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尼西黑陶,沿袭千年的技艺

2015-08-29凹凸

普洱 2015年4期
关键词:尼西藏族同胞制陶

凹凸

黑陶能承担的烹饪方法,就是煮。作为水和火之间的媒介,它将温度传给食材,让美味释放。看似简单的沸腾下,却蕴藏着尼西人厨房的秘密。这个秘密流传了几千年后,当初的‘惊喜已经变成日常的烹制手法。”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五集《厨房的秘密》中,段声情并茂的解说在勾起无数人味蕾的同时,也让更多食客认识了尼西黑陶。

黑陶是藏族文化的象征,在藏族同胞聚居区曾被广泛使用,即便是现在也依旧可以在藏族同胞的日常生活中不时地见到。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距今已有四千多年,是黄河中下游原始文化的杰作。具体到云南迪庆州带的藏区,考古学家发现2000多年前,金沙江、澜沧江流域就已经出现了黑陶制品。

这种被称为“黑陶”的生活器皿,现在主要产自香格里拉县尼西乡的汤堆都吉古村,所以又被称为“尼西黑陶”。从香格里拉城里往德钦方向驱车35千米,在公路边就可以看到群山环抱的山谷里,安静地坐落着个宛如世外桃源的藏族小村庄,这就是世代生产着超越两千多年历史的藏族生活器皿“黑陶”的汤堆村。

尼西的制陶工艺由来已久,技术代代相传,迄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我们俨然已无从知晓尼西黑陶与新石器晚期的龙山文化之间是否有着必然的联系,据传很久以前汤堆都吉古村只有5口人的一户人家,且当地无任何生活用具。于是这户人家便挖泥巴自己做锅、碗以及其它生活用具,后来随着制作工艺不断改进,最终形成了现在特有的尼西黑陶。

由于地处滇藏茶马古道必经之地,当年繁忙的茶叶、山货贸易给尼西带的藏族同胞留下了爱茶、煮茶的生活习惯,也在定程度上助推了当地制陶工艺的成熟与发展。如今,历史已经有些久远的黑陶制作技艺,有赖于代代民间艺人孜孜不倦的手手相传,在汤堆村得以传承和延续下来。

在汤堆村,提起制陶,最有名的要数孙诺七林。年近古稀的老人自幼就对做陶有着浓厚的兴趣。十多岁开始制陶,至今仍然从事着这份他挚爱了辈子的手工艺活。制陶前,老人会循着村里的条土路上山,去采红土和白沙,然后晒土、筛土,再制胚、镶瓷、阴干、磨光,最后经过烧制、刷酸奶渣水等工艺流程, 个精美的黑陶工艺品便诞生了。

孙诺七林的家是栋四层的“土别墅”,典型的下宽上窄的藏族建筑。最底层养着狗、牛、马,种着蔬菜,然后依次是客厅、卧室、储藏室,院子里堆放着袋袋备用的的砂土,并设置了烧陶的专区。他家旁边有个操场,以及条清澈的小河沟,正好便于晒、洗砂土,真是个天然的作坊。

孙诺七林的制陶手艺是跟爷爷学的,他的家族至少有七代制陶史。与黑陶打了 辈子交道的他,收过的弟子连自己都数不过来,除当地外还有来自各个藏区的,作品甚至卖到了台湾、日本、印度、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如今,孙诺七林家三代都在从事制陶工作,订单非常多,年收入可观。不仅他家,整个汤堆村180余户人家中有80来户都在从事黑陶的制作,其中许多人都是孙诺七林带出来的徒弟。孙诺七林说 “我们家直靠制作土陶为生,虽然挣不了多少钱,但是我喜欢这项技术,我希望这项藏族的传统技艺能直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黑陶的制作,大致可以分五个程序,也即备料、塑形、雕花、阴干、烧制,要想漂亮地完成每个步骤都很不容易。做黑陶用的砂土要从两公里外的陶土山上采挖,在约米深的地下,才能挖出需要的红土与白土。“最早,我们全靠用篮子背,现在换成了用手扶拖拉机拉,省了好多劲,但就是这样,找到所需的土也需要天的时间。”孙诺七林说。现在孙诺七林已退居二线,这工作主要由媳妇与女儿来做。砂土运回后,需经过晒晾、冲洗、筛选和泥等过程,接下来的塑形,是制作黑陶耗时最长,也是最关键的工作。在此步骤中,将泥土捏成形后,需要用木板等40多种工具对粗坯进行反复塑形打磨修改,令其光滑如玉,孙诺七林常常会在工作室中从早忙到晚。

雕花也是项很考技术的活,对于没有绘画基础的孙诺七林来说,在泥胎上雕刻的技术都是在日复 日的练习揣摩中练就的,他般喜欢在黑陶上雕些花儿、叶子、麒麟等动植物图案,代表吉祥之意。孙诺七林最牛的雕刻代表作品是藏八宝,包含宝伞、金鱼、金瓶、牡丹、海螺、吉祥结、法轮、经幢等八种图案的方形浮雕,最早是挂在佛堂里的,现在许多人会买来当作家居装饰品。这种浮雕的工艺非常复杂,堪称黑陶雕刻中的经典,孙诺七林般个星期才能雕好套,相当于做七入个土锅及数十个茶壶茶罐的工作量。不过藏八宝属于黑陶中的“高档商品”,目前包括孙诺七林在内,尼西乡会做藏八宝的艺人也只有三四个。

最后的阴干与烧制两个工序比较简单, 个星期阴干后就可烧制了。比较简便的是,黑陶的烧制不需要土窑,只要个通风的地带便可以。 般是选在早上烧制,架起松柴点火烧两个小时左右,黄褐色的粗坯在火中逐渐变成深红偏黄的颜色,再在锯末灰中闷上30分钟,粗坯就魔术般地变成了黝黑的颜色。黑色是藏族最推崇的颜色,是碳分子与泥料产生的化学反应。

尼西的制陶工艺,如今还保留着最原始的流程。与宜兴紫砂、建水紫陶相比,尼西黑陶或许显得很“土”,但其价值就在于质朴与纯手工制作。孙诺七林说,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拉土、舂泥等辅助工序可以借助拖拉机等工具完成,但塑形等主要制作过程定要靠全手工,才能保证黑陶制品的牢靠。纯手工制作的黑陶,具有黑、薄、光的特点,在不同光线下能呈现紫、靛、银等色泽,有“黑如漆、光如玉”的美誉。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民族民间艺术的重视,以及旅游商品市场的不断发展,曾经默默无司的尼西黑陶开始向着系列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在孙诺七林的带动下,近半村民参与到了黑陶的烧制和经营中。孙诺七林也因此被命名为云南省高级民间美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藏族黑陶传统手工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等。

藏族同胞的生活习俗中,黑陶的用途可大致分为日常生活用品、宗教用品、装饰品三大类。其中尤以日常用品所占比重最大,这也使得尼西黑陶的制作技艺得以较好地传承下来。即便许多新的炊具已经进入到尼西人的生活,但平日蒸饭、炖菜、煮汤、打酥油茶用的器具依然是尼西黑陶。香炉、酥油灯、净水瓶等宗教用品,依然严谨地保留着传统的样式和纯净的质地,而茶壶、火盆、煮具、炊具依旧是藏族同胞们离不开的生活物件,只不过现在做工更细,花纹和图案有了更多的选择。

猜你喜欢

尼西藏族同胞制陶
小蘑菇
童年饼干
“罗萨,扎西德勒!”
印度尼西亚·巴厘岛
青木木米制陶风格探析
《沉思的藏族同胞》
大辛庄商代制陶工艺研究
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工艺初探——以景洪市曼阁村和曼斗村制陶工艺为例
尼西黑陶:拿捏两千年的质朴艺术
神山 世代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