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尝试教学让语文课堂焕发生机

2015-08-29姜红艳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孔乙己尝试环节

姜红艳

编者按:鸡西市第九中学在生命教育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以国家级课题《初中尝试教学的实践探索》为指导,探索出适合校情的“1155”尝试教学模式,努力构建高效课堂。具体地说,“1”是围绕一个理论:生命教育理论。第二个“1”是把握一个核心原则:先练后讲、先试后导、先学后教的尝试教学思想。“5”是体现生命化课堂的5个特征:生本的课堂、生活的课堂、生动的课堂、生成的课堂、生态的课堂。第二个“5”是5个基本环节: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出示问题,自主学习——尝试练习,互动探究——交流展示,精读点拨——再次尝试,当堂检测。

“1155”尝试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学,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与探索,这种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课堂学生实践机会少、学习效率低的缺陷,为语文课堂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提倡人人都能尝试,尝试总会成功的理念,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也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舞台,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成就感与满足感。

尝试教学法最早应用于小学数学学科,然后才逐渐推广开来,于是不少语文教师质疑:这种教学方法适合语文教学吗?事实给了我们一个响亮的回答,尝试教学法同样可以应用于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并且让语文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导入得法,目标定位准确,就会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奇效,就能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封建科举制度下读书人信奉的人生信条。你赞同这种价值观吗?

一上课我就抛出这样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在这个问题面前,已经做了预习的学生并没有望而却步,而是举手抢着回答了这个问题。有的学生说:现代社会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因此不能做“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还要多关注社会,多深入生活;有的学生说:读书不是人生的全部,要发展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一时间,就有五六个学生发表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与看法。

于是我趁机引出小说的主人公——孔乙己:一个抱定这样的人生信条,唯一穿长衫站着喝酒的人,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课的教学目标。

1. 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 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意义。

学生在问题导入法的带领下,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本文,对于这样一个远离时代的人物,不但没有陌生感,还能带着时代的眼光审视他,可以说“导入新课,明确目标”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接下来的继续尝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课堂教学由学生的积极尝试拉开了序幕。

二、出示问题,自主学习

相对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的优势之一就是,作为母语,它和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几乎时刻相关,尽管语文学科的学科知识在不同学段的侧重点不同,但是其知识体系还是完整地体现在教材中,而不是以割裂的板块形式存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尝试性的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是完全有可能的。

这一环节,我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 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孔乙己?由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中除孔乙己外还描写了什么人?他们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2. 鲁迅难道只是想告诉人们有孔乙己这样一个人吗?写他的用意是什么呢?

我设计第一个问题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孔乙己的形象;二是引导学生从众人的角度来分析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第二个问题则是引导学生从小说主题的角度来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朗读体验、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很快就完成了自主学习的任务。

自主学习这一环节,对所出示的问题有一定的要求。从语文学科的角度来看,教师所出示的问题最好从整体感知的角度来设置;其次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出示学生能力范围之内的问题,既不能过于容易,让尝试失去了意义,又不能过难,让学生没有了尝试的兴趣;再次问题的设置也不能太多,一个好的主问题的设置,往往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良好效果。而过于繁杂的问题,往往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整堂课都被老师的问题牵着走,学生在学习中失去了阅读的主动性与个性;最后,教师在设计自主学习的问题时要把握问题梯度,让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走进了学习的更高境界。

在这一环节,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对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有多种看法:有的说他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有的说是冷酷无情的社会害了他;有的说要归咎于他自己的不争气……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探究题的设置,首先要做到值得探究,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探究。作为语文学科,探究性问题的设置首先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才能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发现,才能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其次,探究题要与学生的自身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只有将学生的课内学习和课外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探究性问题,才能将学生的课堂学习引向深入。

在这一环节,教师要着重组织好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要让小组成员在充分发挥各自作用的基础上,充分互动,取得良好的探究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从不吝惜学生阅读与探究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富有成效。

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对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究,在生生互动中学生寻求到了满意的答案。

三、交流展示,精讲点拨

在以上两个环节的教学中,我重点谈了尝试问题的设置。在这一环节中,我要重点谈一谈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交流展示,精讲点拨”这一环节,既是“尝试练习,互动探究”的延伸,又是对这一环节的深化。在课堂教学预设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充分地做好预设,充分关注学生尝试学习的效果,以及课堂可能呈现的发展动向,教师的指导作用在这一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endprint

学生在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时,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及时代的原因,学生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时,教师就要发挥好自己的“导”的作用。如学生已认识到孔乙己的悲剧是因为受到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是他好喝懒做的结果;认识到造成他死去的直接原因是丁举人的迫害,但是对看客的麻木却始终理解不上去。于是我借机做了这样一个假设“如果孔乙己生活在今天他又会怎样呢?”学生在畅所欲言后终于认识到,世态炎凉也是一把杀人于无形的刀。

尝试教学得以开展的前提是教师要转变观念,放手让学生尝试,相信尝试能成功,但并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指导到位,指导得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建高效课堂才不能成为一纸空文。教师要从以下两点把握好自己的指导作用:

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师的“导”是为课堂教学主体学生的“学”服务,定位要准确。

其次,教师的“导”要适时,适度。

学生的尝试贯穿了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的“导”也不能偏离左右。教师在课堂伊始要发挥好自己的“导向”作用,课堂教学的主体固然是学生,但课堂学习目标的设定却离不开教师,教师要“依标”“据本”“析学情”,即学生的课堂学习要由教师先定好调子和走向。如在设计《孔乙己》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环节时,在反复研究了文本、习题以及学情的基础上,我把分析人物形象及探究人物形象的意义作为本课的目标。另外教师的“导”要出现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之时,出现在学生处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际。

教师的“导”不但要适时,还要适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如果教师“导”得过度,就容易扼杀学生的个性。如果放任自流,又不符合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因为语文学习有它自身的目标和基本要求,我们绝对不能为了尝试而放弃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升,情感的发展。因此教师的“导”要适度,教师不能代替学生。

最后,教师的“导”要得法。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得法,势必会浪费课堂学习的时间,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如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的学法指导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是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圈点勾画,分析人物描写——多角度阅读探究人物形象的意义——学以致用,读写结合,使学生在整个课堂学习中有的放矢,紧张而有序。

四、再次尝试,当堂检测

尝试教学给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以往人们在分析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时总能找到诸多原因。尝试教学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就是要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也就是要让学生多练习听、说、读、写。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更注意学生的听,那现在我们就要改变以往的做法,加强训练与实践,让学生多读、多写、多说,何愁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不提高?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假如孔乙己终于“进学”而后中举,他的生活状况会如何?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进行一个片段描写。

在实际的操作中,学生表现得想象力丰富,在描写中融入自己对作品的认识与理解。其实这一环节就是把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落实到实处的有效环节。

一堂在预想中有一定难度的语文课,在学生跃跃欲试的尝试中轻松完成,尝试教学真的让语文课堂重新焕发了生机。endprint

猜你喜欢

孔乙己尝试环节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尝试
孔乙己(下)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论评标环节的优化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