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建设的主心骨
2015-08-28陈伟龄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强调指出:做好各项工作必须有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的支撑,加强文化建设要有主心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广泛宣传教育、广泛探索实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引导人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总书记这一讲话,着眼于时代背景和战略全局,不仅深刻揭示了文化建设要有主心骨这一内在规律,而且明确指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文化建设的主心骨,从而向江苏发出了“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动员令。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加强文化建设的主心骨
文化建设千头万绪,加强文化建设不可能也不应该均衡发力,而必须抓住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加强文化建设起决定作用的主要矛盾。这个主要矛盾用总书记的话说就是“主心骨”,也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炼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应对世界范围内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举措。当代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国内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既使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既给人们思想观念带来巨大活力,又对人们的价值观念造成很大影响;既要高扬意识形态主旋律,又不得不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在这种背景下,培育和践行作为先进文化精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凝聚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江苏实现“两个率先”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又是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强大精神动力。“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江苏“两个率先”所要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的现代化,必然要求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充实公民的精神世界,提升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而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反过来必然会转化为实现“两个率先”的强大精神动力。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落到实处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面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和前进方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广泛宣传教育、广泛探索实践的指示精神,从江苏实际出发,拓展新思路,采取新对策,务求新实效。
坚持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的营养。中国共产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纪律严明、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和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江苏党史资源众多,涌现了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邓中夏、王荷波、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等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人,其中仅在南京雨花台壮烈殉难的革命先烈有姓名可考者就有1519人。中国革命史上一些重大事件发生在江苏,诸如新四军创建苏南抗日根据地、苏中七战七捷、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等。江苏还有许多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如淮安的周恩来故居、盐城的新四军纪念馆、徐州的淮海战役纪念塔、南京的雨花台烈士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江苏要充分挖掘、倍加珍惜、用好用活丰富的党史资源,使其成为江苏人民特别是江苏党员干部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精神财富。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道德精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江苏人文荟萃,素有“人文渊薮”之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江苏积累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产生了大批的科学巨匠、艺术大师、文史大家、教育英才、思想巨擘、经济名流、政治巨人、军事奇葩,孙武、董仲舒、刘向、枚乘、刘邦、王艮、徐霞客、郭璞、顾恺之、王羲之、陶弘景、范晔、谢灵运、萧统、刘勰、张若虚、李煜、胡瑗、欧阳修、苏东波、王安石、秦观、辛弃疾、吴承恩、施耐庵、“扬州八怪”、“金陵八家”、“江左四王”等,灿若星辰,不胜枚举。此外,江苏历史上的道德楷模亦比比皆是,诸如“不肯过江东”、宁愿自刎而死的项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宁可贫病而死”也“不食嗟来之食”的朱自清等。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对江苏优秀的历史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陈出新,以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染力。
准确把握新时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特点。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的自觉遵循,必须深入研究新时期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特点,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总之,要通过发扬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植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执笔人:杨明,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安玉,唯实杂志社副主编,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陈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