体会过才知道,其实比赛的时候是最舒服的,教练们的体会也是如此。所以,可想而知,训练有多枯燥,多辛苦。《报告教练》播出的时候,那些教练也在看,孙杨看到羽毛球教练在训练我们的时候就在我们的微博群里感慨,他说教练的嘴里永远都说这是最后一项。其实我们训练的时候教练真的都这么说,都说是最后一项了,但是做完后又还有。这些世界冠军都在感叹,他们就是这样被训练大的。我当时看了好感慨,觉得真不容易。

职场人际关系就像

游戏闯关:永无止境

经历了《报告教练》的魔鬼式训练,耿乐坦言,三个月把这一年多的汗都流尽了。而在《加油吧实习生》中,耿乐却变身魔鬼总裁,将“魔掌”伸向一帮刚毕业的大学生,以各种手段“肆无忌惮”地折磨着一群“小鲜肉”。

记者:你觉得《加油吧实习生》这部剧的看点是什么?

耿乐:这部电视剧是介于校园剧和职场剧之间,从校园到职场的过渡阶段。讲的是一帮刚毕业的大学生,所以带着校园剧的元素,但是环境又是在办公室,在职场上发生的故事,所以我觉得这部剧的看点就是综合了校园剧和职场剧的特点,既像校园剧,又像职场剧。

记者:你希望观众从中去思考什么?

耿乐:我觉得每一个职场中人都有这么一个变化过程,离开学校,进入社会,脱离学生身份,进入成人世界。无论心理上、身体上,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个阶段,所以我觉得每个人都会从中找到共鸣。

记者:你在剧中饰演遭人恨的魔鬼上司,折磨和刁难别人有什么感觉?是过瘾还是内心很挣扎?

耿乐:我在演任何一个人物的时候我必须找到他的行为的理由和出发点。我所饰演的“陈建”其实不是一个天生的魔鬼总裁,所以我就去找原因,找到支点的时候,就很轻松地去做这些该做的事了。

记者:“陈建”他的出发点是什么?

耿乐:其实每个在职场里的人,不管你在多高的职位,不管有多强势,你都有弱的一面,都有怕的地方。我仔细研究了这个角色,他是销售部的副总,虽然升职升得很快,但跟他同时进公司的同学是他的上级,永远压着他,他事事都得看老大的脸色。按照剧情,公司出于整体利益考虑,决定不招实习生,但他的上级去学校做完演讲突然就招了一批实习生,而且实习生的考核和培训全都由他们销售部来做,等于好处都给了上级,最后烂摊子都让他来收拾,他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接待了这批实习生,从一开始就一脑门子火。其实每一个职场的人都有自己的辛酸,都有自己的不容易,就拿这个人物来说,他为了往上爬,隐婚多年,他是多么克己隐忍的一个人,他有很多自己的弱点,却不能跟别人说,很无奈,很挣扎。

记者:这是你首次尝试职场金领的角色,有没有学到一些职场的生存法则?

耿乐:职场上每个位置都不容易,每个位置都有辛酸,不管你到多高的位置,只要不退休,都会有辛酸。我在拍这部戏的时候也仔细研究了职场的人际关系,在职场你要一点点往上爬,往上升,这种人际关系是无止境的,就像游戏闯关一样,你刚闯了一关,马上又有新的困难,所有的问题又都开始了,感觉是永无止境,永远打不到头的一个关。相比之下,当演员真的简单很多。

记者:现在正值暑期,也是实习的热门时期,你有什么话想对那些实习生说?

耿乐:这部戏选在这个时间播出其实挺好的,让那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先提前预演一下,不一定每件事他们都能经历,但是别人的经历也可以作为借鉴。

感叹百态生活:

人生如戏 戏如人生

说着说着,耿乐也回想起大学毕业那段迷茫的日子。“当年我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当了十几年的学生,习惯了老师、家长和自己这种简单的人物关系,突然面对领导、上司、同事这么多复杂的关系,什么都不懂。在一个陌生的工作环境,没有人会捧着你、呵护你,那种感觉就好像跳伞,空降到一个荒原要自己学会生存。”谈及之前的经历,耿乐表示,人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不怕经历,不怕挫折,尤其是年轻时,经过挫折和曲折的经历后就能认识自己。

记者:一晃出道已经二十多年,你怎么定位自己?演员、艺人,还是明星?

耿乐:这个问题我还真没想过,我觉得演员更像艺术家;艺人是要赚钱,要靠自己的才艺来博得观众的认可和喜欢,但是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观众的认可,这样可以赚到更多的钱;演员和艺人做到成功的时候就叫明星,但是明星是可遇不可求的,不是说你有才华、够努力就能当明星了,也要看有没有这个运。明星必须做到家喻户晓,有一定的认知度,观众的认知度和市场的认知度。

记者:演员通过不同的角色更容易体会到人生中的百态生活,对于生活,你有什么深刻的感触或领悟?

耿乐:一直在演戏,越来越体会到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其实生活就是最棒的编剧,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要远比电影和电视剧里的情节离奇得多,曲折得多,更戏剧性,所以我觉得人生就是一场大戏,别太较真,别太把自己当回事,既然生活就是一出戏,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是演员,都在扮演一个角色,别太把自己这个角色当回事,这样人生应该会没那么累,幸福感也会多一点。

记者:常年忙于拍戏,累不累?

耿乐:我拍完《报告教练》那个节目后,拍哪个戏我都觉得挺舒服,当运动员你才知道什么叫辛苦,什么叫累,那汗就像水一样流,没有人在乎你累不累,拍戏跟运动员的训练真的没法比。当然,演员这个职业相比坐办公室的,体力支出还是挺大的,风餐露宿,而且生活作息不规律,早出晚归,如果你对表演没有兴趣,也是很难坚持下来的。我觉得大部分的人是因为精神的压力让自己感觉很累,所以怎么让心态觉得不累?那就是把生活当成一场戏。

拒绝被手机左右的生活:

发呆养神

除了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外,耿乐还有一个独特的放松方式——发呆。他说:“发呆是最好的调节方式。不一定非要放空,不约束自己,也不给自己规定要做什么事情。人和人不一样,有的人一定要做一件事才能忘掉另外一件事,放松下来,例如有的人只有打游戏的时候脑子才能放松,而我就是发呆,什么都不做,就挺放松的。人发呆的时候其实是养神,我觉得这是地球上的生物比较重要的一种调节方式。”在耿乐看来,现在的科技时代,社会节奏太快,人永远有干不完的事,干扰的信息也很多,所有的人都被手机影响着,被科技左右着。

记者:你觉得现在大家的生活都被手机影响了?

耿乐:影响太大了,进剧组拍戏的时候,所有人都拿着手机低着头,谁也不理谁,即使是面对面,有什么话也不是直接说,而是在微信上聊,这都成了一种常态了。其实我觉得这不正常,毕竟人是一种生物,这是被科技化了,现在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生活节奏是很无奈地被它左右着。现在每个人动不动就拿出手机看一看,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病吧,手机病,太可怕了。所以能发呆,或者找人面对面地聊聊天,哪怕打打电话说说话也比一群人在微信上群聊好。

记者:如果离开手机,有什么反应?

耿乐:我最近在拍一个外景的戏,在山里,那里没信号,后来我干脆不带手机。不带手机反而有时间看看天空,看看云彩,听听鸟叫,瞬间感觉轻松好多。我觉得这些本来就是人能感受到的东西,免费滋养人心灵的东西,但是有手机的时候,谁都没有关注大自然赠与我们的这些美好的东西,都忽略了。而且更要命的是,晚上当你特别困的时候,躺在床上习惯性地看看朋友圈里的信息,一看就不困了,能看一两个小时。其实你的身体是疲劳的,是手机和网络让你一直保持着兴奋度,因为你一直在搜索,一直在看新的东西。我建议大家不要整天看着手机,应该放下手机,好好去感受一下身边的生活。

追求摄影的胶片时代:

情之所钟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科技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冲淡了耿乐对摄影的那份热情。

记者:听说大学时你除了学美术,还选修了摄影课,而且一直梦想当一名摄影师,如果哪天不拍戏了,会去实现这个梦想吗?

耿乐:现在不会了,我对摄影师的梦想和热爱是在胶片时代,摄影到了数码时代,我已经没感觉了。

记者:这是为什么?

耿乐:打个比方,就像一封情书,一种是电子邮件发来的情书,一种是信封,上面贴着邮票,盖着邮戳,还有恋人的笔迹,邮局寄出来需要一段时间,你拆开信封,看里面的信纸是怎么叠的,写了几页纸,笔迹是什么样子的,这种的信息量和一封电子邮件的信息量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且即使文字内容一摸一样,一封邮寄的信还带着各种期待,期待她什么时候收到,什么时候打开,什么时候回信,什么时候寄出,什么时候邮递员送到,所有的这些期待在你读信的瞬间,那些期待都是落在上面的,所以胶片和数码摄影的区别也就在这。我学摄影的时候,都是买大盘的胶卷,自己卷成小卷的胶卷,把它装在相机里,然后过片,因为卷的长度不同,一般拍到36、37张,你不知道还能不能过到38张,当你发现能过到38张的时候也是一种小惊喜。而且你拍完38张把它卷回去后,你根本不记得这里面每一张拍的是什么,等胶卷冲出来,看到底片上反的影像,你隐隐约约能忆起拍的一些情景,然后在暗房里一点点放大,放到显影盘里,那时影像才一点点出来,这时候出来的影像落满了你从按下快门以来那么久的期待,就跟等待一封情书一样的,那种喜悦的心情和你拿着数码相机一拍,一按就能看到照片,这两种感觉能一样吗?另外,从摄影原理来看,感光到胶片上是一个物理过程,胶片上涂的是感光涂层,光线通过镜头直接打在胶片的感光涂层上,胶片感光多的地方化学变化就多,感光少的地方化学变化就少,是非常直接的,而数码则都是像素的电子接触点,感光多的地方给的数码信号就不一样,所以胶片记录更客观。我觉得摄影的可贵就是客观地记录了那个真实的瞬间,但是数码本身的技术不具备这种客观记录的可信性,它记录的东西都是数码信号,而且在电脑里可以随便修图,随便更改,连一张底片都没有,拍完后就是一些不同的数字排列而已,我觉得没意义。现在我不愿意拍的另一个原因是所有人拿起手机都在拍,摄影已经变成生活的一部分了,人人都是摄影师。

记者:作为一个专业的摄影者,你有什么大众化的摄影小技巧可以教给大家?

耿乐:其实摄影说来说去光是最重要的,光是可以传达情绪的,所以拍摄人物时,拍得清晰是一方面,但是在什么光线下拍会传达不同光线下给人的情绪。另外,要看照片的用途,有的照片需要气氛,有的需要细节,光的打法就不一样,所以怎样更好地用光是一个优秀摄影师该做的事。

记者:喜欢摄影的人各有各的讲究,有的讲究器材,有的讲究技巧,有的则讲究拍摄环境和心情,你呢?

耿乐:就器材来说,如果需要拍非常大、非常清晰地图片,那对器材必须有要求,但大部分情况下,一张好的照片,并不依赖于器材的好坏。我知道有些人是器材发烧友,但是我觉得器材发烧友就是发烧友,不是摄影师,因为摄影师应该是用一个趁手的机器就可以拍好,不在于机器多么高端,能达到人机合一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境界。男生都对器材有兴趣,我也会看一些相机评测,但是我发现数据其实相差不了多少,尤其是性价比,好多高端相机的价钱比普通相机贵很多,但其实拍出来的影像的质量未必有那么好,价格贵的比例跟影像质量好的程度完全不成比例,那就不是为了照片本身。就好像穿衣服,名牌服装是不是就比普通服装好看、显身份,我觉得这也看搭配,搭配不好,穿出来的效果也不好,这就是见仁见智的事了。说到技巧,先要了解摄影是什么?摄影是你怎么看这个世界,用相机记录你看到的世界,镜框是你来控制,10个人对着同样的景拍出来可能是不一样的感觉,所以技巧也不重要,重要的还是拍摄的人。说到底,人最重要。

结语:

执着于胶片时代的摄影,如今的耿乐已经很少带着相机去记录他眼中的世界,但是,对于机器的完美追求却依然在继续。除了追求高画质,耿乐也很在意相机的外形。他觉得,相机虽然只是一个摄影工具,但它已经成为人们穿着的一部分,成了一种配饰,不仅仅是工具。耿乐告诉记者,目前家中只有两台相机,因为确实还没有找到一台画质与外形兼备的理想相机。或许这就是一个专业的摄影者该有的境界吧!

猜你喜欢

职场教练摄影
Coach,Where Are You?教练,你在哪儿?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贪玩教练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加油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