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非洲

2015-08-30春满

红豆 2015年9期
关键词:凯伦丹尼斯旅途

春满,199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在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从事文学、音乐、人物传记类图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其间,在各大报纸发表书评及《名人传记》《人物》等杂志发表作品多篇。2001年赴新加坡留学,毕业后在当地专职中文的教学与研究,并在当地中文杂志 《炎黄文化》上发表诗歌、散文多篇。

《走出非洲》讲述了一个女人在非洲的旅途中飞翔的姿势和爱与成长的轨迹。

这是一个用倒叙方式讲述的故事。用倒叙讲述故事的电影,比较容易成为经典,比如《魂断蓝桥》,比如《泰坦尼克号》,比如《拯救大兵瑞恩》。《走出非洲》也是这样。电影的开场白,是暮年的凯伦以低沉沙哑,没有温度的诉说开始的:“……在非洲恩共山脚下,我曾经有一个农场……”

其实,凯伦有的不仅仅是一个农场。静谧浩瀚原始的非洲大草原,曾经风月无边。非洲大陆湛蓝的天宇,广袤的草原,各种成群的猛兽和飞禽,驰骋飞翔,弱肉强食,一切遵循于自然法则,残忍,但却生机盎然。在这浑然天成、世外桃源般的背景里,凯伦和丹尼斯开始了他们对爱情的试炼与追寻,坚守与成长,彼此间的交汇与错失,和非洲大草原的天空一样千回百转、荡气回肠。

第一次看《走出非洲》,并没有多少一见倾心的欢喜。那时青春年少,正迷恋着活力四射的斯佳丽。比起《乱世佳人》的大开大阖,《走出非洲》实在是太质朴宁静了。除了非洲美丽如画的异域风景,以凯伦暮年的回忆为线索的一段一段的内心独白,以及舒缓的剧情,实在是太闷了。

多年之后,再看《走出非洲》,才真正懂得了凯伦的追寻与成长,明了了丹尼斯秉持的生活理念,即使是爱,也不能放弃的坚持。电影的前半段,让人一度以为凯伦就是一个拥有了爱,却总想要得更多,并想要通过世俗的婚约永远占有爱的女子。而对于丹尼斯这样把自由看作是人生基点的男人,就像凯伦所抱怨的,爱情,似乎永远只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当他告诉凯伦,凯伦已经毁了他的独处的自由,他其实已经沦陷在爱情中时,才让人恍然明白,丹尼斯的生活理念和对凯伦的爱,是比凯伦所要的更多,更包容,更有厚度的爱。那是一个对真爱的女人才会有的态度。

最终,无数次的告别与重逢,尤其是凯伦一手经营的咖啡园在大火中毁于一旦后,凯伦终于理解丹尼斯所说的:我们其实并不能真的占有什么,包括爱情。释怀的凯伦接受了丹尼斯的爱和他的方式,就像丹尼斯已经接受了凯伦的爱一样。在丹尼斯的葬礼上,凯伦说:丹尼斯不属于我们大家,也不属于我。彼时,他们的爱情终于超越了普通的饮食男女,真正达到了精神相依,灵魂契合。

的确,我们其实真的无法强行占有什么,无论是物质拥有还是别人的心灵和思想。我们终将都是时间的过客和殇者,终将都只属于自己,就像我们来时一样。如果说,斯嘉丽的爱是恣肆放纵,玛拉的爱是恐惧悲伤,凯伦的爱则是终能平静地接受命运的法则,无论悲喜,无论是获得还是失去。

《走出非洲》除了爱情,也告诉我们旅行对于女人的意义。而我相识于大学最亲密无间的闺蜜对这样的旅行,进行了最好的阐释。自从2008年年底上海一别,她为爱远走加拿大,天涯海角,转眼已有六年。在相亲相爱的老公的支持下,她于2013年7月得以放下只身踏上了一个人的亚洲旅程。还有什么能比让一个身负各种责任的女人独自去旅行,自己扛起本是太太打理的屋里屋外,更能体现一个人男人内心真的浪漫和对所爱的女人全面的包容呢?当她从遥远的加拿大启程,到台湾落地,一个人只身环岛走遍台湾的山山水水,真是又酷又美好。最后一站当她来到新加坡探望我时,见面的一刹那,觉得她全身都散发着光芒,那分笃定与淡静,恍如二十多年前初识的模样!

余光中说,旅行的意义并不是告诉别人“这里我来过”,而是一种改变。的确,在旅途中且行且体验,也在旅途中逐渐坚定与从容。也许一生当中,每个女人都需要一段一个人的旅行。

电影的结尾,失去了农场,也失去了丹尼斯的凯伦,不得不离开驻留了17年的非洲大草原,那里曾经生长过最好的爱情和美景,那里曾是她灵魂的栖息地。不为时光停留的无边落羽潇潇而下,凯伦走出了非洲,遗下了自己最美好的时光,再也没有回去过。但是非洲和在非洲的旅程,终成为她生命中最宝贵的印痕,成为她为丹尼斯和自己书写的爱情中,最动人的色彩。这种色彩提供的给养几乎陪伴了她的后半生。这,已经足够了。

责任编辑 卢悦宁

猜你喜欢

凯伦丹尼斯旅途
旧衣的旅途
完形填空题汇编
我将来要做什么
阅读理解题汇编
我将来要做什么人
生命的旅途
丹尼斯是个好人
丹尼斯是个好人
男人有什么用?
疲劳肌?才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