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也成为点亮学生心理健康的阵地
2015-08-29陈建浩
陈建浩
【摘要】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升学、就业压力增大,许多初中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不能正确处理好与老师、同学、家长的关系。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可利用数学这一学科中蕴含的丰富心理健康资源, 运用有关心理预防和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对学生中出现的有关心理问题采用简单的方法进行预防和治疗,以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数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87-02
随着社会发展节奏加快,科學技术日新月异,一不小心就会跟不上这个时代的步伐,无形中使人们压力增大。社会中的问题同样会出现在学校,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据有关资料显示:80年代中期,南京市15.7℅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90年代初武汉市有近20%的中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1999年11月22日,《中国青年报》刊登文章〈三成中学生心理有问题〉;进入新的世纪,这一问题的发展趋势仍在加重。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 可运用所掌握的有关心理预防和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结合数学课堂特点,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阵地,通过课堂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目标的主要途径。
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借助悠久的数学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因为数学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数学史材料,现代的数学教学中学生接受最少的是爱国教育。例如在教学正负数时,让学生了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应用负数的国家。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九章算术》中,就有正数和负数的记载。在古代,常用红筹表示正,黑筹表示负,也有的将算筹正放或斜放加以区别。而西方认识正数、负数要迟于中国数百年。另外勾股定理、杨辉三角、祖冲之的圆周率等,都能使学生认识到炎黄子孙的老祖宗是出类拔萃的,我们的祖国拥有灿烂的文明史,激发出学生潜在的爱国激情和自信心。还有联系实际的存款利息问题、纳税问题,培养学生的理财纳税意识。利用各种统计图表分析班级期中各科成绩,自己与自己对比,算出平均分,与他班比。学生把自己与班集体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尤其是从个人分数与班集体平均分数的比较,清晰地看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以此强化集体主义意识,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和乐观积极上进的品质,达到了激发学生心理向积极健康方向澎湃前进的目的。
二、在数学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心理氛围,主要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兴趣、爱好等心理特征,除了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景为基础,营造和谐共生的课堂氛围,还应用自身的热情去感染学生,从而优化课堂人际关系。 因此,教师有必要采用情景创设来激发自身和学生的愉快情绪,把一些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点用生活中活动场景来展示,甚至命名课题和编教材(付永平示范课)。这样,让学生看到课题后产生一种新奇感、探究感,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轻松自在,没有压力,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去。如教学“圆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出示“三角形的车轮”“正方形的车轮”和“圆形的车轮”。然后问学生“车轮为什么是圆的?”从而引发学生对学习圆的特征的兴趣。这样,新的学习任务在学生怀着好奇心的同时不知不觉的被他们所接受了。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心理氛围,需要教师以鼓励性的话语、亲切而 信任的目光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经验是怎样获得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提出的“活动中心论”认为:“经验最为宝贵,实践最为重要,主张多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接受教育、提高能力。”他认为通过活动才能产生经验,最好的教育方法是让儿童自己用思想做试验,自己在学习中直接接触各种事实,这样可以获得更深刻的印象,从而取得有用的经验,即“从做中学”,这样学生会感受到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最后,在课后作业探究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数学研究性学习符合美国当代心理学家马斯洛的“成长动机说”理论。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具有创造性的见解,哪怕只是一小点,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让学生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去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
人类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社会竞争也更加激烈,促使学生必须“心里健康”成长。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这是当前素质教育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有许许多多的教育契机,只要我们能善加利用,适时的给予启发与引导,学生的心理素质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愿我们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去辛勤耕耘、播种、收获,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冯利 《心理健康教育》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年版
[2]尚文娥、石国兴主编 《素质教育概论》 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 年第一版
[3](英)简·奥格登 《健康心理学》严建要 陈传锋 金一波译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第三版
[4]陈琦 《当代教育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5]孔凡哲编著 《新课程教师学科教学培训教材—数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