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免疫措施防控动物传染病的优缺点分析

2015-08-30李良鉴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15年4期
关键词:狂犬病病原疫病

李良鉴

(赣州市畜牧兽医局,江西 赣州 341000)

动物传染病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卫生措施和医疗措施两大类。其中,卫生措施主要有隔离、消毒、扑杀、检疫、流通控制等,而医疗措施主要就是通过使用疫苗进行免疫来提高易感动物的特异性抵抗力和减少潜在传染源。为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我国对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的政策,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免疫措施一直都是我国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主要手段之一,由国家免费供应疫苗给养殖户,每年全国各地由政府组织开展两次集中免疫行动,免疫密度要求达到100%,动物平均群体免疫抗体合格率要求达到70%以上,但是,从近年来的动物疫病形势来看,一些地方的动物疫病还是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现在有的规模养猪场的猪要使用几十种疫苗,过于依赖过于迷信疫苗免疫的防疫作用,实际上疫苗不是万能的,其作用也是有利有弊的,下面,就免疫措施防控动物传染病的优缺点作一分析。

1 优点

1.1 医疗价值

对于没有治疗手段的疫病,免疫能够保护动物免于临床发病,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大部分易感动物接受特异性免疫的地区,该病将不再以流行方式出现,一般来说,75%左右的宿主接受免疫后,疫病将不再以流行方式出现,而至多出现散发或聚集性病例。对易感动物实施系统免疫时,即使不对所有易感动物实施免疫,也可有效降低发病率并可能最终消灭临床病例。

1.2 流行病学价值

免疫能够降低疫病循环中的病原体数量。对于多种疫病特别是病原经黏膜(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增殖的疫病,疫苗免疫虽不足以阻断野毒株在免疫动物体内的复制或者排毒,但可以大幅度地阻止复制和减少排毒。

1.3 实施难度低

免疫措施的实施难度要低于卫生措施,后者限制因素较多。免疫一次即可提供数月的保护,而卫生措施每天均要坚持。但过分依赖免疫时,有时会导致卫生措施的疏忽和遗漏。

对于社会经济及气候条件不适合预防性卫生措施的地区而言,免疫措施尤为重要。免疫工作始终是动物防疫工作的关键环节。免疫工作的质量决定着动物防疫工作的成效。免疫不到位,防疫基础不牢,疫情就随时可能发生和蔓延。从我国的国情和畜牧业生产特点来看,一是饲养方式比较落后。虽然畜禽饲养量大,生猪饲养量居世界前列,但养殖和生产水平较低,开放的饲养环境缺乏基本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二是鲜活畜禽交易频繁。传统的鲜活动物产品消费习惯,导致大量活畜禽长途运输,疫情远距离传播的机会多。三是政府财力有限。如果对动物疫情采取单纯扑杀措施,不但养殖者难以承受,政府财力也难以承担。因此,狠抓免疫预防工作,把大量处于重大动物疫病风险中的易感动物变为非易感动物,是最符合当前我国实际、最低成本、最能弥补我们在消灭传染源和阻断传播途径方面不足的根本性措施。

2 缺点

免疫措施具有若干潜在缺陷:如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意外事故;可能对筛检技术形成干扰,如传统疫苗诱导的抗体应答或超敏反应,使动物检测呈阳性结果;耗资较大,且不能完全阻止感染后的免疫动物携带和排泄病原等。

2.1 负面效应

表1中一些为偶发事件,一些为免疫的不良后果。有些动物疫病,需要选择鉴别感染动物和免疫动物的筛检技术,如结核病控制过程中,检测较免疫更为重要;有些动物疫病,免疫对检测试验的干扰不大,如口蹄疫需要病毒分离才可确认,筛检试验并不实用;另外一些疫病,可通过改善免疫方式(年龄、剂量、途径)降低对检测的干扰,如国外使用布鲁氏菌疫苗对尚未性成熟的母畜实施免疫,由于抗体持续期短,故可使用筛检试验发现感染的成年母畜。此外,通过结膜接种布鲁氏菌疫苗时,即可降低抗体应答,又不影响免疫效果。

现在新型的不参与免疫应答抗原成分的缺失疫苗(伪狂犬病等疫苗)已经投入应用,且数量日益增多。将缺失疫苗与能够检测缺失抗原所诱导抗体的血清学检测技术相结合,则可有效解决免疫措施对筛检试验的干扰问题。

表1 免疫接种后可能发生的副反应类型及其来源

2.2 经济成本

经济成本是实施免疫措施的最大困难和障碍。免疫成本必须与免疫保护效果带来的收益相平衡。现实情况是,生产厂商通常根据免疫动物的价值制定疫苗销售价格,远高于实际生产成本。基于效益-成本分析,从个体水平看,狂犬病低流行区的畜主通常会停止免疫,从国家水平看,口蹄疫流行率较低的国家也会停止免疫。基于这种分析,非洲曾一度终止牛瘟消灭计划,最后又因免疫密度逐步下降、疫情迅速增多而不得不恢复免疫之路。

2.3 一些疫苗不能阻止隐性感染

这同样是一大缺陷。为取得最佳效果,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制定疫病防控时间表时,不可过于乐观。要逐步降低病原循环量,而不能期望迅速消灭病原,病原适于循环的地区更应如此。如猪场高密度区以及大规模养殖单元更加适合伪狂犬病病毒的循环。(2)严格遵守免疫规程,方可取得最好的保护效果,甚至能够阻止病原复制(如肥育猪应进行两次伪狂犬病免疫)。(3)尽量降低未免疫群或未免疫动物的数量。

3 小结

综上所述,免疫措施并不能完全脱离于其他控制措施而单独应用。与卫生措施协同应用,方可克服免疫措施的不足,取得最佳防控效果。一方面,医疗措施是控制传染病的一种方法。对于发展中国家,以及具有野生动物宿主(狂犬病)的疫病、土壤传播的疫病(炭疽)、节肢动物传播的疫病(虫媒病毒)而言,卫生措施不再适用或受到限制,此时的医疗措施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医疗措施很少单独应用,或仅作为临时性措施使用。特定条件下,医疗措施应与卫生措施联合应用,并发挥重要的辅助功能,此时的控制策略可称为医疗-卫生措施。在疫病控制计划的特定阶段,二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有效的动物疫病防控工具。只有在动物疫病已经消灭的最后阶段,方可完全依赖卫生措施。

猜你喜欢

狂犬病病原疫病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疫病流行期间应该怎么吃?
爱眼有道系列之二十七 疫病与眼
打败狂犬病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一例非典型性猪伪狂犬病的诊治
藏犬狂犬病的防治体会
鹅病毒性传染病病原的采集和分离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