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管病心电图分析及临床应用探讨
2015-08-29方冬梅
方冬梅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电图,分析其心电图的特点和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5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和分析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电图特点。 结果 50例急性脑血管患者中,有45例(90.00%)患者的心电图出现异常,急性脑血管患者心电图异常的主要表现是ST段变化、Q-T延长、各型心率失常和房室肥大。病情好转时心电图随之不同程度的好转。 结论 心电图改变情况与急性脑血管病存在一定关系,心电图对判断患者病情改善和预后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 急性脑血管病;心电图;ST段变化;ST段变化;心率失常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1(a)-0062-02
急性脑血管病是指发病迅速的脑部血管循环障碍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包括脑梗死、脑栓塞、蛛网下出血和颅内出血等。急性脑血管病的全球发病率140 /10万~200/10万,而我国的发病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城市的发病率为200/10万,农村的发病率为180/10万,死亡率高达40%[1]。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和吸烟等是急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2]。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断通常是采用影像学检查,如CT和超声等,另外还需要进行血、尿常规检查和脑脊液检查等。近年急性脑血管病心电图研究逐渐成为热点,该研究回顾分析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5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该院收治的5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5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年龄47~84岁,平均年龄(64.39±5.12)岁;男性33例,女性17例;蛛网下出血24例,颅内出血14例,脑梗死1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入院2周前均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经过MR与CT确诊。排除合并患有心、肾、肝等严重疾病的患者。
1.2 检查方法
50例患者在入院24 h内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分辨率为5 mV伏,走纸速度25 mm/s,采集率为1 000/s,定标电压10 mm/mV,病情严重患者需24 h心电监护。由2名有多年心电图工作经验的医生分析心电图结果,经治疗后2周,进行复查。
1.3 统计方法
用SPSS 14.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 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0例急性脑血管患者中,有45例患者的心电图出现异常(90.00%),急性脑血管患者心电图异常的主要表现是ST段变化、Q-T延长、各型心率失常和房室肥大。病情好转时心电图随之好转。
2.1 急性脑血管疾病所致心电图变化类型
45例患者的心电图出现异常,其中心肌缺血24例,包括ST段改变22例,Q-T延长1例,U波显著1例;各型心率失常19例,包括束支传导阻滞1例,窦性心动过速1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房性早搏7例,室性早搏9例;房室肥大2例。急性脑血管病的类型与心电图变化的关系,见表1。
表1 急性脑血管病的类型心电图变化的关系(n)
注:*表示与其他心电图变化类型相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病变部位与心电图异常
急性脑血管的病变部位主要有小脑、丘脑、基底节、脑叶和脑干等。病变部位与心电图的关系,见表2。
表2 病变部位与心电图的关系(n)
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心肌缺血包括ST段改变。Q-T延长和U波显著。
2.3 心电图异常和预后
5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意识情况和电图的异常情况呈正相关,50例患者有17例患者的意识是清醒的,患者的心电图如健康人的心电图无异。19例患者嗜睡,15例患者出现昏迷状况;45例患者出现心电图异常,一般情况下,昏迷患者的心电图会比嗜睡患者的心电图复杂。经医院治疗后,50例患者的病情均得到控制,再次检查心电图时,部分患者与健康人无异,其余患者的心电图均有一定程度好转。
3 讨论
急性脑血管病的类型与心电图变化的关系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蛛网下出血心电图异常的特点以心率失常为主,颅内出血的心电图异常的特点以心肌缺血为主(心肌缺血包括ST段改变。Q-T延长和U波显著)。医生可以根据心电图结果,可以预测患者发生何种类型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当然最终的诊断要以CT或MRI为标准。根据表2的结果可以知道,脑叶是急性脑血管病的高发部位,病变部位与心电图异常情况似乎没有任何联系,只可能是因为样本太小,甚至样本不具有代表性所致。相信扩大样本容量后,可以得到满意的结果和结论。
50例急性脑血管患者中,有45例患者的心电图出现异常(90.00%),急性脑血管患者心电图异常的主要表现是ST段变化、Q-T延长、各型心率失常和房室肥大。病情好转时心电图随之好转。患者意识清醒预示患者的病情尚不严重,部分心电图正常。当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出现嗜睡甚至昏迷时,患者的心电图也随之发生改变,异常情况越严重,其心电图的变化也变大。
急性脑血管引发心电图改变的机制[3]是脑血管受损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继而脑中枢引起心脏动脉流量改变,最终心电图发生改变。其二是脑组织受损后产生脑水肿压迫脑内神经颅内压升高导致内分泌和激素分泌失调,体内大量儿茶酚胺积聚改变心脏功能,最终心电图发生改变,其三患者发病时,会伴发呕吐、脱水和神经调节功能紊乱,继而诱发电解质紊乱,最终心电图发生改变。
韦向亮[4]等人总结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电图,主要特点是S-T段下移,患者的心功能异常,心率变异,患者的心肌酶谱、肌钙蛋白、肌红蛋白等与健康人存有显著性差异。患者的年龄、发病部位等与心电图异常率有一定关系。张朝领[5]研究患者异常心电图128例,分析结果为异常率达65.1%,异常表现包括复极异常、传导异常、节律异常、房室异常,其中以复极异常中的ST-T改变最多,占总数的47.7%。而心律失常约占25.0%。徐宝红[6]研究认为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均是心电图Tp-e间期和Tp-e/QT比值的影响因素。
心脑血管疾病好发于老年人,而且年龄越大脑血管病发生与复发率越高,约有30%的患者在3~5年内复发[7],男性患者的发病率高于女性。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将逐渐增多,75%患者发病后会遗留永久性损伤,丧失劳动力。因此,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很重要,被国内、外推荐阿司匹林防治为血管事件,50岁以上的人群均应长期口服阿司匹林,长期应用推荐剂量为75~150 mg/d,而且预防急性脑血管病要注意合理饮食,低盐和低胆固醇,禁忌烟酒,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另外他汀类药物除了在心脑血管的预防中有降脂作用和非降脂作用,还可以预防冠心病、脑卒中[8]。
[参考文献]
[1] 王定坤. 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分析与防治对策[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6):830-831.
[2] 王文志. 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及预防[J]. 中国乡村医药,2001,8(5):6-7.
[3] 王翠霞.急性脑血管病心电图分析及临床意义研究[J].当代医学,2012, 18(15):93-94.
[4] 韦向亮,李皿,庞继彦,等.急性脑血管病心电图变化的相关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9):442-443.
[5] 张朝领. 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心电图改变的临床分析[J].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3,7(4):203-206.
[6] 许保红,张晓敏,邢雪琴,等.心电图Tp-e间期和Tp-e/QT比值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7):889-890.
[7] 陈正坤. 脑血管病发生原因及防治[C]//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10).北京:中华中医药学会,2014.
[8] 柴晓东,曹淑芹. 他汀类药物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8):54.
(收稿日期:201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