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调查研究
2015-08-29国立伏
国立伏
【摘要】本文运用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市某县普通高中的英语学习困难学生(以下简称“英语学困生”)的情况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当前英语学习困难的主要类型,并初步探索了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英语学习困难 调查 研究
【中图分类号】G 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09-01
当前,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素质教育进程加快。新的形势要求我们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但是一些普通高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遇到了种种问题,英语成了他们的困难学科,困扰着他们自己和广大英语教师。为了全面了解普通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类型和成因,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笔者对我市某县普通高中的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了普通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主要类型,并结合课题研究方向初步探索了其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一、英语学习困难的调查
1.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了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2.调查对象
课题组于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随机抽取了我市某县一所普通高中2010级、2011级和2012级三个年级的学生共1150人和23名英语教师以作为调查对象。
3.调查工具
(1)访谈
最初课题组抽取了150名学生作为访谈对象,该访谈调查要求深入细致了解目标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现状及其英语学习经历,个人心理特征,家庭情况等,从而初步总结出其英语学习困难的类型和成因。调查访谈的问题由访谈老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要求访谈老师记录翔实,尊重学生及其隐私。
(2)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分为学生问卷、教师问卷和家长问卷三类。学生问卷是在访谈的基础上采用封闭式问答题的形式设计,进行较大样本的调查;教师和家长问卷采用混合型问答题的形式设计。
4.数据收集与分析
课题组首先完成150份访谈记录,然后采取简单分类和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66份;教师问卷23份,收回23份;家长问卷100份,收回89份。调查结束后,课题组对被访人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了简单的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学习困难问题,但根据课题研究方向,我们侧重对英语学习偏科或者有明显困难倾向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显示,导致英语学习困难的因素既有智力方面的,又有非智力方面的,既有内在原因,又有外部环境的影响,只不过每个学生学习英语的困难程度存在着差异。下面就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1.记忆困难
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学生对英语学习最头疼的就是记不住单词。调查发现英语学习基础好一些的学生记单词能力的确比其他同学更快,但仅占6.9%;有52.3%的学生表示对单词的记忆能力较差;基本记不住的学生有12.5%。英语学困生的记忆速度、记忆精确度、长时记忆、短时记忆、机械记忆、意义记忆都显著落后,而且识记的材料越多,差距就越大。
2.学习动机
在调查学生的学习动机时,70.6%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以后找到一份好一点的工作或出国做准备,6%的学生选择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其余的学生认为自己是為家长而学或根本没有明确的目标,这类学生占23.4%。调查发现,动机缺失或不足与学习困难有一定的相关。但是,如果学习目标的期望值过高也不好,这样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低,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就多,最终也会导致学习动力下降。
3.家庭因素
在调查学生的学习压力时,我们发现学生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家庭,其次是学生自己给自己施加的压力。事实上,学生给自己施加的压力,很多因素还是来自家庭。对家长的调查发现:有的家长对子女要求太高,管理很严;有些家长虽然表面上对子女的要求不高,但他们的行为却渗透出一种强烈的期望,比如有的家长放弃工作去陪读,对孩子生活照料过细过多,买大量的学习资料等,这都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压力,进而造成他们学习的困难。我们进一步调查得知,一部分“英语学困生”是来自经济困难家庭或离异家庭,他们缺乏家庭温暖,有自卑心理,也是造成学习困难的直接原因。
三、结束语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强调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质就是要求教师要关注有个体差异的学生。英语学习困难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客观存在,必须引起广大英语教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处处留心,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就会找到许多行之有效的应对办法。将各种好的办法加以综合使用,就会有效地防止或消除普通高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困难问题。
参考文献:
[1]赵振.国内关于学习困难学生研究的文献综述[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82-83.
[2]徐燕.高中英语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09,(13):127-128.
[3]张安恩,刘涯. 图式理论和英语词汇教学[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