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召回既是约束也是保护
2015-08-28毛建国
毛建国
为官不为、懒政庸政,再也不好“混日子”了。据悉,为治理懒政庸政,贵州省黔西南州从去年开始尝试推出“不胜任现职干部召回管理制度”,截至今年2月已有1334名不胜任干部被召回。
治理为官不为、懒政庸政,一是因为在作风建设背景下,整个社会对作风问题都十分重视;二是因为其他作风问题大为好转,为官不为现象依然存在;三是在新常态下,为官不为有了新情况新变化。
为官不为、懒政庸政,导致中央的好政策梗阻在出台实施的“最先一公里”和落地生根的“最后一公里”,严重影响了改革效率,降低了政府公信力。治理为官不为、懒政庸政,再一次说明了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必须对为官不为、懒政庸政“动刀子”“出重拳”。
分析现实中的不胜任官员,有的因为认识问题,不想好好干事;有的因为作风问题,不愿好好干事;有的因为能力问题,不会好好干事。但不管哪一种不胜任官员,都影响了改革发展,都影响了民生幸福。而且,官场生态至关重要,一些不胜任官员“谋事不行,谋人特精”,他们如同官场“黑洞”,会腐蚀风气,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效应”。他们的存在也会影响一批人的干事积极性,不利于健康官场生态的形成。
“召回”不胜任官员,相对于只喊口号,是一个实招;相对于隔靴搔痒,是一个硬招。“召回”制度如能落实到位,那些不思进取、不谋干事、不作为、怕作为、乱作为的官员,也就没有了市场。这也能彰显出制度的威慑力,倒逼官员改进作风,克服本领恐慌,真正推动官员谋发展惠民生。
如何判定一个官员胜任还是不胜任?如果判定的主动权只在体系内部运行,甚至掌握在几个关键人手里,公正性恐怕难以保证。再者,对“召回”官员进行训练和教育是应该的,但效果有多大则需要准确评价。一名官员从不胜任到胜任,显然不是上几次培训班、履行几个仪式就能实现华丽转身,这些都需要通过完善制度设计予以弥补。
对于官员来讲,“召回”既是约束也是保护。召回的更多是不胜任工作的官员,距离狭义的“不作为、乱作为”,其实还有一点距离。公开披露的信息显示,全国已有数千名“不作为”干部被问责,但相对干部总数而言仍是少数。只要干部们看清制度取向、民心所向,努力提升能力作风,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用在谋事创业上来,显然能够避免发生“最坏的情况”。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整治“为官不为”,需要从制度上倒逼官员必须有所作为。召回不胜任官员,正体现了这样的努力。目前,中组部正在着手研究“不胜任现职干部召回”制度,构建包括“召回”在内的一揽子制度,整治“为官不为”。这必将再次凝聚改革精神,激发社会正能量。 责任编辑:段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