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互动机制
2015-08-30黄刚娅
黄刚娅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如何构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互动机制
黄刚娅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在职业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之下,校企间的合作越来越密切。但目前校企间的合作还处于较明显的疏离状态,职业教育的内涵与企业的现实需求之间尚未达到谐调,只有让高职院校和企业在各自需求的基础上,加强双方互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建立起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机制,校企间的合作才能真正达到双赢的结果。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提出构建高职院校与企业互动机制的策略。
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互动机制
1.引言
当今社会,任何区域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高职教育的支撑;同样,高职教育要谋求内涵发展也离不开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强调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学校要坚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在国家和地方支持高职教育发展的背景下,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社会共识,构建校企双方“优势互补、人才互动、产学融通、互利互赢”合作机制,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共同需求。
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生产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与区域企业行业合作,共育人才、共同发展是地方性高职院校办学的立足之本。近年来,在借鉴国外先进理念与经验的基础上,校企合作共赢共发展的办学模式不乏成功之例,究其原因是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中双方利益需求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足。对此,本文拟提出构建高职院校与企业互动机制的策略。
2.校企合作的优势
所谓校企合作是指人才供给方的学校与人才需求方的企业整合各自的资源优势,为实现各自的发展目标进行合作。旨在通过教育与产业紧密融合,共享资源、互补优势,促进教育为产业发展服务,产业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和资源支持。
2.1 校企合作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
中国要想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人才的作用必定不能忽视。但是,从当前的情况上看,企业在人才储备和结构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学历普遍很低,大学学历的人比较少;职称很低,主要以初级职称为主;人才流动性很大;人才发展不平衡。解决上述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便是企业与学校合作。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就必须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参与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与学校共同培养企业所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利用高职院校的智力优势提升现有员工的素质。
2.2 校企合作是高职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区域的经济发展离不开高职教育的支撑,同样,高职教育要谋求大发展也离不开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实践证明,地方性高职院校与区域行业企业紧密合作能促进高职院校办学观念与办学模式转变,促进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促进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提高地方性高职院校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正如一职业学校的校长所说:“职校是鱼,企业如水。如果职业学校游离于企业之外,关门办学,那么必将陷入山穷水尽境地,不要说是发展,就是连生存都谈不上。”
2.2.1 促进专业建设和课程的开发
高职教育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对此,专业建设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是决定地方性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而鉴定学校办学质量由用人单位、社会来判断。高职院校只有培养出企业和市场所需要的人才,才能算是办学成功。从当前的情况上看,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在建设过程中,能逐步紧贴市场需求,能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开发与设置课程。但仍未能完全摆脱学科体系的课程观,在课程设置上仍承袭传统的三段式,即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所用教材仍是本科的压缩版,其内容更偏重较深较难的理论知识。对此,在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中,高职院校应以“根据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企业需要什么就教什么”为指导思想,针对产业与企业需求设置专业,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开发教材,共同建设“双师结构”师资队伍,以便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2.2.2 促进“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
决定学校是否能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才培养质量,而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又是影响人才质量的关键因素。经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不少的高职院校教师拥有的专业知识已经老化,其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术服务等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已明显落后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和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对此,高职院校有必要与企业进行合作,促进教师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状况和现实需求,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最终达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渠道主要有:让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到企业中去,安排他们到企业中锻炼一段时间后再回到学校,老教师也应有相应的时间在一线企业进行实践和调研,以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新技术、新工艺及新标准。从企业中聘请行业专家、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参与教研活动、在实践技能方面培养青年教师,从而实现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2.3 促进资源共享,满足办学需要
能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运行体系,先进的、充足的实践教学条件是基础和保障。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而资金短缺从来都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通过校企合作,与合作企业共建或吸纳其资金、设备,或共享企业先进的技术设备,可促进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也可利用实训基地开展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等,促进高职院校服务能力的提高。
3.当前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现状
3.1 校企合作的实施缺乏法律保障
从发达国家的校企合作中看出,完善相关法律是保证校企间长期合作的必要措施。比如德国的《职业教育法》,就为校企合作提供了保障。在这方面,我国还没有相对完善和健全的政策法规。很多发达国家,在办教育的过程中,将校企合作作为一项重要国策。比如英国政府所提出的“一切高等教育均和产业、商业进行合作”。这项国策对校企合作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
我国的校企合作没有法律约束,大部分是自愿而随意的,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困难重重。在我国,高校和普通职业学校都属于教育系统,所以企业不需要承担任何的教育责任,而与学校合不合作也就无关紧要了。并且在现实生活中,企业并不愿意冒着风险与学校签订用人合同,而是只愿意招收有经验的员工,对于承担培训学生的负担就更不愿意了。
3.2 校企合作实施缺少经费来源
传统的教育模式一直以来均由政府拨款实施的,其拨款数额与实际所需数额相差很远,所以经费短缺一直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在教育过程中,一切教育形式所涉及的对象均是学校和学生,而企业却是最终的获益者,不过在此前,它并未作出任何贡献。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与相关资金配套不到位,是较明显的问题,而如何让企业加入教育队伍中,也是职业教育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难点在于,没有资金来源,企业是难以与学校合作的,而学校也无法开展与企业的互动和自身的实践环节教学活动。
3.3 企业与学校合作积极性不高
相关企业需要员工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这种实践操作能力需要花较长时间来培养。当前企业的迅速发展,员工需要不断培训才能适应新的技术和职业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任何企业均以盈利作为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所以一些企业往往只看到眼前的利益需求,不愿意将资金花费在员工的培训上。不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服务人员,企业均乐意招聘有经验的技能型人才,而不愿意与学校进行合作培养人才。与学校合作不但增加了企业的培训负担,还需要支付培训费,这些支出均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所以,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不高。
3.4 现行教材和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脱离
根据调查研究得出,不论是高等教育层面的,还是职业教育层面的,也不论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或是引进先进教学模式的,高校各专业的教材普遍都是一些较老的版本。有些学校在学生新入学之时,就一次性将学校这几年所学的教材发放完全。在实际中,教材从写成到印刷完成需要1~2年的时间,并且到学生手中,学生还需要存放1~3年才学到它,在这几年中,教材的实效性早已没有。并且在知识更新极快的今天,这种现象就使得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与企业实践相脱离。
4.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企业互动机制的构建
4.1 校方需主动服务区域发展,满足企业员工再教育需求
企业员工的再教育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每一个健康发展的企业,均离不开企业对员工的培训。高职院校应关注企业员工的再教育需求,主动联系相关企业,并根据企业当前的情况,与企业一起制订再教育的计划和方案。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学校方面可以专门为某一项目,某一企业量身定做某一方案,当然也可以根据大多数企业的要求制定一些公共培训课,以便能满足企业的各方面要求。以乐山旅游业为例,目前国家鼓励发展低碳产业,乐山属于经济区二级中心城市,但当前的乐山旅游还没有达到低碳旅游的标准,为此,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学校的智力资源,与企业一起,根据国家对旅游产业提出的要求,为企业员工量身定做一套员工培训方案,以便让企业将旅游产业绿色化。
4.2 校方应重视对企业人才资源的利用
企业内的人才大多拥有非常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所以,高职院校可以利用企业这方面的资源。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学校的实践环节中,将学生带到企业中,让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提高自身的实践工作能力。除此之外,企业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的同时,更通透地理解曾经学过的理论知识。另一种方式是让企业的人才到学校来,让他们给学生讲课。这些到学校来的人才,拥有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让他们到学校讲课,可以为学生讲授一些专业的技能。这两种合作方式效果都会很好,除了能提高企业专家的知名度外,还能让专家在此过程中巩固和升华自己的知识结构。
4.3 重视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利用
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培养要求是,学生在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拥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学校需要建立相应的学生实训基地。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高职院校并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和时间达到这个要求。为了解决资金和实训基地问题,学校需要与企业合作,利用企业现有的实践场地作为学校的实践基地。为了跟企业很好地合作,学校需要同企业有良好的沟通,搭建起一个共享的人才和利益的获取平台。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不少的好处,比如能使用廉价劳动力,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较高,工作时会积极努力,并且学习能力强,企业在这方面不需要向学生灌输思想道德观念,为此节省了企业的劳动成本。
4.4 校企间文化的互相渗透
校企文化在内容上存在很多相同点和不同点,不过,重视人才这一点却是始终相同的。既然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点,那么将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在一起,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就不是一件难事了。校企文化的互相渗透可以使学校与企业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使校企间的合作更加长久。比如,让学生到企业或行业等管理比较规范的地方进行训练,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岗位环境,并进入角色。在此过程中,学生还能形成在企业的工作思维,提前习惯企业的工作环境和要求。而企业也可以在此过程中获得廉价的劳动力,从而节省劳动成本。
4.5 寻找校企合作的纽带
在中国现有的产业政策下,以及教育政策的框架下,相关人员开始寻找学校、企业和学生这三者的结合点,并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以便形成市场经济四方面的合作关系。目前,学校与企业间的关系是一种联盟关系,联盟的目的是达成观念共识、进行优势互补、争取资源共享、实现校企双赢。校企战略联盟所形成的不是一种竞争关系,它是以满足多方利益为目的而形成的一种联盟合作关系。他们拥有合作的理由便是:校方向企业提供人才、企业引进学校的科研成果、企业向学校提供实训场地、企业为学校学生提供实训的地方。在双方利益相互满足的纽带牵引下,校企双方自然能达成共赢的局面。
5.结语
校企合作是一项有利于职业教育也有利于行业和企业的活动,它有利于校方专业的建设和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有利于对学生的培养,以及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所以,学校需要构建专业建设与企业互动的机制。在构建机制的过程中,主要从重视企业员工的再教育需求、重视对企业人才资源的利用、重视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利用、重视校企间文化的互相渗透、寻找校企合作的纽带中入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共赢的目的,才能保证双方的长久合作。
[1]潘利梅,赵保全.构建高校与企业研究机构互动机制[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9(3):114-116.
[2]李勇志,韩萍芳,沈树宝.高校与企业共建: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新举措——以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创新中心为例[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0-93.
[3]邓志军,范淑娜.高职院校与企业互动合作机制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1):32-36.
本文系乐山市2014年哲学社会科学管理规划立项项目——地方性高职院校与企业互动机制研究(编号J2014-156-679;主持人:黄刚娅)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