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2015·6”特大暴雨的灾后反思
2015-08-31周良法
周良法
(常州市水利局,江苏常州 213022)
常州北临长江,南濒太湖,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境内水系发达、河网纵横。2015年汛期,常州先后遭遇三次强降雨袭击,分别为6月1~2日、6月 16~17日、6月 26~28日。其中,6月 16~17日、6月 26~29日两次暴雨均给全市带来严重的洪涝灾害,特别是6月26~29日强降雨引发的洪涝造成了重大损失。笔者对这次洪涝灾害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加强流域、区域防洪排涝等建议,为全市工程建设及防汛管理提供参考。
1 雨情、水情及抗灾基本情况
2015年6月底至7月初,常州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全市两度受灾。6月26~28日,大运河常州站最大12 h降雨量158.0 mm,最大24 h降雨量245.0mm,最大3 d降雨量315.0mm,最大7 d降雨量397.5mm,均刷新1991年太湖流域特大洪水期间常州站纪录。由于暴雨雨量大而猛,且特别集中,全市主要测站降雨强度、河湖水位上涨幅度、区域灾害损失程度,均为建国以来常州防洪抗灾史上的第一次。据《水文情报预报规范》(GB/T 22482-2008)重现期指标测算,2015年6月洪水等级为4级,属超历史特大洪涝。
1.1 短时降雨集中,强度大
三轮强降雨过程雨量、雨强呈依次递增态势,以6月25~29日强降雨最为严重。据气象部门统计,6月25 日 14∶00~29 日 14∶00,全市普降大暴雨,94个站点中,有5个站点超500 mm,11个站点超 400 mm,37个站点超300mm。
1.2 水位上涨迅速,涨幅高
经过三轮降雨,全市河湖库水位呈现出持续上涨态势,6月17日运河常州城区段最高水位达到5.74m(吴淞基面,下同),超1991年历史最高水位(5.52m)0.22m。6月 27日 14∶25,大运河钟楼闸站水位达6.08m,超出警戒水位1.78 m,在16∶30楼闸关闭后,钟楼闸站上游瞬时高水位达6.43 m,超警戒水位2.13 m,超1991年历史最高水位0.91m。
1.3 灾害重,损失大
常州市所辖面积均有灾情发生,武进区和原戚墅堰区部分地区重复受灾,原戚墅堰区一度80%面积积水,最深达2 m,大运河原戚墅堰区段南岸驳岸出现多处渗漏、漫堤、管涌等险情。全市受灾人口35.71万人,被洪水围困6.81万人,紧急转移4.38万人;住宅受淹9.5万户,倒塌房屋300间;农作物受灾面积2.29万hm2(34.33万亩);停产企业2266家;道路中断359条次,供电中断786条次,通讯中断17342条次;损坏堤防733处、81.83 km,损坏护岸99处,损坏水闸29座;常州机场部分航班延误。强降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1.359亿元,是1991年(27.49亿元)的2.2倍、1999年(12.8亿元)的4.8倍。
1.4 抗灾基本情况
面对特大洪涝,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政府和省防指的全力支援下,全市干群紧急动员、全面行动,军地齐心协力,全市首次启动防汛Ⅰ级应急响应,提请省防指关闭钟楼防洪控制工程、丹金闸。第1集团军、常州军分区、武警水电第五支队等官兵军地联合抢险救灾。强降雨期间,市委、市政府召开紧急会议3次,会商会20余次,进行科学调度,加强应急抢险,将灾害降到最低限度。从6月底至7月中旬,各类水利工程持续不间断组织调度,工程运行时间、排涝总量创造记录。其中,沿江水利工程6月26日至7月6日排水1.85亿m3;雅浦港闸、武进港闸向太湖泄洪2.273亿m3;沙河、塘马、茅东等大中型水库溢洪2300多万 m3;常州市城市防洪工程(包括二级泵站)排水6120万m3,省管工程钟楼闸首次执行全关、控开、全开的调度模式,丹金闸水利枢纽及船闸两度关闭。
2 灾情及成因分析
2.1 天气整体异常,降雨强度大
2015年6月进入主汛期后,副热带高压脊线稳定维持在北纬20°附近,频繁南侵的冷空气与暖湿气流形成的锋系在江淮与江南之间摆动,导致江淮、沿江南部降雨强度增大、历时延长、间隔变短、落点重复。常州作为暴雨中心,多个时段雨量超出1991年、1999年,其中,最大12 h、最大24 h、最大3 d、最大7 d时段雨量等4项指标超过历史极值,具体比较情况见表1。
2.2 洪水上压下顶,洪峰峰值高
本轮水情主要呈现水位上涨快、河湖退水慢、洪峰峰值高、高位波动时间长的特点。作为常州市区主要行洪通道的大运河,6月27日上游地区来水入境最大流量达499 m3/s(九里站),是1997~2014年实测最大流量(357m3/s)的 1.4倍。6月27日,大运河钟楼闸站上游水位达到6.43m,下游水位达6.08 m,超出《常州市城市防洪规划(修编)》中20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5.95m)。大运河常州城区段6月26日17∶10达到警戒水位,直到7月6日10∶10才降至警戒水位以下。
表1 2015年6月各时段与1991年、1999年雨量对比表
1991年、1999年与2015年代表站最高水位对照见表2。
2.3 外排能力仍然不足,行洪不畅
目前,常州洪水下泄主要有两个方向:向北排入长江,向东汇入太湖以及沿运河下泄。北排:新孟河、德胜河、澡港河为主要通道,魏村、澡港枢纽为主要节点,目前魏村枢纽抽排能力仅为60m3/s,澡港枢纽仅为40m3/s,且经十多年运行,能力已有所降低。东泄:运河通道因原戚墅区段“四改三”整治不到位以及下游城市防洪大包围启用等因素制约,水位逐年显著壅高;入太湖武进港等通道,则因保护水环境考量,制约着工程效益的发挥。作为上游地区,常州还能依靠丹金闸、新闸、钟楼闸等流域性和区域水利工程对中区区域的洪水进行适当控制,但随着下垫面发生变化,武澄锡控制线保护范围也呈现“来水增多、涨水更快”的特点。全市洪涝“北排”、“东泄”、“中控”调度均遭遇一定瓶颈。其中,北排能力不足是形成此次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2.4 区域工程标准低,体系不配套
这次特大洪涝灾害,尽管流域性重大水利工程没有出现大的险情,但由于水情、工情变化导致区域实际防洪能力偏低的问题明确暴露,尤其是长期沿袭的城乡二元化防洪工程布局,导致城市与农村,骨干水利工程与所在河道,河道上游与中游、下游,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防洪能力不适应、不协调、不匹配的问题。如:大运河原戚墅堰区段、丁塘港、武宜运河,以及滆湖、长荡湖等,因局部堤防未达标,或存在薄弱环节,先后出现渗漏、漫溢、管涌险情,耗用了大量抢险物资和兵力,关键时刻仍然蓄不下、挡不住、排不出。6月27日,当大运河常州城区段水位涨至6.08m时,东南片区全线告急,省防指在紧急关头果断下令启用钟楼闸,我们也全力调度洪涝东南排入滆湖、太湖,向北分洪进入长江,以削减洪峰,但一段时间沿线水位仍在抬升,损失惨重。
表2 1991年、1999年、2015年代表站最高水位(m)对照表
2.5 应急能力不强,应对有短板
防汛指挥调度,县区是核心,乡镇一级是关键,但一市五区仅溧阳市、金坛区、武进区三个辖市区设有防汛办,其他辖区为机构空挂人员兼职,乡镇一级基层机构性质、经费来源与承担的公益性职能更不适应,不少街道甚至把防洪排涝职能划归下属城管科,只安排1~2名工作人员兼职。专业队伍建设也很薄弱,除武进外,其他辖市、区抢险队伍仅仅是挂牌子机构。在此次洪涝灾害中,是驻常武警水电第五支队、第一集团军在内的部队以及市机动抢险队在承担基层多数险情抢护任务。另外,除溧阳市、金坛区、武进区建有专门的防汛抗旱物资仓库外,其他辖区均没建立固定的应急物资仓库,基层乡镇物资储备的品种、数量和管理措施更达不到要求,不少镇(街道)甚至没有抢险物资储备。
3 对策建议
大灾后反思,反思后大干。随着极端自然灾害的增多,城市局部内涝,整体受淹问题已成常态,难以避免。常州地处水网区域,地势高低相间,属易淹易涝敏感地区,面对新形势,必须着眼于实际,全面考虑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开发与保护并重,城市与农村统筹,兴利与除害结合,建设与管理齐抓,治标与治本兼顾,加快实现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
3.1 转变治水思路,强化顶层设计
洪涝灾害是面镜子,照出了长期工作存在不足和易忽视的教训,为我们工作指明了方向。常州防洪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太湖流域整体防洪能力的提高,给太湖洪水以出路,是数千年流域治水的不懈追求。因此,未来常州治水防涝规划,首先必须充分服从流域规划,要以新孟河、新沟河、江堤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建设为契机,进一步研究提高流域防洪除涝能力规划,在巩固与提高流域50年一遇防洪标准的基础上,与防御100年一遇洪水标准相衔接,进一步提高流域防洪除涝标准。其次要优化区域规划,以全市水系规划、区域治理规划、治涝规划指导意见为抓手,推进流域、区域、城市城镇和工业园区、圩区防洪除涝工程建设,通过实施一批骨干河道的综合整治,提高河道排水能力,扩大排京杭大运河及南排太湖的能力,同时继续实施城市防洪除涝工程,加快实施圩区综合治理,推进联圩并圩,统筹考虑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综合采用排、蓄、滞、渗等手段,通过源头、过程、末端全程控制,形成科学合理的防洪排涝体系。
3.2 突出综合配套,强化建设投入
1991年大水后,常州市确立了“北排、东泄、中控、西蓄”的治水方略,建成了六大调节控制工程,运北片城市防洪大包围工程(20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也于2014年投运,发挥了显著功效。“十三五”期间,应继续深化这一治水方略。要显著扩大北排。抓紧完成长江堤防防洪能力提升以及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建设,继续推进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建设,建议增大新孟河与苏南运河之间的联系,奔牛枢纽节制闸规模应由可研报告的12 m扩大至24~30 m,魏村水利枢纽由现状的60m3/s提高至200m3/s,澡港水利枢纽由现状的40m3/s扩容至100m3/s。要继续深化东泄,主要完成大运河原戚墅区段“四改三”航道整治等尾水工程建设。要巩固完善中控。对工程防洪排涝能力进行复核提升,针对城乡结合部、中小城镇、河道两岸、农村水利工程体系不完善,洪水出路不畅的问题,抓紧确定新的设防标准,有计划地组织实施。
3.3 坚持统筹兼顾,推进联合调度
洪水不分边界,水利工程调度必须坚持流域与区域统筹,城市与农村兼顾。近期,在依据城市防洪规划确定的工程调度原则,常州市将启动城乡排涝工程统一联合调度的研究工作,同时针对常州现状及各个片区可能出现的洪水灾情,绘制发布统一的常州城市洪水风险图,风险图将依地势地形确定好各片区风险系数。每次降雨,依预测强度及可能影响范围,提前公告,以方便各方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风险防范与应急措施,有效减轻洪涝灾害损失,缩小不利影响范围。同时,我们将积极会同太湖局、省厅,推动流域防洪排涝联合调度研究工作,以进一步统筹流域防洪与太湖水环境改善之间的关系,统筹沿江、入湖以及西控制线之间的关系,统筹自排与抽排之间的关系,切实体现水系连通、城乡两利、蓄泄兼筹、上下游协调、左右岸兼顾、干支流配合的原则,实现行洪河道、防洪工程、排水管网、排涝工程与承水区的有效衔接,实现工程效益最大化。
3.4 完善组织体系,强化能力建设
争取各方理解和支持,切实解决防办在机构规格、经费来源、人员配备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基层乡镇防汛组织体系建设问题。积极探索防汛抢险队、抗旱服务队、物资仓库“三合一”建设管理模式,鼓励辖市区以政府购买社会力量服务公共水利的方式全面推进。要更加重视保障能力建设。建立健全部门之间、军地之间的联动机制,完善信息报告和通报机制。牢牢把握住国家防总、省防指着力推进国家防汛指挥系统二期工程的大好机遇,整体推进并尽快完成常州水利信息化一级、二级、三级平台建设,为防汛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另外,本次特大洪涝灾害,虽然有地形、气候、水文和历史积累的原因,但在城乡发展未能有效规范各类开发活动对水环境影响的情况也不容忽视。有必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全面引入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强化水利规划、水系规划、防洪规划的刚性引领功能,合理控制水域开发强度,防止城镇和各类园区向洪水高风险区盲目扩张,防止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忽视防洪排涝工程建设,防止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或加重洪涝灾害。
4 结语
2015年6月特大洪涝灾害,对常州是一场严峻考验,对国家首轮治太工程也是一次重大的检验。它带来的启示与反思远不止这些,相信从流域层面、管理层面更深层次地研究与探索还会持续,所有这一切,必将汇聚成新的智慧与经验,丰富太湖流域治水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