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高校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的路径探析

2015-08-29吴秋凤黄冠兰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黑龙江校园文化融合

吴秋凤 黄冠兰

摘 要:高校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是当前文化建设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分析两种文化相融合的必要性入手,较详细地阐述了两种文化的关系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黑龙江高校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的五条路径,即,增强地域和高校的融合意识,为文化融合提供思想基础;扩大科研范围,为文化融合提供物质载体;开展校企合作,服务社会,为文化融合提供实践经验;创新媒介、方式方法,为文化融合提供科技支持;健全和制定各项政策,为促进文化融合提供制度保障。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 地域文化; 融合; 路径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2.020

中图分类号: D64;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2-0080-04

高校校园文化是在高校校园的空间范围内,以环境为外部表现,以规范为活动平台,以精神为核心内容,由校园人所创造、拥有、认同且与社会文化密切互动的一种群体性文化。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区域内源远流长、独具特色,被传承至今并发挥其作用的文化传统,是区域内民俗、传统、生态、习惯等文明表现。每所高校都存在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为当地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潜移默化地受到当地文化氛围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在自我封闭的圈子内发展,与地域文化相脱节,呈现出极大的趋同性,缺乏创造力。怎样挖掘地域文化的精髓,使之渗透到高校校园文化当中,为高校校园文化注入活力,促进地域文化和高校校园文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使校园文化能起到辐射、引领地域文化发展的作用现已成为文化建设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黑龙江省高校云集、在校师生人数众多,高校校园文化分布广泛。同时,又因为历史、地理、自然等原因,黑龙江地域文化结构复杂、资源丰富、内涵深厚。将黑龙江高校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相融合,是目前促进黑龙江高校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一、高校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文化的整合性和生长性决定了不同种文化之间只有经过交流和融合才能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促进彼此的进步和发展。高校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即是对文化的传播、整合和再创造,对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有利于优良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

《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说明了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高校师生属于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的一类群体。他们追求着最高的真理和艺术、科学和大爱,由他们作为文化主体所创造的校园文化反过来浸润着每个校园人的成长,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上扮演者着精神向导的角色。地域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具有丰富的底蕴,潜移默化地影响当地人的行为。例如,黑龙江地域文化中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等,体现了黑龙江人无私奉献、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团结互助的精神品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黑龙江的具体体现。黑龙江高校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进行融合,形成合力,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优良的社会道德风尚具有重要作用。

2.有利于高校优秀人才的培养

高校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基本任务。优秀人才要有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知识,更要有适应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接受社会主流意识的能力。高校在传播先进知识的同时,将地域文化精髓纳入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来,用融合后的文化氛围熏陶、浸润学生成长,使学生形成大文化意识,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快地融入地域文化中去,与当地人共呼吸、共命运,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因此,高校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学校面对地域需要,培养适用型人才。

3.有利于先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高等学校作为发展高、精、尖科学技术的高质量平台,承担着完成科研项目、传播先进科学技术、促进现实生产力发展的任务。高校科研工作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文化的协调与磨合。高校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融合能使双方在与科研相关的层面上达成文化共识,更容易实现有效沟通,最终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4.有利于社会服务职能的实现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另一项基本职能,主要通过“培养人才回报社会”和“科学研究用于社会”来实现,这两方面上文已经提到过。此外,高校还通过举办公益活动、承办地区赛事、学生下乡等途径为社会服务。高校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有利于校园人熟悉地域文化特色、民风民俗、行为方式,懂得地域人的迫切需要,做到真正为社会服务,而不是走形式、走过场。

5.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是具有生长性的,一成不变的不是文化、止步不前的也不是文化。文化要传承与创新,不可或缺的是不同要素的碰撞与融合。高校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在融合的同时,文化要素也在进行着“量变到质变,再到量变再到质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时间上延续着历史文化、现代文化、理想文化,空间上进行着更新与代替。

二、高校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高校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在性质上契合,同属“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的一部分;在空间范围上相同,同在一个地域范围内。两种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相互碰撞、相互影响,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1.地域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源泉

(1)地域文化润养高校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在空间范围上小于地域文化,属于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大环境影响小环境,地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一是地域文化为高校课程建设提供丰富资源,如,开设地域性课程;二是地域文化为高校校园文化的扩展提供载体;三是地域文化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平台,高校可以依托地域,培养适应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型人才。

(2)地域文化熏陶高校校园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存在于某个地域内的校园人同时也受到当地地域文化的熏陶与影响。存在于不同地域的高校校园文化,也会显示出有别于其他地域内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如黑龙江地域文化具有工业精神文化氛围浓厚、外来文化影响明显、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特征,这种特征渗透到高校,使高校校园文化更富有多样性、开放性和包容性。

2.高校校园文化是地域文化的灯塔

(1)高校校园文化辐射地域文化 高等学校作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传播者和创造者。高校校园文化对地域文化起着辐射作用。一是将先进科研成果输入社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将人才和知识流入社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三是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为地区带去高校校园的先进文化。

(2)高校校园文化引领地域文化 高等学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通过“精神感染”和“行为示范”对地域文化进行引领。校园人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追求自由、民主,讲求人文、科学,用这样的精神和力量感染社会人,丰富地域文化内涵;校园人将自身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外化成实践活动,作用于社会,为社会人形成示范带头作用,起到规范社会行为,改变社会风气的作用。

三、黑龙江高校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的现状

黑龙江高校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在长期的碰撞与交流过程中,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域精神文化与高校精神文化的融合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兴安岭精神、闯关东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工农业精神、哈尔滨城市精神、东北小延安精神等,是黑龙江人几十年来在创业与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精神文化培养的过程中,看到了这些优秀精神的光辉与魅力,将其引入校园文化建设,进而发扬光大,提高了在校生的精神文化水平。如黑龙江各高校组织学生学习《黑龙江优秀精神资源学习读本》,带领学生参观铁人王进喜纪念馆,这些对高校“以德育人”、“以文化人”教育模式的顺利实施有重要作用。同样,地域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离不开高校的参与和推动。高校师生对地域精神文化进行学习与研究的过程也是对其进行传播与传承的过程,这使优秀的地域精神文化要素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得以延续,永葆生机。

2.地域建筑文化与高校建筑文化的融合

黑龙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保留了大量的建筑景观和工厂遗址都是宝贵的物质文化资源。如渤海上京龙泉府宫城南墙遗址,百年前清朝在哈的首个地方政府——道台府,哈尔滨东正教教堂——索菲亚教堂,俄罗斯建筑家设计的带有折中主义风格的中国式古典建筑——哈尔滨第三中学正门,新文艺运动建筑风格的道里秋林商店,以及“一五”期间建立起来的哈尔滨三大动力厂等。黑龙江各大高校学者、师生们对这些物质文化资源展开着研究与保护,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也跟其有相通之处,如黑龙江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主楼建筑都显现出中西结合、坚固结实、造型简捷、注重细节又讲究实用的特点。

同样,高校对地域建筑文化的发展也做出了突出贡献。一是高校利用自身先进的科学技术,专业的建造知识对黑龙江地域历史建筑进行着翻新与保护。二是高校参与建造了许多黑龙江现代建筑。如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大庆市人民医院、太阳岛观光塔、黑龙江省医院等建设项目均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师生设计完成。

3.冰雪文化与高校体育文化的融合

所谓冰雪文化,是由居住在严寒冰雪自然环境下的黑龙江人民,以不同的物质材料、工具或手段所创造的与冰雪有关的社会现象总和。其中冰雪运动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联系比较密切。源自民间的冰雪体育活动跑冰鞋、冰上杂技与舞蹈、滑冰表演、冰上足球、溜冰车、轱辘冰等进入校园,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添上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同样,高校为地域体育文化事业也增添了活力。高校将源自民间的冰雪体育活动进行规范化,培养训练专门人才,通过选派学生参与地方冰雪体育活动、承办地方冰雪体育赛事等方式给地域体育文化带去新内容。

4.民俗文化与高校艺术文化的融合

黑龙江多姿多彩的民俗艺术如说唱文学艺术、手工制作、剪纸艺术、民间舞蹈、雕刻艺术等进入校园,丰富了高校的艺术文化类型。如黑龙江部分高校成立了说唱艺术社团、剪纸艺术社团、冰雕雪雕创意设计社团等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艺术社团,丰富了校园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另外,一些民俗艺术也被引入课堂,既增强了校本课程趣味性,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和眼界。

同样,高校艺术文化的发展也带动了地域艺术文化的丰满。一方面,高校师生在将民俗艺术引入校园的同时对其背后的内涵、意义进行解读,挖掘其精髓,使民俗艺术广为扩散。另一方面,高校师生将自创的一些现代艺术文化融入社会,丰富了地域艺术文化内容。

四、黑龙江高校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存在的问题

1.文化融合强度较弱,缺乏自主意识

文化的整合性和生长性决定了文化在发展与成熟过程中,相互之间会自然而然地吸收其他文化要素,通过加工、内化,最终成为自身的组成部分。这个过程即是文化融合的过程,但它属于文化主体在无意识状态下对文化进行的融合,融合的价值和后果难以把握,意义不明显。如今高校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整体还处于无意识阶段,校园文化和地域文化主体还未能认识到文化融合的重要性,尚不具备文化融合心态。

在对黑龙江高校学生对黑龙江地域文化学习兴趣调查时发现,黑龙江大部分高校学生对本地地域文化了解不够,且学习兴趣不高,没有看到地域文化对自身发展的帮助,不会主动去学习地域文化内涵。

2.文化融合范围过窄,缺乏融合载体

文化的结构和层次决定了文化不仅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更包括行为方式、做事风格等行为文化以及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物质实体文化。文化的融合不是一点一面的融合,它是在生活中广泛存在的文化现象。目前,不同类型的高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或偏重于非意识形态,或偏重于纯意识形态,面临着融合内容参差不齐,视野过于狭窄的问题。

如黑龙江高校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进行融合时,高校不仅要把握当下盛行的黑龙江优秀文化要素(创业精神、冰雪文化等),更要放宽视野,注重对将要遗失文化(如森林文化、手工制作工艺、民俗传统文化等)的传承与保存。

3.文化融合深度较浅,缺乏实践活动

文化的融合需要广度,更需要深度,有深度的融合才能做到不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保证其效度和信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化融合效果经过实践检验才能具有其深度。黑龙江高校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融合,但融合过程中,并未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文化融合放在实践中去辨别真伪、检验效果。文化主体也未能真正吸收文化精髓,将文化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深度融合的效果。

4.文化融合媒介陈旧,缺乏科技支撑

传统的文化融合媒介主要借助于不同文化范畴之间主体的口口相传、行为影响,书籍、报纸等的相互流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科技经济的迅猛起步,文化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且更新、变化、转化速度极快,高校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融合要想跟上时代发展,必须搭上高科技发展的顺风车,更新文化传播媒介,促进文化传播与融合。在对黑龙江高校学生对学习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媒介选择进行调查时发现,高校学生在学习地域文化时更倾向于选择网络媒介、社交软件、电子书等更为方便、快捷的新兴媒介。

5.文化融合制度不明,缺乏政策支持

“无规矩不成方圆”,高校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融合需要准则的约束,政策的支持。黑龙江现有的政策主要体现在发展文化产业和突出当地文化特色上,偏向大力发展地方文化事业,积极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传承弘扬时代精神等,促进地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相互融合的政策和制度却甚少出现。

五、黑龙江高校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的路径

1.增强地方政府和高校的融合意识,为文化融合提供思想基础

长期以来,财政拨款、政策支持都受到了地方政府、社会团体、高校组织的关注,文化的联系却被人们所忽视。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地方政府应该开放胸襟、树立起大文化意识,跳出自己本身的小圈子,变彼此之间被动的、隐性的影响为主动的、积极的吸收和作用。黑龙江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地域精神文化,用优秀的地域文化精神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实现地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相互带动。

2.扩大科研范围,为文化融合提供物质载体

整体来讲,大部分高校把科研目光投向尖端、潮流的科学研究上,注重开发先进技术、高端设备,忽视对生活周围物质文化资源的研究。高校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融合需要文化主体对对方文化内容有充分的了解与认识,科学研究是满足这一需要的最有效途径。高校只有扩大科研范围,对地域文化内容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才能保证文化融合的效度和信度。如黑龙江高校可以开设关于工业遗产保护方法、理论和历史方面的专业教育课程,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地域工业文化。

3.开展校企合作,服务社会,为文化融合提供实践经验

校企合作是高等院校与地方企业在共同发展的前提下,遵循平等互利原则,促进优势互补的合作。它将高校内的教育资源和企业中的各种资源整合起来,使学校可以将课堂移至企业,增加教学实践性;同时,企业对学生以正式员工看待,进行管理、培训和考核,培养适应自身及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是人员的流动过程、物资的流通过程,更是文化的交换与融合过程。校企合作过程中产生的高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在校师生与企业管理人员更好的理解彼此,认识对方文化,更富有同理心,从而反过来保证校企合作模式的良性发展。黑龙江属于大型企业密集区和工科院校聚集区,更应该利用本身具有的优势和资源,大力发展校企合作,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地域文化的融合。

4.创新媒介、方式方法,为文化融合提供科技支持

随着电子信息和网络的发达,文化的传递与交换不再局限于书面和纸张,新一代的师生们更倾向于从手机或电脑等设备上获取信息。因此,地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融合也要借用先进的设备,采用新颖的方式。如建立公众文化交流网站、帖吧、论坛,引进先进电子设备,开通地域特色文化的官方微信、微博,上传电子书等。

5.健全和制定各项政策,为文化融合提供制度保障

地方和高校大力发展自身文化,促进地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融合,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和保护。地方政府、各部门在文化发展规划、政策制定过程中,应注意到地方文化与高校文化密不可分的联系,并将此种联系考虑到具体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如相关部门完善关于促进校企合作的条款,地方政府和校方协商高校校园与社区相互开放的具体政策等。

参考文献

[1] 张丹荣,张江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5):135-136.

[2] 邱小云. 高校校园文化研究[M]. 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

[3] 付国荣,孙开明. 黑龙江文化的基本构成与深层结构[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3):106-109.

[4] 何勤,职业院校实施校企合作的途径探讨[J].老区建设,2009(6):25-27.

[责任编辑:庞 达]

猜你喜欢

黑龙江校园文化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羡慕等
铅笔长高了
黑龙江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