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行企校,四轮驱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初探——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2015-08-30易启明侯建军

文教资料 2015年13期
关键词:办学校企汽车

易启明 侯建军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1)

近年来,校企合作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对于地方性高职院校而言,由于缺乏行业企业背景,校企合作办学的基础相对较弱。目前,全国各地的地方性高职学院占有较大比重,鉴于其办学定位是为当地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主要为当地培养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校企合作办学的紧迫性更强,难度也就更大。由于当前国内对地方性高职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也没有形成可供推广的成功经验或模式,因此开展地方性高职学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作为一所由湖南省株洲市政府主办的地方性高职学院,没有行业企业背景,但依托其多年的职业教育办学积淀,积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始终坚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互利共进多赢”的办学理念,在推进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机制,深化合作内涵,拓展合作路径,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为地方性高职院校如何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一、“政行企校、四轮驱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政行企校、四轮驱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在落实国家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的办学过程中,为了破解地方性高职学院没有行业企业背景,校企合作动力不足、内涵不深、途径不畅等难题,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而形成的一种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其基本内涵是:以湖南汽车职业教育集团为合作平台与纽带,通过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四个方面的优质资源,构建“政行企校、四轮驱动”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主体、市场导向”的合作运行机制。通过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类项目驱动,推进“专业设置共议、课程体系共定、师资队伍共培、人才培养共管、实训基地共建、教育资源共享、校企文化共融”,拓展“项目引领、校企七共”的合作内容与途径,最终形成“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良好局面。其基本架构与流程如图1所示:

二、“政行企校、四轮驱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主要做法

(一)创新载体,实施“四类项目”驱动。学校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下,联合汽车行业协会、汽车企业和职业院校,牵头组建了湖南汽车职业教育集团,集团通过制定章程约定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实行理事会领导及理事会、秘书处、专门工作委员会三级管理体制;集团各方相互联动,协同创新,以“政、行、企、校”四类项目共同推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深入开展。

一是“政府项目驱动”。主动借助政府的“统筹力”,建设了国家技能紧缺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湖南省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新能源汽车与车联网技术省培训基地等一批政府引导型合作项目,有效驱动校企合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是“行业项目驱动”。积极引入行业的“标准力”,通过引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认证”体系等行业标准,积极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培训,驱动学校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岗位职业标准的有效对接。

三是“企业项目驱动”。紧紧瞄准企业的“内需力”,引入并建设宝马BEST项目、保时捷PEAP项目、上海通用ASEP项目、北京汽车BSEP项目、上海大众SCEP项目、长安福特STWP项目等一批典型校企合作项目,驱动校企深度融合。

四是“学校项目驱动”。不断彰显学校的“品牌力”,建立了汽车临床诊断中心、汽车电子技术研究所、中小微企业咨询服务中心、E龙数码技术中心等学校主导型项目,不断增强办学吸引力,激发企业参与学校办学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协同推进,夯实“校企七共”内涵。一是专业设置共议。学校先后与北汽控股株洲分公司、湖南南车时代电动汽车、广汽菲亚特等企业合作,以湖南汽车职教集团为平台,共同开发并申报了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定损与评估、汽车整形技术等汽车新专业,将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应用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调整为汽车方向,以“订单班”、“定向班”、“现代学徒制班”为载体,细化了汽车运用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专业方向。

二是课程体系共定。依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将国家行业培训标准引入专业课程体系;与宝马、保时捷、上海通用、德国博世合作,引入企业课程标准,共建60余门项目课程资源;为北京汽车开发了机电维修类、销售类、服务类3个项目订单培养课程体系,完成了8门机电维修类订单课程和4门员工培训课程的开发。

三是师资队伍共培。按照校企合作“定方案、建基地、轮岗位”的思路,实施“工教结合、校企共培”双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新模式,实现校企师资“双方联动、双岗交替、双向培养”。近年来,学校吸纳了50名企业专家进入各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北汽、南车时代电动等合作企业先后派出71位企业专家来校执教;学校有36位教师通过了宝马、保时捷、大众、通用等合作企业的培训师认证;安排教师400多人次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践与培训,师资结构不断优化,教师实践能力明显增强。

四是人才培养共管。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校企共同制订了合作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和教学管理标准,以此规范合作专业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同时,采用标准化的开发流程、课程大纲、教学指导书、课程指导书和教材等,确保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人才培养目标全面达成。学院与上海通用汽车合作开办的ASEP班、与宝马合作开办的BEST班、与保时捷合作开办的PEAP班及与其他企业开办的订单班,学生的选拔、培养、考核与评价均由校企双方共同实施、全程管理。

五是实训基地共建。近年来,学院与上海通用合作投入500余万元在校内共建上海通用(湖南)教学中心;与德国博世合作投入200万元在校内共建博世汽车检测与诊断中心;与北汽集团合作投入300万元共建国内首家培养培训中心;与宝马合作投入1200万元共建宝马BEST项目教学中心;与长安福特合作投入近150万元共建福特汽车STWP培养培训基地等。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打造了一批高水平、现代化的实习实训基地。

六是教育资源共享。校企合作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品牌、实训、师资、课程、培训、研发等资源的共享。上海通用、保时捷、宝马、北京汽车为学校提供全套最新的汽车维修手册和技术资料,学校则为合作企业提供员工培训和学生培养服务;北汽控股株洲分公司创建之初,学校主动为其开发了员工培训标准和资源,并为其培训了所有的新员工,学校运动场馆每年为北汽等企业职工运动会的举行提供免费服务,而这些合作企业则成为学校教师实践与学生实习的基地。

七是校企文化共融。学校充分发挥校企合作资源,将现代企业“6S”管理理念及企业文化引入学校专业建设、师资建设、基地建设和德育工作等方面,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近年来,学校以“6S”管理制度建设为核心,以实训基地、教室、办公室、寝室的“6S”管理为突破,建立现代职业院校管理模式。在校企制度文化对接方面,学校通过实施“三元学分制”,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每年与北汽、湖南申湘等企业联合举办“校园汽车文化节”,推进了校企文化的互动和融合。

三、“政行企校、四轮驱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初步成效

一是促进了学校内涵提升与转型发展。近年来,学校按照“立足汽车行业、服务汽车产业、培养汽车人才、打造汽车品牌”的办学定位,主动对接汽车产业,加大与汽车行业协会、汽车企业的合作力度,校企合作办学取得显著成效。“十二五”期间,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成功申报汽车示范性特色专业群、汽车示范性特色专业、汽车重点实习实训基地等9个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立项数名列全省前茅。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初步实现了 “从劳务输出到服务地方”、“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从综合办学到特色发展”的“三个转型”,走出了一条地方高职学院的特色发展和转型发展之路。

二是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品质。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推动企业出资金、出设备、出技术、出人才,广泛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十二五”期间,学校学生在技能竞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17项,获省级一等奖46项、二等奖48项、三等奖40项;2011—2012年连续两年获得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团体一等奖;在省、市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学校学生参加湖南省专业技能抽考合格率均为100%,优秀率名列前茅。近三年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达92.2%,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5%以上。

三是扩大了学校办学影响和社会声誉。通过与大型知名汽车企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等行业组织的深度合作,学校办学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逐步提升。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全国先进社科组织”、“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等30多项省级以上荣誉;承办了省级以上会议或竞赛25次,在各类会议上作校企合作典型发言和经验推介32次;黄河水利职院、江西九江职院等80多所职业院校来校交流校企合作办学经验。

[1]侯建军,陈忠林.“五位一体”职教办学模式的构想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14):10-12.

[2]温世燕.高职校企合作动力机制研究[J].职教通讯,2015(2):34-36.

[3]侯建军.地方性高职院校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文教资料,2010(26):229-231.

[4]易启明.加强协同创新推进校企共赢——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实践与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4(12):37-39.

猜你喜欢

办学校企汽车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