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型产业在苏州高新区显山露水
2015-08-28薪萱
薪萱
近年来,苏州高新区瞄准“大院大所”的前沿创新技术,集聚创新驱动力,推动工业产业“知识化”转型和集聚发展;同时,加速构建后工业时代发展新载体,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推动产业“轻”化发展、低碳发展。
“科”字当头,创新型企业加速集聚,实体经济“知识化”发展特征明显
创建于1992年的苏州高新区,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专业人才、形成管理队伍,滚动发展了工业实体经济。截至目前,该区已累计集聚了1.7万家民营企业和2000多家外资企业和一批国有企业,累计引进和认定各类研发机构300多家,获批科技项目超过1500项,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放大。
但不容忽视的是,数十年的改革开放,许多地方在加速追赶,在激烈的竞争中,高新区曾经的优势在弱化。
“转型是被逼出来的。以前是以制造业企业为主,虽然产品是高科技产品,但时间一长,一些产品也逐渐失去了竞争力。其他地方赶上来了,你就被淹没了,不转型就要走下坡路。于是,高新区盯上了大院大所。”高新区科技局副局长李艰说。“大院大所”,有人才、科研的集聚,一方面,这些单位也有扩张市场求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我们苏州地区产学研规划布局好、产业基础厚实、产业链完备,有一定的人才基础,加上政府的扶持和优惠政策等服务环境,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近年来高新区吸引了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中科院苏州地理所、中国传媒大学苏州研究院、中移动研发中心、中国兵器集团214所等70多家“大院大所”进驻。
背靠这些“大院大所”,苏州高新区开始加速新一轮“知识化”集聚发展。如,背靠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已有138家医疗器械在高新区集聚,医疗器械产业保持了20%以上的年增长。目前,高新区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超过了54%。
产业“轻”化,构建后工业时代发展新载体,现代服务经济集群显山露水
1973年,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一书中,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阶段,认为后工业社会是以服务为基础的社会,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体力劳动或能源,而是信息。信息是主导后工业时代发展的“动力源”。
苏州已经进入后工业发展时期。转型,大势所趋。但是,土地、环境等资源承载就那么多,区域经济进一步转型、集聚产业的“落子”是什么?后发优势的潜在空间在哪里?高新区在积极探索。
在科技城五龙山下有个占地1.5平方公里的“智慧谷”,2011年10月落户高新区的国家专利审查江苏中心就坐落其中。这里,环境宁静优雅,没有工厂车间,没有机器运转的嘈杂声。这里,集聚着1500余名专利审查员,90%以上是硕士毕业生。目前,在这个中心周围已集聚起专利中介等服务企业50多家,2014年实现营收5000多万元,预计今年营收将翻番。
“苏州慧谷知识产权服务公司”是该中心成立的直属公司,做的就是“大数据”的生意。2013年8月落户以来,已经做了40多份分析报告,如汽车、纺织、激光等产业,为政府的招商引资、产业布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等提供决策支持。同时,为专利质押评估、司法鉴定、贯标等提供技术数据、信息参考。该中心对外发展部经理鞠得全说,如果专利是粒种子,这粒种子的含金量是多少,可以参考我们提供的技术数据,进而为专利质押融资提供依据,帮助种子找到成长所需的资金等。去年,他们开展苏州电梯行业和光电缆行业的分析项目,给本地产业布局和企业发展提供了指引,还联合苏州市知识产权局启动了“重大创新发明专利推荐”活动,面向企业、行业协会和投资方,给发展创新型经济提供更多的支撑。
数字,也许不起眼,但其蕴含的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意义非同寻常。高新区依托知识产权,依托信息、大数据的溢出效应,加速发展现代服务经济,推动了产业的“轻”化发展。
事实上,这样的产业转型,在高新区已经显山露水。
以“人力资源产业园”为核心的人力资源服务集聚区,不仅为当地发展吸纳各种人才,自身也在服务发展中成为现代服务产业。一幢25层的大楼,2012年开园,2014年实现营19.38亿元,服务企业6万多家、近百万人次。目前,整个园区已集聚近190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其中主导区人才广场51家,形成了包括招聘、人力资源外包、测评、人力资源信息软件等综合产业链,吸引从业人员1200多人。2014年初,还获批国字号的“中国苏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负责产业园工作的樊文说,如今,这些入驻的服务企业中,已有三成多提出了增资扩容的要求。“今年,重点是为新一代电子信息、医疗器械、新能源、轨道交通四大新兴产业提供人才服务,如云计算、大数据等方面。”
在高新区的发展蓝图中,这个产业园将聚焦八大工程,并建设国内首个符合现代服务业标准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集聚区;打造国内首个B2B人力资源交易综合服务平台;筹建国内首个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研究院等。在未来几年内,集聚300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力争实现年产值200亿元。
在浙大苏研院,“轻”生产特征也很明显,在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的研发总部,集结了800多名科技人员,38家企业在高新区没有一家生产基地。去年6月,浙大苏研院提出,未来将把这里建设成长三角新型研发机构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从抓企业,到抓持续创新发展所需的能量源头。高新区的转型“落子”,或许可以从太湖之畔的“智慧谷”一见端倪。人才、信息、专利、创新成果在这里实现着“原始”的集合,服务、孵化、产业对接从这里闪烁着现代服务经济能级的“裂变”。
生态做“厚”,优化城市品质,进一步放大智慧发展竞争力
区域产业经济转型提升,不仅仅是一两个行业或产业的发展,更是区域整体产业布局的优化和产业环境的生态化、“轻”化发展。
苏州市委常委、高新区工委书记浦荣皋说,生态环境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最大的资源优势,只有做好资源、产业、布局等城市发展整体生态环境和产业环境,才能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打下最厚实的基础,才能真正优化城市品质,才能进一步在知识型产业构架的经济基础上,支撑、放大智慧发展的竞争力。
在高新区,生态优势得天独厚——49座山体,25公里太湖岸线,丰富的山水资源形成了不可多得的环境优势。以苏州西部生态城为核心,高新区拿出了1/5的区域,规划面积达42平方公里,建设西部生态休闲旅游度假集聚区,以生态休闲旅游发展为主体,“软性”发展,不承担经济考核刚性指标。
根据发展规划,到2020年,高新区将总计投入329亿元建设40项生态工程,以凸显优美山水风光为突破点,打造一个集“科技高新、生态高新、人文高新”于一体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去年初,高新区成立了“服务业发展局”。局长张建群告诉记者,高新区在整体布局上凸显现代服务经济发展,根据自身产业基础和优势,提出了打造“狮山商务商贸集聚区、金融保险服务集聚区、知识产权服务集聚区、西部生态休闲旅游度假集聚区、文化创意产业服务集聚区、现代物流及国际贸易服务集聚区、人力资源服务集聚区”七大集聚区的战略目标。“目的是,通过这些集聚区的建设发展,让高新区的产业构成更轻、更软、更生态!”
在今天的苏州城西,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科技企业加速集聚,知识型产业显山露水。“一座会呼吸的城市”,不仅见证着高新区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和生态发展,更在放大城市未来的智慧发展竞争力。
(作者单位:苏州高新开发区管委会)
责任编辑:戈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