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血,让生命不再缺血
2015-08-27颜士州
颜士州
当病人接受手术的时候,身边的机器不停地把人造血液注入患者的体内,或许这听起来难以置信,不过目前医学界正在尝试配制人造血,这给日趋紧张的医疗用血问题带来了曙光。
我们的血液
正常人的血液约是体重的1/13。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约有4 600毫升血液。当伤病员失血达30%(1 300毫升)以上,如不采取输血抢救措施,就可能有生命危险。一次心脏外科手术,体外循环就需要几千毫升血液。近百年来,输血一直靠健康人献血,但是血库里的血液一向非常紧张。医学家和化学家们多年来一直在思考和探索:能不能想办法合成人造血呢?
偶然的发现
人们试图合成人造血的努力已经持续将近50年了,但一直进展不顺利。1966年,美国的利兰·克拉克教授,准备用一种叫作氟碳化合物的溶液做实验时,没想到有一只白鼠竟然掉进了溶液里。他赶紧去捞,以为老鼠至少要淹个半死。岂料老鼠抖抖身上的溶液,竟逃遁了。克拉克教授于是把一些实验大白鼠故意丢进这种溶液里,两小时后再捞上来,也都活得很好。后经分析发现,原来氟碳溶液的溶氧能力比水大15倍,氟碳溶液还有生物化学惰性,不会与生物体的组织发生化学反应。
但是,以少量的氟碳溶液代替血液,经静脉注射进大白鼠体内,几星期后,大白鼠却死了。原来这种氟碳化合物颗粒太大,注入大白鼠体内后排不出来,在器官里沉淀下来,造成慢性中毒。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的盖耶教授用全氟三丁胺和聚氯乙烯、聚氯丙烯的共聚物,制成颗粒比较小的乳状液,这种乳状液可从尿道和汗腺排出。但是用它置换大白鼠的全部血液,大白鼠只存活了几小时。原来这种颗粒小的化合物会在微血管里聚集成簇,堵塞血管,产生血瘀。人造血的研究又一次遇到了挫折。
高峰需要勇士攀登
美国关于人造血的开创性研究,给了各国科学家很大的启迪。日本大阪绿十字制药公司经理内藤良一医生,专程到美国拜访克拉克教授,并立即着手研究。1970年,实验狗竟存活了几个月。1978年,内藤良一发现在美国人搞的全氟萘烷溶液里,如果加入少量全氟三丙胺溶液,然后人工乳化,可制得像牛奶那样的乳白色悬浮溶液,颗粒小到0.1微米(100万微米=1米)以内,不但可从尿道、汗腺排出,而且能从肺泡里呼出。用这种悬浮溶液给大白鼠、家兔、狗、猴等实验动物静脉注射,部分换血,效果良好。64小时内,悬浮溶液绝大部分经呼吸和皮肤排出体外,4周后基本排净,8周后几乎没有残存,此时真血也已经新生出来。实验动物活得都很健康,没有任何异常现象。人造血的研究终于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
1978年,勇敢的内藤良一医生请人为他注射了50毫升人造血,他自我感觉良好;再注射50毫升,又注射50毫升……再注射200毫升,仍安全无恙。另外10名志愿者也各输入了50毫升,没有异常感觉。1979年2月,日本向全世界宣告:人造血研制成功。
我国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与第三军医大学协作,经过5年孜孜不倦的努力,在1980年也研制出了人造血。1980年6月19日,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山医院首次给一位肾功能衰竭的病人输入250毫升人造血,获得成功。
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有近千名病人使用过人造血,尤其是南非等国家,人造血已经挽救了许多严重的贫血症患者。日、美等国已正式批准使用这种合成血液。
优点、不足和展望
氟碳人造血的问世,使千百年来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获得了初步实现。人造血没有血型之分,可避免输血的交叉感染,可以像生产针剂那样进行大批量工业化生产,而且在冷冻条件下可保存3年。
然而,目前的人造血也有其不足,如它只有输送氧和二氧化碳的功能,尚不具备真正血液的其他各种功能。它没有白细胞、血小板、抗体、酶等人体活性物质,这样导致它不具备抗菌能力,另外凝血、免疫功能等也不具备。抽血后全部用人造血是不行的,因为人体的很多功能,必须依靠真血维持。另外,氟碳化合物是物理的溶解和释放氧气,所以使用人造血时,还须要吸入高浓度的氧气才能发挥它的作用。而且目前人造血输入人体的寿命太短,平均仅一二天,只有这段时间才有代替真血的作用。
因此,医学家们的远期攻关目标是研究能代替真血全部功能的真正人造血。现在至少有十多个国家的医生、生物化学家参加了这场角逐,英国《观察家报》曾说:人造血是21世纪最为大胆、最有争议、也最具科学性的领域,看谁最先跑到终点。
编辑/张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