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一直以自己的方式“活”在故乡

2015-09-01梁君艳编辑王波

博客天下 2015年25期
关键词:胡耀邦故居

文 梁君艳 编辑 王波

他一直以自己的方式“活”在故乡

文 梁君艳 编辑 王波

胡耀邦留给故乡的遗产不多,故居、广场和一所学校;他留给故乡的“遗产”也够多,“清正”、“无私”和被弘扬的“精神”

65岁的张师傅和36岁的张宇兰最近经常能在胡耀邦故居前遇上。从今年5月27日起,每个工作日,老张戴着白手套,拿着红皮铁钳,在房舍前修剪树枝;小张则在故居内,一遍又一遍给游客重复胡耀邦与故居的故事。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1月15日,而5天后,就是胡耀邦的百年诞辰。他的故居则正历经最长的一个翻修期,故居陈列馆也闭馆修缮。但故居解说员小张的工作没有因为故居修葺而停止。

记忆

11月5日,张宇兰突然在胡耀邦故居的一间卧房里停下来,指着墙上一张1980年拍摄的全家福。“这是耀邦哥哥(胡耀福)的卧房,也就是我爷爷的卧房,我是他哥哥的孙媳妇,所以这张照片就是我们这一大家子。”她说,“这一家子几乎没有沾到耀邦爷爷什么光。”

她告诉眼前的游客,当上中共中央总书记次年,胡耀邦遭到亲哥哥胡耀福的一顿骂。

在中南海办公室,胡耀福大拍桌子,厉声呵斥胡耀邦:“我以前只是骂你忘恩负义,当官了不帮家里的兄弟子侄!今天我还要骂你绝义无情,连别人帮的忙你都要拦住,你真是太绝义无情了!”

话音还未落,“砰”的一声,胡耀福气得把桌上的杯子摔碎在地。“就算你是总书记,别人不敢打你,我还不敢打你吗?我是你哥哥,这总是改变不了的吧!”

一旁的警卫怕胡耀福真打人,想拦下他,但被胡耀邦制止住了。“这是我的家事。”胡耀邦对警卫说。他随后跟哥哥解释:“共产党是给老百姓办事的,不是给你一家一户办事的。”

争吵源自一桩招工安排。胡耀福在购买物资时,认识了时任岳阳县委书记许志龙,许将胡耀福的儿子胡德资安排到岳阳的物资局做副经理,把胡德资妻子安排在县委招待所。夫妻俩办好各项手续,正高高高兴兴等着入职,却等来一场空。

其间,许志龙夫妇刚好到北京看病,顺道去胡耀邦家吃饭。席间,许提了为胡德资安排工作一事。胡耀邦听后非常生气,当即拨电话给时任湖南省委书记毛致用,“湖南招工出了问题了啊,歪风还出在我们家了啊。”

胡耀福因儿子儿媳招工未成,很是不满,以至有两年没和总书记弟弟往来。

“我们爷爷耀福比耀邦爷爷大四岁,年轻的时候参加过赤卫队,做过许多地下党的工作,按道理他的历史应该是很光辉的,实际上却非常坎坷,从来没有离开过老宅子,比耀邦爷爷还晚三年逝世。追悼会上,当地的老先生为他写了这样一副挽联:国中有典型,两袖清风作赤子;天下无先例,一代‘皇兄’是农人。”张宇兰感慨道。

在胡耀邦故居工作十年后,类似的故事张宇兰已经烂熟于心。

她爷爷终身都没有离开的老宅子,由胡耀邦的曾祖父胡名钟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如今依然保留着清朝建筑的风格,有精巧的青瓦顶和雕花檐,飘着一股桂花香。1915年,胡耀邦在这里出生。

老宅子一度濒危,外墙被洪水推塌过。1980年代胡耀邦还在世时,胡耀福曾到北京,告诉弟弟祖居就要倒了,该怎么办?胡耀邦说:“年代久了,倒就让它倒吧,外边倒掉了,人就搬到里面去住。”

1995年,因为设立故居和进行扩建,胡耀邦唯一留在浏阳的直系亲属、张宇兰的公公胡德资,带着家人从老宅子里搬了出来,在故居旁的两亩地上建了一栋新房自住。

后来故居扩建要拆迁,一直靠种田为生的胡德资,再次带家人搬家。拿到100多万元搬迁款后,他家于2012年底在浏阳市区购置了一套100多平米的商品房。

这座以花炮闻名的城市,11月初正在召开国际花炮节,浏阳市区的酒店房费比平日翻了近三番。当地司机见到外地游客,随口就问:是来参观花炮节的吗?

不少游客的确冲着花炮节而来,有些会顺道去看看胡耀邦故居。在浏阳市中和镇镇政府的大门横梁上,他们可以看到悬挂着的标语—“弘扬耀邦精神 振兴中和事业”。

已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区的胡耀邦故居,坐落在镇政府东南方约1000米的地方,周围有山有水,绿树成荫。高约3米的石头,坚实地矗立在山间公路上。朝东的一面刻着5个红色大字“胡耀邦故里”。这段公路新铺的沥青刚刚晒干,路面干干净净,还没有多少行人走过的印痕。偶尔,有游人跑去和石头合影。

从浏阳市前往胡耀邦故居的大巴,一天只有4趟,都是下午的班次,最早下午1点,最晚下午4点半,车程约1个半小时,而回程的班次只上午时段才有。浏阳汽车站里没有游览指示牌,要想找去故居的路线和上下车地点,外地游客得询问客运站或司机。

胡家有祖训曰:“屋矮能容月,楼高不染尘”,一位教授巧妙改动两字,形容胡耀邦“身矮能容月,位高不染尘”

尊敬

1995年,胡耀邦去世后的第六年,乡亲们申请设立胡耀邦故居。“对耀邦的一点尊敬”,77岁的胡耀桂如此向《博客天下》解释故居设立的缘起,他曾是胡耀邦故居修复办公室成员。

胡耀邦故居由曾祖父胡名钟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如今依然保留着清朝建筑的风格,有精巧的青瓦顶和雕花檐,飘着一股桂花香。1915年,胡耀邦在这里出生

2005年前,故居每年的人流量不过10万人次,如今人流量涨了10倍。

2014年8月21日,美国布什家族亮点基金会主席、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的弟弟尼尔·布什在当地官员的陪同下,到访胡耀邦故居。

他和胡德资一家在故居里座谈。这像是一次叙旧,更多时候是外宾尼尔·布什在说,胡德资他们听。“我爸爸和胡耀邦同志是很好的朋友,我们后代也要友好下去。”他对胡家人说。他的父亲老布什在1980年代曾担任驻华大使,和当时主政的胡耀邦一起经历过中美关系的蜜月期。

“我不知道他们有过交往,也没问小布什。”胡德资告诉《博客天下》。说方言的胡德资和说英语的尼尔·布什,也有语言上的沟通障碍。许多当地人显然比当事人胡德资更兴奋,他们拍下尼尔·布什的画面,试图发上微信朋友圈。

最早来到胡耀邦故居参观的国家领导人是曾庆红。2005年,他与胡德资座谈。“问我过得好不好,身体好不好?我回答,还好。”胡德资回忆,两人当时还一起合了影。

那之后,领导人吴官正、贺国强、王兆国和胡锦涛先后来参观过故居。 2014年4月11日,已卸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来故居参观时,那一天下着雨,胡德资七点钟就守在故居门口。

这些领导人到胡耀邦故居后,大体逗留一小时左右,参观、听解说、拍照,流程大致相似。

不过张宇兰从没机会给领导人做解说,尽管她是胡耀邦的侄孙媳妇。“可能是因为我年龄大,不是最优秀的吧。”张宇兰分析。

三年前,胡耀桂每年花3600元租下故居门口新建的25平米大小的商铺,开了镇上唯一一家书店,同时也卖自己写的字画。书是从之前故居管理处的书店转购过来的,都是有关胡耀邦的书籍。这一排一共有15个商铺,其他全是食品杂货店。如今,商铺旁边新建了一座四层高的故居山庄酒店。

故居门前的耀邦广场,作为胡耀邦诞辰90周年纪念大事而建。这几年,当地村民一直在议论,广场上可能会立一个铜像。胡耀桂原本以为会在今年。“我看到材料说,铜像要明年才设立。”他说。

胡耀桂店里最畅销的书籍是胡耀邦女儿满妹写的《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他一共进了70多本,三年来卖了约40本,顾客多是些40岁以上的男士。

“我也不在乎赚多少钱,胡耀邦的家乡应该要有个书店。”这位退休赋闲的胡耀邦书籍发烧友说。他的书店每年收入约1万元。

遗产

除了故居,在镇政府西南方约1000米的凤凰山下,有一座以胡耀邦命名的耀邦中学,由原中和中学和山枣潭中学合并,2000年竣工,校训“崇德、尚志、勤奋、创新”由胡耀邦夫人李昭所题。

胡耀桂回忆,建校之初,学校还设有李昭教育基金会,一些被胡耀邦昭冤平反过的人曾来捐过款。

“中和出了个耀邦是光荣的,虽然看起来他没有对家乡做直接贡献,但国家搞好了,我们自然就搞好了。”作为村里为数不多接触过胡耀邦的人,胡耀桂说。

张宇兰回忆,自己常听到有人说“胡耀邦对家乡没有贡献”,有时同事也会给她转述这样的议论。有些人甚至挤对张宇兰:“啊呀,像你们这种关系还混成这个样子,你们真是人太差了……啊呀,我们要是有你们这种关系,早就是千万富翁了……”

“我说你们爱说什么说什么,反正我们就是农民,是不?”张宇兰说,“我爷爷一辈子在家乡务农,就连我公公那一辈也还在农村务农,当然他们也不是没有机会出去,就算耀邦爷爷不帮,其他人也会帮。”

不过,她随即又向《博客天下》转述了自己从解说词里了解到的故事—“耀邦爷爷在上任国家重要职务之前,和家人开了个家庭会议,说你们不能放鞭炮祝贺,也不能打着我的旗号办事啊,你们要是谁犯了错误,只能是自己负自己的责,谁也帮不了你。你们也不要老想着要政府帮忙,凡事还是要靠自己。”

胡耀桂至今记得,1961年家乡生产队亟需发电机搞生产,胡耀邦托人买了一台运了过来。为了答谢胡耀邦,大队让胡耀福和堂弟胡用简带着家乡土特产冬笋和芋头进京答谢。

但胡耀邦对两兄弟用公款做路费及带来的土特产很不满,随即批评了他们,专门写了一封信带给大队党支部说明情况,附上了特产清单,并将东西按当时的市价折合51.9元,让两人带回给大队。

胡耀桂只和胡耀邦有过一面之缘。1962年胡耀邦最后一次回乡时,他在人群簇拥的胡家屋厅接过警卫员递的一根纸烟,没有牌子。当时20多岁的小伙子胡耀桂,没有机会和胡耀邦交谈。

后来熟读过有关胡耀邦的十余本著作后,胡耀桂收集整理了一本《耀邦同志名言录》,共90余页5万余字。“他被穷苦人看重,主要是清正啊。”他告诉《博客天下》。

现实

2005年,张宇兰放下幼师教职,关闭了幼儿园和饭馆,在故居做起讲解员。按照她的说法,这是公公胡德资当时的心愿,“家里还是要有个人在里面工作更好”。

此后,“胡耀邦”三个字占据了张宇兰的生活。与其他讲解员不同,从屋厅、饭堂、厨房穿越至卧房时,她开始亮出自己与胡耀邦家族的关系,语调仍然平缓。最多时,她一天要讲20多次,连吃午饭的时间都没有。讲解并不收费,游客有需要就会讲。

张宇兰第一次对胡耀邦这个名字有印象,是在十岁那年。那天,村里小卖部老板拿着报纸逢人就说:胡耀邦死了,胡耀邦死了。

“那时我不知道胡耀邦是干吗的,心想随你干什么的,都不关我的事。”张宇兰说,压根没有想到,自己日后会与胡耀邦家扯上关系。

“你嫁了这么个大户人家呀!”结婚后,很多人这么跟她说。有人甚至问:“你是因为你老公家有个大官才嫁给他的吧?”

这令张宇兰哭笑不得。她和老公是初中同学,结婚时,张宇兰的老公去了北京当兵,2001年退伍在浏阳交通局下属单位工作,但后来因为超生二胎,被开除公职。

“我老公家在农村,也干农活,我并没有意识到跟别人有什么区别。”张宇兰说,日常生活里,老公很少主动和她提起胡耀邦。“老公不怎么关心这些,也不怎么看书,但他从小就在那个环境里长大,知道很多‘野史’。”

公公胡德资今年刚刚动过手术,从肾上摘了一颗瘤,还患有骨质疏松症。对叔叔胡耀邦的往事,他并不大有兴致谈论,只当别人问起时,才提一提,通常答得简短。

如今,胡耀邦诞辰100周年到了,张宇兰却开始萌生“离职”的想法。讲解了10年后,她的身份依然是临时工,一年拿着3万多元薪水,由于年龄和学历限制,“通过考试转正的希望渺茫”,“做到老也就这么一点钱”。

2012年进城生活后,家庭负担在加重,老公也没有正式工作,只做一些小生意。

上有老下有小的张宇兰觉得,是时候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难题了。“花炮厂到处都敞开门,想做的话,挣这点钱也挣得到。”

胡德资妻子叶秋娥告诉《博客天下》,故居管理处前年下放了26个事业编指标,但这份名单里依然没有儿媳妇张宇兰。“刚进去也就算了,都做了十年了,能力也不是不行,好几次获过单位先进个人奖,到现在仍然是个临时工”。

张宇兰反倒有些“无所谓了”。“反正我都准备不干了。”她说,自己正打算把辞职的想法告诉公公婆婆。

这半年经常跟张宇兰打照面的张师傅,有时候一天要整修七八棵树木,对房子曾经的主人胡耀邦,他所知道的远不如小张多,但他只跟《博客天下》强调一点,“胡耀邦没什么私利,就是为国家。”

(张弘对本文亦有贡献)

猜你喜欢

胡耀邦故居
胡耀邦:让社员们多搞点“小自由”
卫立煌故居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华国锋与胡耀邦的两次长谈
胡耀邦同志纪念馆
魂兮归来返故居
走避那些作家的故居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两代帝师归寥落——翁同龢故居
晚节忠风愧几人——杭州于谦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