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患儿心肌酶及心电图改变临床观察
2015-08-29蒋勇向芝青等
蒋勇++向芝青等
[摘要] 目的 研究观察手足口病患儿心肌酶及心电图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探讨其治疗办法。方法 整群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接收的1198例手足口病患儿,检测心肌酶α-羟丁酸脱氢酶(HB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此外均依照常规做了12导联心电图。对于心电图与心肌酶发生异常情况的患儿,全部进行了临床观察分析,同时于抗病毒、抗感染及对症治疗的前提下,实施营养心肌治疗。结果 心肌酶α-羟丁酸脱氢酶的异常发生率是13.27%,肌酸激酶的异常发生率是37.73%,肌酸激酶同工酶的异常发生率是30.63%,乳酸脱氢酶的异常发生率是48.99%,谷草转氨酶的异常发生率是12.27%。心电图ST-T的异常发生率是14.27%,各类早搏的异常发生率是20.45%,传导阻滞的是2.33%,窦性心动过速的只有72.37%。经临床诊断发现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10例,疑似心肌炎患者为2例。通过治疗,所有患儿都痊愈康复。结论 手足口病患儿特别容易并发心肌损害,临床上应早发现、早治疗,有利于患儿的预后。
[关键词] 手足口病;心肌酶;心电图
[中图分类号] R3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7(a)-0013-03
手足口病(HFMD)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传染疾病,发病人群多集中在婴幼儿与学龄儿童之间,其中大多数是由柯萨奇病毒A16与新肠道病毒71型而引发的[1]。该病传染力极强,且传播的途径较为复杂,故其可以在较短时间之中造成大规模的感染流行[2]。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多表现出疱疹性口腔炎及其手、足、臀部生出疱疹,其大部分预后较好,即未发生并发症的患儿一周左右便可自愈。但是,也有一少部分患儿会并发心肌炎、肺水肿及无菌性脑膜炎等一些严重病症,且易发生心肌损害[3-5]。除此之外,手足口病一旦出现大规模感染流行极易促使死亡率的提升。为了更深的了解手足口病的心肌损害情况,该研究整群选取该院自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接收的手足口病患儿119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自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接收的1198例手足口病患儿,所有患儿都依据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诊断标准而实施的诊断[6],均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及风湿性心肌炎等病症。1198例患儿中,男孩706例,女孩492例;年龄0.5~7岁;平均年龄(2.1±0.8)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患儿口腔黏膜疱疹。在其手足及臀部可能出现斑丘疹和疱疹,且疱疹周围可能出现炎性红晕,其内的液体极少,患儿伴有咳嗽、流涕及食欲不振等情况。
1.2 方法
全部患儿都选择在就诊的第二天早晨空腹取静脉血,通过MAXCOMMC-2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检测心肌酶。其中主要是针对α-羟丁酸脱氢酶(HB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等,一旦标准高于正常上限值即为异常。临床中的正常标准参考值范围是:α-羟丁酸脱氢酶是47~170 U/L、肌酸激酶是38~174 U/L、肌酸激酶同工酶是2.3~24.0 U/L 、乳酸脱氢酶是91~180 U/L、谷草转氨酶是10~40 U/L。同时实施了常规的12导联心电图检测。然后统计并分析存在心肌酶或心电图异常的患儿。
1.3 统计方法
将该研究所得数据应用SPSS 15.0软件实施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应用χ2进行检验。
2 结果
2.1 心肌酶异常改变情况
经过治疗观察,一部分手足口病患儿心肌酶出现程度不一的上升,其中α-羟丁酸脱氢酶的异常发生率是13.27%,肌酸激酶的异常发生率是37.73%,肌酸激酶同工酶的异常发生率是30.63%,乳酸脱氢酶的异常发生率是48.99%,谷草转氨酶的异常发生率是12.27%,即心肌酶的各种异常情况的发生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03,P<0.05)。见表1。
2.2 心电图情况
心电图异常表现为ST-T异常、窦性心动过速、传导阻滞、各类早搏,其详细变化情况为ST-T的异常发生率是14.27%,各类早搏的异常发生率是20.45%,传导阻滞的是2.33%,窦性心动过速的有72.37%,即心电图各项指标的异常发生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76,P<0.05)。见表2。
3 讨论
手足口病多呈现出自限经过,大部分患者预后均较为良好,其大多数患儿表现出的症状均较轻,多为发热或于其手、足、口等区域皮疹或疱疹出现,仅有极少数存在并发症情况,严重的演变成脑炎、无菌性脑膜炎、心肌炎及急性弛缓性麻痹等。当然,在所有患上手足口病的患儿中,也有极个别的会因病情恶化而造成死亡的。该研究,对选入的所有手足口病患儿实施了实验室检查与分析,结果显示:心肌酶α-羟丁酸脱氢酶的异常发生率是13.27%,肌酸激酶的异常发生率是37.73%,肌酸激酶同工酶的异常发生率是30.63%,乳酸脱氢酶的异常发生率是48.99%,谷草转氨酶的异常发生率是12.27%。心电图ST-T的异常发生率是14.27%,各类早搏的异常发生率是20.45%,传导阻滞的是2.33%,窦性心动过速的只有72.37%。手足口病属于全球性传染疾病,全球各地均有过该病盛行的报道。1981年中国上海首次发生该病,之后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十几个省市相继有过该病的报道。手足口病在中国主要是由CoxA16和EV71型病毒而诱发的,其每2~3年发生一次流行,甚至偶尔并发区域性的大规模流行,多以呼吸道为传播途径,也有的时候是因被该病毒污染的食物从口侵入。人们一旦被感染上该疾病,其病毒便会流置至肠壁细胞内实施增殖,与此同时进入血液之中,然后其病毒从血液游离到受压区域组织中增殖,从而造成疱疹性病变。手足口病通过电镜下可见表皮细胞浆中存在病毒颗粒,且脑脊液之内也能看见。有文献报道[7],手足口病感染时一些患者有着程度不一的心肌损害。该研究结果表明,病原学检查CoxA16和EV71最为常见,和临床表现是相符的,其中CoxA16病毒多引发心脏损害;EV71病毒特别容易造成重症病例和中枢神经损伤。该研究所抽取的病例大部分是因EV71病毒而引发的。在手足口病患者当中,有的也存在心肌损害情况,只是损伤程度大小不同,其心肌酶相应的也会增加。若患者的病毒性心肌炎症状表现比较轻微的,其基本上不存在较为明显的自觉症状;如若患者的临床症状十分严重的便可能会造成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甚至更严重的导致猝死。手足口病的病毒一般不会诱发病毒性心肌炎,不过若其机体的抵抗能力较弱的时候,病毒繁殖增速能够促使其发病,而且病毒还会可能直接伤害心肌细胞或病毒引发人体自身的免疫反应而导致心肌损害的发生。
相对而言,EV71肠道病毒带给患者的危害更加严重,造成这一情况发生的主要因素是其属于急性感染,且较容易造成较为严重的神经、呼吸、循环等各个系统的并发症,特别是对心脏伤害严重,甚至引起死亡。对于手足口病患者同时存在的胸闷、气短或精神萎靡等心前区不适症状和心音低钝问题,医师需嘱咐患者及其家属应及早做心电图、心肌酶等检查,以此来诊断患者是否存在心肌损害情况,从而可以及时且合理科学的给药,并施予有效全面的护理,以排除贻误治疗的最佳时机的可能。心肌细胞内酶含量最大的便是心肌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一旦心肌细胞受到伤害,便可能释放入血,其为判断心肌受损具备高度特异性,它给心肌炎的诊断提供了相关参考[8]。但是,因为α—羟丁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