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生活的哲思(评论)
2015-08-30杨晓敏
杨晓敏,河南获嘉县人,现任河南省作协副主席,郑州市文联百花园杂志社总编辑兼《小小说选刊》《百花园》《小小说出版》主编。
女作家梅寒是写作上的多面手,小说、散文、传记等,均能操练自如,写作数量与质量给人不断带来新的惊喜。她的新作《门面》与《一棵树的正常死亡》,觉得在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上又有了长足的进步。社会大变革时期,家庭、人生、城市、乡村以及生存观念与形态,无不发生着改变与重建,作者善于从庸常生活中提炼主题,将人们流俗经年的人性,抽丝剥茧般地呈现于字里行间。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门面》透过小家观察社会,用理性质疑世俗,于细微处捕捉人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变异。大儿子官至京城,不仅撑起了一个家的门面,对母亲更是嘘寒问暖、关心备至。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年颇为励志的成长过程。这个远近闻名的大孝子,廉洁自律的好公仆,最后却因贪污受贿落马了。人物形象顿时在人们的阅读视野中坍塌了。人们惊诧于主人公的自身矛盾时,却不能将孝顺和廉政两个概念简单地画等号。作品极为巧妙地诠释了人性的复杂性。光宗耀祖何错之有?其间有因果关系,用辩证的思维去探索其缘由,也许不失为最为恰当的方式。一篇作品能让人们对某种代表性人物的言行及变化进行多层次的解读,从中看出它的规律和端倪,则具备了哲思的意蕴。
老槐树曾经是小镇人的聚集点,居民纳凉、过路歇脚。《一棵树的正常死亡》有一段蕴含哲理的对话,当老张畅言人生在世活不过一棵树时,却被路人调侃一棵树的命运也许会须臾被外力改变:一棵树的寿命长短,有时候不在于它本身,不在大自然为它提供的阳光雨露,而在于最初那颗种子的选择,或者说在于人的选择。一棵树的人为死亡,揭示了人们趋于利益的诱惑,以致人性变得如此不堪和丑陋。
作品围绕一句偈语展开故事。它警示人们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忽略了自然生态的保护,而这只是作品要表达的其一。单纯的旧时光、简单的快乐指数,三言两语即成老友的融洽和谐,何尝不是生活的一种原生态?人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得到了许多,也于不经意间失去了许多,得失之间的比重往往令人们始料不及。作品弥漫着忧患意识,结尾处,用老槐树死亡、不堪台风吹倒砸车,隐喻着有其必然关联的因果报应。老张儿子意欲植树荒山作为悔改之举,似乎让人们对未来又充满了某种希冀。
时代需要向前发展,一个有责任的写作者,自然需要去捕捉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细枝末节”,以艺术化的手法,开掘出生活的本来面目。梅寒曾写过“梨园系列”,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今的写作在选材、立意与表现形式上,已有驾轻就熟、渐入佳境之感,期待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责任编辑 卢悦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