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校园节日文化活动与大学生德育实效性

2015-08-30蔡东霞杨永昌

文教资料 2015年13期
关键词:实效性德育校园

蔡东霞 杨永昌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论校园节日文化活动与大学生德育实效性

蔡东霞 杨永昌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校园节日文化是以节日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以各类活动为表征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为引导大学生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提供有利契机。弘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发挥现代节日的教育作用,有选择性地吸收西方节日文化;结合高校自身条件,组织既有当地特色又深受学生喜爱的校园节日活动,是构建和谐校园节日文化的核心,也是提高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校园节日文化 大学生 德育 实效性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依托校园节日营造积极向上、生动活泼、和谐的、充满人文氛围的校园环境,是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保障。马克思曾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学校作为教育的主战场,校园环境显得格外重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极力倡导“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文艺和娱乐活动,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可见,以校园节日文化为载体探索大学生德育实效性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校园节日文化活动的涵义及类型。

校园节日文化是以节日为载体,以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以校园特色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由学生参与的文化、体育、思想教育活动及文化设施为表征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1]。

校园节日文化活动是节日期间,大学生在校园内开展的特定主题活动及这些活动凭借的校园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制度等反映的校园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2]。

从严格意义来说,我国校园节日文化活动中所指的节日是那些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约定俗成且直到今天还具有生命力的节日及我国政府或学校主管部门规定或认可的节日,而不是指古今中外所有节日。据此,我们可以把校园节日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传统节日。我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根基,蕴含着中华民族长期积淀下来的民族性格、心理、信仰、价值、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及生活习惯等深层文化内涵,具有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二是以特殊纪念目的为主的节日纪念日。节日纪念日是在某种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社会公共活动日,是一年中那些有着特殊内涵和深层意义的日子,如元旦、国庆节、“五四”青年节、“五一”劳动节、教师节等及中国共产党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起来的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纪念日和国际上通用的纪念日等。三是西方节日。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欧美一些国家常过的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等西方节日也如影随形地进入了现代大学校园。四是各具特色的校设节日。这是学校根据培养“德、智、体、美、劳、心”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大学生的目标和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而设定的节日。如校园科技文化节、专业文化节、艺术节、寝室文化节、女生节及心理健康活动月等。以上四种类型的节日构成现代校园节日文化活动的主流。

1.2 德育和德育实效性的涵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在教育工作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德育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随着国家对教育和教育质量的高度重视,学术界对德育和德育实效性的关注越来越高。关于德育和德育实效性涵义的提法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德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和社会性活动,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德’的基本涵义指人的合乎道即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社会规范的内在思想、感情和外在行为;‘育’的基本涵义指培养人的品德,即培养人的善的内在思想、感情和外在行为”、“德育是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3]。

“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4]。

高校德育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在现有社会道德规范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情况,在充分尊重大学生个性特征和实际需要的前提下,采用各种有效教育方式和方法,并借助一定载体和途径,将德育理论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的过程。

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内涵就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并通过恰当方式方法使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品质更符合社会需求的性质[5]。

德育决定其他各育的发展方向,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保证。高校德育实效性必须在确保有道德的前提下追求实效,才是真正的有效和高效,也只有这样的实效才是学校德育真正值得努力追求的目标。

2.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对增强大学生德育实效性的作用体现

高校校园节日文化活动有着特殊的德育功能,如导向功能、凝聚功能、传承功能、娱乐和宣泄功能等,其主要目的是为当代大学生能够丰富生活、提高素质、增强活力,与德育根本目标一致。

2.1 引导树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大学时代是青年学子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确立的价值取向是影响未来价值选择和行为判断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和大学群体自身开放程度的日益增强,各种力量和因素导致的文化多元、价值多元都在无孔不入地渗透着大学校园,激起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及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诸多改变。

调研显示,尽管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出现了诸多新特点,但由于面临新的社会环境及多重外部压力的影响,他们对“成长成才”依然有着普遍而迫切的需要和期盼。虽然满足和实现这种需要的途径各不相同,但他们发展自我、渴求成长的愿望是相同的。因此,我们必须借助校园节日文化活动等载体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满足当代大学生多元化成长的需求。

因此,我们在组织校园节日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价值澄清理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和生活教育理论等成果。首先从正、反两方面入手,在节日纪念日期间,开展辩论赛、演讲比赛等,从历史事件中抽取先进的和负面的人物典型、事例典型,引导当代大学生向榜样学习,如端午节可以借助屈原的故事弘扬正气和爱国主义精神等;同时借助某些特殊的纪念日从历史教训中“取经”,以点带面地达到激励、警示的效果。其次在组织校园节日文化活动时,努力营造积极、健康、有包容性的育人环境。在一些学生庆祝西方节日时,通过引导和对比,使他们对中西文化产生更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倡导多元价值的宽容与共鸣,引导当代大学生放开眼界、调适自我。

2.2 强化价值认同,增强参与意识。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已深深植根于民族精神和经典文化的骨髓中并代代相传。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践行者,仅仅依靠课堂上灌输式教学远远不够,而通过节日活动的举办和参与,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及深远意义。汤圆、饺子、粽子和月饼等这些明显的节日符号不再只是食品而是具有文化意义的传承品,能促进学生对节日的认知,更好地强化国家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及文化和价值观上的认同。

大学校园丰富多彩的节日庆祝活动,让全校师生都能真真切切地深入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载体活动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使全校师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和教育。正如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发出的《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中所说:“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

2.3 弘扬优良传统,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己的理想、信念、学说及优秀文化传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信任和珍惜,对当代核心价值体系的威望与魅力有一种充满依赖感的尊奉、坚守和虔诚。也就是对自身文化内涵和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特质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念[6]。

文化自信首先是对文化的崇敬与自豪。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固有的传统和根基,从而具有薪火相传的精神命脉。其次要有吸收和改造外来文化的勇气与魄力。再次是对文化发展繁荣前景的自信。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德育功能的发挥是通过营造良好的节日文化氛围,围绕各种节日组织的活动表现出来的主题精神的感染和熏陶来实现,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德育灌输式教育,更容易激发大学生参与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3.以校园节日文化活动为依托,增强大学生德育实效性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始终把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作为校园节日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

3.1 针对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坚持引导与兴趣相结合。

开展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在注重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发挥的同时从学生兴趣和实际需要出发,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增强开展活动的动力和源泉,进而挖掘和引发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通过活动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独立思考和道德实践的机会,从而强化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

调查中,在问及高校应该如何发挥节日文化活动的作用和功能时,25.91%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多组织节日纪念类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47.15%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多组织些社会实践实习活动以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11.23%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多组织生动有趣的娱乐活动以丰富校园生活、放松身心为主;8.98%的被调查者认为应以拓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等特长培训类活动为主;6.73%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多组织学术讲座或学术交流以增长知识为主。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娱乐性放松身心类没太多压力性活动比较感兴趣。很多学生更乐意参加能体现个性的文化活动,如“上网”、“博文写作”、“观影视”、“拍微电影”等,理由是“自由度大”。此外,务实化与功利化统一。当代大学生对程序化、模式化、单调、没有效益的校园文化生活已渐感厌倦,他们讲究实在、实用和实惠。他们中不少人对常规性文化体育活动不感兴趣,不愿参加集体组织的晚会、舞会或社团开展的活动,而是热衷于个人娱乐消遣,或“忙个人的事”。集体性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意识明显减弱,功利性理念显著增强等特点[7]。因此,在组织校园节日文化活动时一定要认真研究新时期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和需求,坚持引导和兴趣相结合。

3.2 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我们不能一味死守传统节日原有的教育空间,而要不断拓展和挖掘传统节日更广泛、更深层次的教育新空间。注重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结合新时期学生的特点,采取他们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宣传和弘扬传统节日。如今的大学生,使用电视相对较少,对报纸和广播等传统媒体的接受程度不是很频繁,互联网已成为高校大学生使用最为广泛的媒体。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校园节日文化活动时,在校园网上进行专题报道,并通过BBS、论坛、校园微博、空间和电子邮件等形式将传统节日文化进行展示。高校应积极利用网络平台推进健康有益、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校园节日文化活动。让当代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3.3 应对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坚持中西结合。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样,西方先进文化是西方民族的智慧和结晶。西方文化中蕴涵的科学精神、民主理念、法治精神、理性思维及制度模式等,有其适宜西方文化的合理因素,是人类认识、改造世界过程中的独特方式之一,有其独到之处。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开阔的视野、宽广的胸怀对待西方文化,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自主地批判吸收外来文化成果。“从历史上看,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所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自信心,就在于它勇于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成果,从而不断完善、丰富和发展自身[8]。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外国节日没有改变我国校园节日文化活动的主流,应持宽容态度,引导学生鉴别和知晓外国节日传统,合理借鉴西方文化中的优秀因子为我所用。而不是一味反对青年一代过洋节,我们有责任唤醒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引导他们学会正确处理节日文化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带领当代大学生过好本民族的文化节日,进而守住自己的“根”。

总之,校园节日文化活动是学校的宝贵精神财富,蕴藏着无限教育资源。高校应积极组织校园节日活动,不断挖掘节日文化活动中隐藏的教育信息,赋予校园节日文化活动更多教育意义,增强大学生德育的实效性。新时期做好德育工作应密切关注社会文化的“热点”和学生思想的“兴奋点”,不断更新观念,积极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融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并利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探索高校校园文化德育新载体,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从而创造良好的大学学习、生活环境,推进科学、文明、高雅的校园文化德育氛围。高校德育工作者应不断强化对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德育功能的认识和挖掘,以期用优秀的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建构学生的品德美、培养学生的才能美、塑造学生的行为美,把优秀的校园节日文化活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

[1]蒋桂芬.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对学校德育的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蒋志群.谈校园节日文化活动[J].思想·理论·教育,1995(1):16.

[3]胡厚福.德育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59.

[5]宋长生,李景山,张元洪.高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7.

[6][8]赵芳.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战略考量[J].思想·理论·教育(专题研讨),2012(1):9-12.

[7]叶松庆.当代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现状与特点[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4):30.

本文系2012年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课题“弘扬校园节日文化,增强大学生德育实效性”(课题编号Y12S039)、2013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课题“校园节事文化活动与大学生德育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2013LSZ040)、2013年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新时期大学生公寓思想文化建设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SK13LX 502)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实效性德育校园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