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主席近镜头
2015-08-30安和泰,魏立强
政协主席近镜头
〔编者按〕自2012年换届后,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下,我省县(市、区)政协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执行省、市、县(市、区)委的一系列决策,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履职服务和服务履职工作中作出了非凡的业绩。为了全面反映本届县(市、区)政协的工作情况,本刊从2014年第1期起,恢复原有的“政协主席近镜头”栏目,主要刊发县(市、区)政协主席、副主席在履职工作中某一方面的业绩和成果,敬请垂注并欢迎赐稿。
赵明路关注民生做慈善
赵明路
自担任文安县政协主席以来,赵明路坚持以人为本,时刻把民生问题挂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注重发挥政协委员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引导广大政协委员关爱公益事业,凝心聚力打造符合政协工作规律、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公益慈善品牌。
济困救危是文安县政协的优良传统。从2007年七届政协开始,文安县政协就在全体委员中开展了“爱心工程·手牵手”活动,号召委员采取“一对一”帮扶的形式,对孤寡老人、残疾人、困难学生、贫困家庭等实施救助和帮扶。
“这么好的活动,我们必须把它坚持下来,最好能形成品牌。”赵明路上任后了解了活动的开展情况,要求大家总结经验,继续把这项活动推向深入,扩大影响。在他的关心和力推下,新一届政协深化和拓展了“爱心工程·手牵手”活动的帮扶和受助范围,使更多需要关爱的人得到了帮扶。
“人格魅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只有这种力量,才能更好地吸引人、凝聚人、团结人。”赵明路认为,作为社会各界的优秀代表,政协委员有责任有义务站出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会公益事业作出贡献。
2013年,在赵明路的倡导下,县政协在全县委员中开展了以关注民生、维护稳定为主旨的“百名委员进千家”活动,组织广大委员深入村街、企业、学校、医院等,围绕创业就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等问题,收集社情民意,排解企困民忧。
几年来,在县政协的领导下,委员们用实际行动为群众排忧解难,为改善民生献计出力、慷慨解囊,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八届政协以来,参与“爱心工程·手牵手”和“百名委员进千家”(每年一统一结)活动的委员857人次,结成帮扶对子3675个,帮扶资金达321.6万元。其中,救助贫困学生1534名,安排就业岗位3065个,使165位孤寡老人、125名残疾人和205个贫困家庭得到救助。“爱心工程·手牵手”和“百名委员进千家”活动的开展还引起了国家、省、市等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和争相报道,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不仅是给予弱势群体物质上的帮助,更要从精神上关怀他们,让他们敢于直面困境、勇敢生活。”赵明路表示。
(安和泰)
王占芳矢志不渝推“献王”
王占芳
历史悠久的献县,因为西汉河间献王刘德搜集先秦儒家典籍,吸引大批大儒前来,并多次车载《诗》《书》等典籍应诏入朝,从而名扬海内外。多年来,献县政协副主席、献王集团董事长王占芳一直致力于“献王”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他说,回首华夏五千多年文明史,献王及其思想“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不仅影响了中国,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是功不可没。至今,许多故事在献县、河间流传。
为了传播献王文化,2003年9月,在王占芳的积极推动下,中国献县献王文化发展促进会成立,时年95岁的国学大师、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亲自为献王文化发展促进会题词。王占芳担任执行会长,并慷慨捐资10万元,为促进会提供房舍、办公经费等必要的援助。在他的亲自过问和严格要求下,献王文化发展促进会的文化载体《献王》期刊在半个月内就实现了创刊,并产生一定影响。
2010年9月,为进一步扩大献县在国内、国际的知名度,达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目的,在王占芳及其献王集团的积极努力下,县政府决定举办首届“献王文化节”。担任筹备组长的王占芳忙前忙后,不辞辛苦,为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付出了辛勤的汗水。通过召开献王文化研讨会、参观考察献王陵、举办献王文化专题画展等一系列活动,文化节成功宣传和弘扬了献王文化,向世界宣传了献县的新形象、新面貌,搭建了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平台。
2013年3月清明节期间,献县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献王陵上,隆重举行了献王春祭大典活动。在得知筹备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王占芳倡议集团员工捐款资助并带头捐款2000元,集团及各公司管理层共计捐款13,950元,使献王春祭大典活动得以顺利举办。
2014年在沧州市政协会议上,王占芳在大会发言中首次把“献王文化”提升为“汉文化”,希望市政府把“汉文化”资源开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研究部署,同组织实施,同督促检查,扎实推进。要鼓励本埠企业参与开发献县“汉文化”资源,同时鼓励有眼光、有历史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的外地文化企业进驻献县,共同开发。
王占芳表示,自己的根在献县,发展在献县。作为献县的企业,献王集团将秉承社会责任,以更大力度参与到献王文化的挖掘和传播工作中去。
(魏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