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课程的设置对英翻专业本科生的重要性
2015-08-29罗京湘子段颖杰
罗京湘子 段颖杰
【摘要】在英汉互译过程中,译者既要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又要具备扎实的中文功底。然而,许多高校的英语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以英文课程为主、中文课程为次。本论文以华中某高校为例,对英语翻译专业的学生能力与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学生在汉译英时理解汉语原文存在偏差;而在英译汉时中文表达存在翻译腔。该现象与中文课程偏少有直接关系。因此,本论文着重讨论在英翻专业本科阶段开设汉语课程的具体措施和作用,以期汉语课程能得到更多重视。
【关键词】英语翻译专业 翻译腔 课程设置 中文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14-04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doing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ranslators must possess solid basic skills of the two languages. However, English courses dominate the syllabus designing in many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takes university an example to investigate into the courses and students ability. The survey indicates that the students often have difficulties in both correct comprehension of the Chinese source texts and idiomatic Chinese expression. This phenomen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hortage of Chinese courses. Therefor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ignificance, as well as measures, of giving Chinese courses to translation majors.
【Key Words】 Translation Majors; Translationese; Syllabus Designing; Chinese Courses
一、英語翻译专业本科生在英汉互译时遇到的问题
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曾引用过一位法国翻译工作者的话:“翻译就是理解,并且让人理解。”(许渊冲,1984:1)这句话相当精炼地概括了翻译过程的两个主要阶段:理解与表达。英翻专业本科生常常会在理解和表达过程中碰到困难,其主要原因是汉语能力不足。
1. 汉译英时理解原文不透彻
中文的成语和古诗理解起来就是一大难点,翻译起来颇费功夫。例如“罚不当罪”这个成语,有同学在处理时将其理解为“处罚太轻,和所犯罪行不相称”。但该成语的本意指的是处罚过重。正确的翻译应该是“The punishment exceeds the crime or be punished too severely.”而在古诗理解方面的问题则更多,有时候甚至完全不明白原诗在讲些什么。美国第39位总统詹姆斯·厄尔·卡特在访问北京时曾引用了这样一句诗“今世褦襶子,触热到人家”,难倒了外交部译员。后来询问了《文学遗产》编辑王学泰才得知该诗出自晋人程晓所作《嘲热客》。“褦襶”音“耐代”,意为“不晓事”,卡特先生来访正是8月之时,所以他说了“今世褦襶子,触热到人家”两句,对酷暑天来打扰表示歉意。
当然,这样生僻的诗句在翻译中比较少见,同学们更常犯的错误是没有正确理解原诗的意义。例如在翻译“三十六家花酒店,七十二座管弦楼”(吴敬梓《儒林外史》)时,有同学将“三十六”和“七十二”都翻译成了确指的数字,但是“汉语中的许多数字都具有极言其多或极言其少的蕴涵意义”(陈宏薇, 李亚丹,2013:57), 翻译成“the countless taverns and music halls”(杨宪益、戴乃迭译)则能更好地反映这一蕴义。
除了古诗和成语,还有一些蕴含中国独有的社会文化的文本在理解时也需注意。例如“克明:觉新哪,你听着!”(巴金原著、曹禺改编的话剧《家》)“你听着”这一词组在汉语中往往被用作长辈教育晚辈时的开场白,具有鲜明的文体特色。在剧中觉新拜堂成亲之前,其叔父高克明借机向他宣讲了一大段封建礼教和处世之道。如果简单地将该句直译为“Listen, Juexin”,则变成了英语中吸引听者注意时常用的口语词组,完全体现不出高老爷长篇大论地训导觉新时严肃的语气。(陈宏薇, 李亚丹,2013:55)翻译成“Juexin, I want you to pay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is”(英若诚译)更贴合原文。
2. 英译汉时表达汉语不地道
相比汉译英来说,英译汉更加考验学生的中文素养。同一句英文,在理解方面不会有太大差别,但表达成汉语之后便高下立判。例如“If you want to be loved, be lovable”,有的同学翻译成“如果想被爱,首先讨人爱”,而有的同学则翻译成“你若盛开,清风自来”。相比之下第二个译文通过联想和四字格不仅表达出原文的意味,更创造出一种中国文化特有的意境美和音韵美,可见译者的中文功底深厚,不过这样的文学翻译在教学实践中并不少见。
当然,实用文本的翻译也不例外。在处理这些翻译的时候,同学们常常会受到英语原文的干扰,机械地照搬原语的语言形式、表达方式和句法结构,使译文存在翻译腔的问题。例如下面这个例子:
The report noted that eating less fat and more food with whole grains and other fibers can protect against cancer.
译文 1: 这份报告特别提到了少食脂肪,多吃含全面粉和其它纤维素的食品能预防癌症的那些建议。
译文 2: 这份报告特别提到,有人建议少吃脂肪,多吃全粮食品和其它含纤维素的食物,能预防癌症 。( 冯彤,2003:557)
可以看出译文1过分拘泥于原文的句式结构,使得“建议”前面的定语过长,不符合中文的行文要求,译文虽然能够读懂, 但不流畅、不自然,显得生硬。
英文重形合,多用连接词表示逻辑关系;而中文重意合,语句之间的联系常常通过语义关系来体现。但是同学们在英译汉时有时会受原文影响而翻译出中文里没必要出现的连接词。例如下面这个例子: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However little known the feelings and views of such a man may be on his first entering a neighborhood, this truth is so well fixed in the minds of the surrounding families that he is considered as the rightful property of some one or other of their daughters.
译文 1: 单身汉如果手中拥有一笔丰厚的财富,必定要考虑娶房妻室,这已成为众所公认的真理。这样的单身汉,每逢乔迁新居,左邻右舍对他的感受和观点一无所知,但是,既然以上的真理早已在人们的心目中根深蒂固,所以邻居仍总将其视为自己某个女儿应该得到的一份财产。
译文 2: 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 ,这是举世公认的真理。这条真理真够深入人心的。每逢这样的单身汉新搬到一个地方 ,四邻八舍的人家尽管对他的性情见识一无所知 , 却把他视为自己某个女儿的合法财产。(同上,558)
译文1保留了原文中“形合”痕迹,如:“单身汉如果…… 必定要”,“既然以上 ……所以……” 。如此拘泥于英文结构, 必定产生“翻译腔”。译文 2 按汉语意合法组织译文,简洁明快,突破了原文句法结构的束缚,充分表现了原文的诙谐的意味, 更加传神 。
以上现象表明,英语翻译专业学生的中文水平尚未达到一定的程度,因此造成了翻译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英翻专业本科生对中文课程的需求度调查
针对上述现象,笔者调查了英语翻译专业学生对中文课程的需求度,并对所得数据加以统计分析,以此为依据对设置中文课程提出合理建议。
调查目的: (1)调查英语翻译专业本科生对中文课程的需求度; (2)了解英语翻译专业本科生对中文课程的课程内容、课时安排等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形式,根据调查目的相应设计了9个选择题和1个主观笔答题,选择题分为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调查于2015年3月完成,问卷完成时限为5-10分钟。调查对象为华中某大学2014级、2013级、2012级三届所有在校翻译专业本科生,共6个班195人。本次调查一共发下问卷195份,回收问卷176份,回收率为90.3%,回收问卷有效率为100%。
调查发现,有76%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中文水平下降了,仅有20%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中文水平没有下降(参见图2);相比之下,仅有7%的调查对象会主动进行中文方面的学习,而占总数53%的调查对象则不会主动学习中文(参见图3)。但90%以上的调查对象认为学习中文课程对翻译实践有所帮助,相信开设中文课程是有必要的。(参见图4、图5)
根据以上调查分析可知,只有极小部分的翻译专业学生会主动学习中文课程,但是多数都意识到了中文课程对自身翻译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并期望能够开设中文课程。除此之外,我们还注意到一点:越是高年级的学生越觉得自己的中文水平有所下降,且他们对中文课程的开设更加重视,开设意愿明顯高于低年级学生。原因在于,大二、大三的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翻译理论知识,进行过多次的翻译实践活动,对翻译实际所要求的能力素养有更深刻的感受。综上所述,对英语翻译专业的学生开设中文课程是很有必要的。
最后,我们向该校英语翻译专业本科生了解他们对所开设的中文课程的课程内容、课时安排等的意见和建议,调查结果分别为图6、图7、图8和图9:
如图6所示,在希望开设的中文课程中,国学排在第一位,其次是中文写作,大学语文排在第三位,古代汉语紧随其后,有6%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其它,但并未说明所希望开设的课程名称。由此可见,国学、中文写作、大学语文、古代汉语都是英语专业学生所重视的课程,我们将在下一部分分别对这四门课程的设置及其开设的意义和作用进行详细的阐述。
如图7、8、9所示,87%的调查对象希望从大一开始开设中文课程,选择在大二才开设中文课程的人只占调查对象的一小部分,且没有人愿意大三、大四再开设此类课程。过半数的调查对象希望中文课程每周2课时,为期一学年,也有小部分学生希望开设更长的时间。这些数据表明,英语翻译专业的学生已经意识到中文课程对自身的重要性,认为应该在大一就开始较长时间的中文课程学习。
三、英语翻译本科生中文课程的具体设置及课程意义
结合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及学生访谈的结果,得出英语翻译专业本科生有必要开设的中文课程为:大学语文、古代汉语、国学知识、中文写作。下面将对上述课程的课程设置、作用和意义进行具体阐述。
1.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课程是部分高等院校开设的公共基础必修课之一。以华中某高校为例,大学语文开设在大一上学期,每周两学时,为期一学期。其授课内容为不同时代的名家经典文学作品赏析,以近现代文为主。译者的基本素养就包括“具有较强的驾驭译出语和译入语的能力,能正确理解原文,并熟练运用本民族语。”(华先发,2013:2)大学语文课程对翻译专业学生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汉语水平,掌握良好的汉语表达能力,翻译出准确流畅,符合中文句式的译文。调查显示,英语翻译专业的本科生认为这门课对翻译学习很重要。但不少同学也反映,大学语文课程开设一个学期不足以使语文水平有明显提高,因为语言的学习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因此,建议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时间从大一开始,持续两到三个学期,每周两课时。
2.古代汉语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积淀了丰富而辉煌的文化财富。如今,我们不仅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要将它们发扬到全世界,让世界更加了中国,了解中国的思想及文化。其中,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翻译记载中华文明的历史典籍。而翻译的前提是理解原文所表达的意思。众所周知,中国的历史典籍是用古代的语言文字记录下来的,因此,古代汉语就是我们理解历史典籍的最重要的工具。该课程主要学习的内容为古代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方面的知识,同时阅读大量的文言作品。
笔者调查的高校虽然在大一下学期开设了古代汉语这门课,但只开设一个学期。要想了解浩瀚的历史典籍,时间显然太短。调查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还是希望在大一上学期就开设为期一年的古代汉语课程。这样方可系统学习并掌握古代汉语的理论知识,做到基本能够运用所学的古代汉语的理论知识分析研究古代语言文字,提高阅读文言文及理解古代典籍的能力。毕竟只有理解原文及作者所表达的意思,才有可能将其准确的翻译出来。除此之外,开设古代汉语课程也提高学生分析研究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如要译出言简意赅的中文,文言文的写作方式就有不少值得译者学习借鉴的地方。建議古代汉语课程开设时间从大一上学期开始,持续两个学期,每周两课时。
3.国学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提出译者应该是一个杂家。这说明,除了深厚的语言功底,翻译家还应具备渊博的文化知识。“文化知识是指相关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涉及历史、地理、风土人情、自然风貌、文学艺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知识面越广,翻译越是得心应手”。(陈宏薇, 李亚丹,2013:11)许多同学也表示自己在中译英的翻译实践过程中,由于中国背景文化知识的缺乏,错译或漏译现象时有发生。调查数据也表明国学课是同学最希望开设的课程。究其原因,是国学课程的开设可以很好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习国学,本质来讲就是在学中国的百科知识。国学包括了诗词歌赋、戏剧小说、琴棋书画、星相占卜、风俗习惯等一切与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文化相关的事物。笔者认为,翻译专业的学生应该广泛地了解国学所涉内容,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这样在汉译英时才能准确理解原文,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英译汉时表达出的汉语也根据地道、自然。建议国学课程开设时间从大一开始,持续三到四个学期,每周两课时。
4.中文写作
不少同学在接受访谈时谈到这样一个问题:自己在翻译英文时,每一句英文都看得懂,就是不能用中文表达出来,或表达出来的话都不是正常中国人说出来的话。调查数据也显示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应该开设中文写作课。这说明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的中文表达也慢慢西化了,也就是所谓的翻译腔。“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秦志爽,2010:36) 中文课程中的写作课,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书面的形式创造出流利的汉语文本,从而提高自身语言能力及思维能力。因此,学习中文写作,可以很好地提高翻译专业的学生中文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使译文自然流畅。接受调查的高校在大一开设过为期一学期的汉语写作课,不过同学们反映一学期的课程涉及内容太少。建议汉语写作课程开设时间从大一开始,持续两个学期,每周两课时。
四、结语
笔者首先采用访谈法,了解华中某高校英语翻译专业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中文水平不足而遇到的困难,归纳起来包括汉译英时理解原文不透彻以及英译汉时表达汉语不地道这两点。接着采用调查问卷法,通过数据分析了英语翻译专业学生对中文课程的需求度,了解到他们对所开设的中文课程的课程内容、课时安排等的意见和建议。随后,对开设哪些中文课程,开设这些课程对英语翻译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有什么作用,以及开设这些课程的时间和课时进行了讨论。希望本研究能让各高校的英语翻译专业充分重视中文课程的开设,毕竟,要培养出优秀的译者,中文能力的不断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陈宏薇, 李亚丹.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3.
[2]冯彤. “翻译腔”例析[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550-560.
[3]华先发. 新编大学英译汉教程[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3.
[4]秦志爽. 略谈中学写作与大学写作的异同[J]. 吉林教育,2010,(09):36.
[5]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课题项目: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A类项目,项目名称:基于英语翻译专业毕业生去向探讨专业课程设置问题,项目类型:创新训练,指导教师:胡德香教授。
项目编号:A2014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