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5-08-30杜建芳

文教资料 2015年13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思想

杜建芳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思政部,河南 郑州 451191)

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杜建芳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思政部,河南 郑州 451191)

新媒体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信息文化传播方式。在这种环境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三种挑战:一是个体诉求社会化,二是媒体教育大众化,三是价值观教育的技术异化。大学生通过新媒体,主要是获取信息、社会交往和个人娱乐。针对这一现状,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重视三个方面:一是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占领网上教育阵地,二是打造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优秀作品,三是价值观教育技术载体开发。

新媒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效果

新媒体正以惊人的速度广泛、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娱乐与思维方式,冲击着当前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和心理发展。新媒体指网络、手机短信、微信、APP(智能手机第三方应用程序)等全新信息传播和处理方式。新媒体应用的普及,使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受到严峻挑战。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巩固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管理;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因此,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手段和方法要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而与时俱进。

一、高校大学生利用新媒体的现状

新媒体在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部分学生接触新媒体的时间较早,在初中就开始使用新媒体进行交流。对于大学生来说,新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对于主流新闻类信息,大部分是进行标题浏览,没有深入学习;对于一些不良活动,如网上语言谩骂或攻击等,大部分持旁观态度;对于不良信息,如各种“门”事件等,有选择性地拒绝;对于传播正能量的微信等,大部分给予转发;对于调查留言一类行为,大部分拒绝参与。在传统官方新媒体、草根网络媒体、大众娱乐媒体中,大部分不轻易下结论,而是持留置态度,这也反映了他们希望通过理性思考得出自己的判断,需要加以正确引导。

通过调查,新媒体影响大学生生活可分为以下几类:

信息搜集:大学生作为年轻人,追求时髦的科技产品。手机、电脑大量存在,为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技术提供了条件。新媒体信息存储方便,搜索方便快捷,准确丰富,因此,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对新媒体产生依赖感,离开网络,不知如何获取信息。因此,新媒体不仅是“文化发行和散播的基本载体”[1],更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社会交往:大学生通过网络、短信、微信、微博等实现及时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更能充分表达个人喜好和意见。但是,这种社会交往往往是个人交往,在个人情感和情绪的感染下,使大学生容易形成孤立的、片面的认识和观点。

娱乐生活:网络游戏使许多大学生不能自拔。女大学生则更多在网上看电影、听音乐、打牌下棋等。这些娱乐版新闻或视频已经成为大学生休闲、消遣的主要方式。新媒体对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引导作用很大。新媒体的商品广告更新频繁、内容丰富、博人眼球,使用网络潮词加以推广,如“颜值爆表”之类,浮于表面化,从而影响大学生对社会潮流及审美的判断,形成文化消费的跟随者,却总也无法超脱。

二、新媒体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消极影响

1.个体诉求社会化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

当新媒体占据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成为学习的主要工具和休闲娱乐的主要途径,研究新媒体文化变得异常重要。新媒体文化已经把书籍阅读挤出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生活在由新媒体构建的数字世界中。所以,新媒体文化的大规模生产和消费主导了大学生的信息建构,导致其知识结构碎片化。

在大学生接触到的新媒体信息中,绝大部分是个体性事件。个体诉求通过信息传播过程,变成社会诉求。因为,在新媒体条件下,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传播者。每个人都可以传播信息,每条信息的“再次发布”都是价值观念的重合和再次强化。同时,从点到网络的信息传播是交互进行的,这是个体诉求“指数型”扩张的过程,造成极端个体事件及诉求,演变为社会性诉求。那么,这种诉求在社会化的同时也会模糊化。因为,每个人传播的信息都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而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又由多个部门、多种技术因素决定。个体素质和能力决定了其传播的信息的质量,个体诉求社会化在这个传播过程中,发展成为社会事件,被旁观大众认为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这样,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判断。

那么,在以网络为核心的新媒体中,世界范围内的信息流动状况是怎样的呢?“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输出输入流量中,美国所占比例都超过85%,而我国仅占0.1%和0.05%”[2]。在网上必然形成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语言、思想和文化为核心的全球传播体系,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必然在网上占据统领地位。正如阿而温·托夫列指出的:“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和金钱控制的时代,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3]高等院校历来是西方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重点。一些大学生在网上不自觉地处于这种“和平演变”的渗透之中,对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道德伦理、民族精神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冲击。

2.媒体教育大众化对一些高校大学生的精神消磨

新媒体给大学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息的同时,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强大的影响力,这意味着新媒体无可避免地要承担起大众教育的任务。社会教育是新媒体不可回避的社会责任。通过媒体教育的大众化,可以对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教育教学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但是,新媒体的特点使它追逐经济利益,一方面是“泛娱乐化”不重视品格,另一方面“点击经济”,传播“假、丑、俗”的负面信息。所以,新媒体的大众教育功能缺失,导致一些大学生消耗大量精力和时间却对成长成才无益。新媒体作为文化载体和一种文化现象,在“真、善、美”的信息传播中,给予它的消费者更多反思精神、精神抚慰和鼓励,能够建设成为“心灵家园”,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长时期以来,部分大学生沉溺网络,诱发“互联网成瘾综合征”,造成孤独不安、情绪低落、精神不振、思维迟钝、逃避现实、为人冷漠、缺少信任感、以自我为中心、严重的还会有莫名其妙的言行,导致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医学上把这种症状叫做“互联网成瘾综合征”,简称IAD。这不仅耽误大学生的学业,还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3.价值观教育的技术异化对高校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冲击

新媒体造成大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出现工具依赖。“QQ控”、“微信控”、“宅”等的出现,表明新媒体的存在已经成为沉湎其中的大学生的生活模式。导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正常人际交往中,多了解和反思新媒体信息传播和新媒体文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考虑价值观教育的技术异化问题。

以教师、课堂为中心面对面地“传授”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模式。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以这种方式进行时,无法进行以教师、授课内容和学生的“特定空间”内的交流和互动。手机给学生在课堂提供了另一个虚拟的“特定空间”,他们可以听音乐和看手机视频。表明个体娱乐化倾向、信息“富化”的条件,从一开始就阻断课堂教育过程。经过同学生聊天,发现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多媒体提供的信息有趣,感性直接或者影响力很大,大家相互追风;二是多媒体提供的信息丰富,选择余地大且自由。但是,同时学生意识到时间被浪费,没有收获感且产生些微焦虑。课堂上这种现象导致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客体不一致,导致传统教学工作途径、方法、手段显得力不从心。究其原因,新媒体的应用普及使它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日亦增强,使人们的思想交流不再必须是直接的、当面的灌输和教导,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更广泛。

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现状,迫使教学进行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仅要听和想,而且要想和表达。新媒体具有信息量大、适时交互,声音、画面立体丰富的特点,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自主性和参与性。所以,在课堂空间内,现实中交流会更有吸引力,需要有“学生版主”的存在,才能起到积极效果。但在现实中大班教学时,不能全面顾及每个学生。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内容中要联系现实,这一现实就是新媒体及信息。大学生使用新媒体除了娱乐化倾向外,还通过新媒体了解各方面的信息,造成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讲的内容,可能学生已经没有了了解欲望。对于网络新鲜事物,学生期待值很高,但是教师在相关教学领域中或者教学环节从不提及,造成课堂和社会教育者的不同步性,这样,教师的权威和信息优势地位至少是部分丧失。所以,关注新媒体热点信息及进行信息综览,通过分析引导,帮助学生辨明是非、解答疑惑,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机部分成为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三、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在认同

1.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占领网上教育阵地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领域的矛盾和斗争错综复杂,有时还表现得相当激烈。思想领域的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必然会占领。高校要以网络为载体,不仅在校园网中多开设一些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的网站,而且要对“杂、乱、恶”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批驳,在网络信息这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渠道,净化新媒体信息的“大湖”。如何“进头脑”?只有确认和联系大学生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实际,站在正确立场上,使用让人信服的分析方法,才能有大学生认同的观点。

2.打造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作品

高校网站建设既是在互联网普及条件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又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加强管理的重要环节。加强校园网建设,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利用学生对自己切身利益的关注、对自己学校的关心,提高网络宣传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宣传质量,适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将高校网站建设成为大学生学习的园地,成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校、学校与学校沟通的桥梁。

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特点。根据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多媒体信息形式,打造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作品,通过在校园场所的公共影响,长期持续地吸引学生从“不在场”的多媒体空间走入“在现场”多媒体精华空间。

3.价值观教育技术载体开发

我国高校已经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专业政工队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当前高校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矛盾:懂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往往不懂得网络技术;而懂得网络技术的人,往往缺乏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网络时代对高校政工队伍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这支队伍除了精通政工业务外,还应具备优秀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良好的信息道德。在新的形势下,能熟练使用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使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生动形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不断加强政工人员网络技术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网络应用能力。为了解决以往网络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脱节的瓶颈,可以强化网络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专业,为高校培养能适应时代要求的政工队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树立超前意识,收集、分析相关教学信息,捕捉大学生在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新媒体传播中存在的问题。袁贵仁部长在2015年全国教育部长工作会议上强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落实”,“加快研制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实化,大中小学有机衔接、分层递进,更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青少年成长成才规律”[4]。通过对新媒体文化的关注、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树立辨别信息的安全网,结合自身和社会发展支持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高校德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

[1]道格拉斯·凯尔纳.丁宁,译.媒介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扬中学.如何做好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2).

[3]阿而温·托夫列.未来的冲击[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4]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加强依法治教,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袁贵仁部长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1-22.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思想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