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作家的力量

2015-08-29铸剑非攻

普洱 2015年3期
关键词:海涅苏童余华

铸剑非攻

余华新的随笔集,翻开第一篇,《一个记忆回来了》,我想起十年之前,忘了是春天还是秋天,自己混在中关村图书大厦前长长的队伍中,像个真正的粉丝一样期待着余华将他闪亮的名字签在“十年磨一剑”的《兄弟(上)》上,虽然,拿到签名的那一刻,我鄙夷地在心里骂了一句:“真俗。”那时文学在我心中还是梦想,那时还有海图、野草和风入松,那时北京的房价才刚刚从四位数起步,那时……十年过去了,余华在《兄弟》之后奉献了又一本备受争议的《第七天》。这期间的中国社会就像他在小说里描述的那样,“天荒地老慷而慨了,我们仍然是兄弟”的余音犹在,众生已身不由己地陷落“死无葬身之地”。而在写小说的同时,余华将他这十年来经历的现实与仍在的回忆,社会的天翻地覆与个人的固执坚持,焦虑与担忧,生与死,化为一个个小故事,以他擅长而舒服的方式讲出来,他说:“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生活在现实与历史双重的巨大差距里,可以说我们都是病人”,“与其说我在讲故事,不如说我在寻求治疗,因为我是一个病人。”

慢慢翻着书,我觉得是在跟余华上一堂跨越十年的文学和人生的大课,一面与蜂拥而至的现实正面交锋,一面穿梭于梦境、回忆与想象之间,随着他阅读和思考。

进入外国经典文学最好的选择是从大仲马开始;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对付心理描写,那就找个师傅吧,或许威廉福克纳是个不错的选择;在攀登陀思妥耶夫斯基这座高台之前,不妨把茨威格当作上升的台阶;卡夫卡的荒诞是穷人的荒诞,贝克特的荒诞是贵族式的思考;想象就是从现实爆发出来的渴望。那个一直在虚构的小说中强调自己叫马原的人原来是个大个子。当第一次跟余华见面的苏童说, “感觉是他们街上的孩子来了”,你确信他就是那个让颂莲说出“提前过生日吧,十九岁过完了”的苏童。多年以后当莫言站在斯德哥尔摩的领奖台上,他是否会想起当年在一场足球比赛上被余华一脚踢在肚子上,他曾那样百感交集?如果没有德高望重的巴金,那场先锋文学的盛宴可能就是一次没有冒出头的政治冒险。

最终,总有那么一两个故事悄没声息地错落进你的记忆里,让你在逐渐遗忘、淡漠、麻木的时候,突然在某一天被某一个逗号点醒,想起我们曾有过那样一个狂热、悖谬、惨烈的年代,不寒而栗,并引以为戒。“直到有一天,我偶尔读到了海涅的诗句,他说: ‘死亡是凉爽的夜晚。然后这个早已消失的童年记忆,瞬间回来了……海涅写下的就是我童年时在太平间睡午觉时的感受。然后我明白了:这就是文学。”我知道此刻起这个关于生与死的故事也会混进我的记忆,然后沉没,然后静静在某个角落等待回来的那一刻。是的,这就是文学,这就是一个作家的力量。

猜你喜欢

海涅苏童余华
主持人:吴义勤 陈培浩
一颗假糖的温暖
海涅寄石头
海涅助人让人心安
活着,是生命的常态——读余华的《活着》
被冤枉
海涅:杰出的抒情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