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瑟之美
2015-08-27郑和云
郑和云
周代,国人根据乐器的不同进行分类制作。将乐器分成金、石、丝、竹、匏(páo)、土、革、木八类,称作“八音”,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
琴是汉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伯牙、钟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琴台被视为友谊的象征。大量诗词文赋中有琴的身影。古琴是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是汉族文化中的瑰宝。
说起周通生的古琴人生,不能不说两件事。
其一,周通生,姓周,名通生。按字面意解为:周家在盛世通达之时育有一子,故名通生。而通生尚周之礼,为儒生。其二,周老师,习琴,爱琴之泛音,前半生里涉猎甚广,常往返于海内外,商贾出身,海外偶遇古琴之音,自此辗转多时,重回南通觅良师,勤学苦练,沉醉其中,终成“梅庵派”古琴传人,尽得王永昌老师之真传。
老师为周氏后人。周从姬姓,周文王姬昌做古琴曲:文王操,此琴曲精妙,为文王亲做,曲中蕴含了“安定天下的远大志向,流溢出尊贤爱民的美好品德”。孔子一生崇尚周时泰伯及文王的德操,孔子更学习周公所创礼乐之制,在“文王操”曲中感受周文王伟大的胸怀。文王之嫡长子伯邑考,其长相俊美、琴艺绝伦,为人更加正直,敦厚仁孝。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奠基人。贾谊评价周公: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由此可知,周时姬之族人,后周姓一脉,族人操琴为平常事,商周时亦为君子所尚,世代琴艺超群,德仁兼备。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记录在西周初年,于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最迟产生的已在春秋五霸时代,整部诗经的时代,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产生的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周代贵族文人的作品构成了诗经的另一部分。《尚书》记载,《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诗经》中收录了大量与琴相关的诗作。《诗经》中有一些描写古琴的诗句,今人能从其中认识古琴在古人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其一,古琴悦人娱己,拥有基本的乐器属性。如:《风·关雎》中的名句“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其二,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所崇尚“和”的至高精神境界。如《雅·鹿鸣》诗句:“我有嘉宾,鼓瑟古琴。鼓瑟古琴,和乐且沉”。又如《雅·常棣》诗句:“妻子好合,如鼓琴瑟”。这些诗句通过描写和谐美妙的琴瑟之声,体现了人群社会关系中的“和”。
其三,体现了古琴雅乐的地位,赋予了古琴至高的礼乐色彩。《雅·鼓钟》里就直接描绘了一幅肃穆典雅的古代礼乐画面,“鼓钟钦钦,鼓瑟古琴,笙磬同音”,意为庄严的雅乐演奏中,编钟敲得“钦钦”悠扬,配合那琴瑟和笙磬发出的音乐,是多么和谐美好啊!
从《诗经》中,我们知道古琴自古即为文人阶层重视,既是传道之器、祭祀之器,又是修养之器。在礼乐之中,起到“乐”的和之作用。
昔年周公之封地,古鲁国之都城,曲阜春秋末育孔子。孔夫子兴礼乐私学教育,旷世传播华夏礼乐之德行。有“仲尼”琴式传世为证。
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东南), 孔子自小观看祭礼,母徵(zhi)征在因其父为饱学之士,自幼受教,积淀了丰富的见识、学养。此段家教生涯,对孔子以后办私学、兴教育,起到直接的影响。
后,孔子闻宋有一老聃学识渊博,声名曰显,世称老子。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鲁国天下,精通礼乐之人,即可为夫子,以示尊敬。老子曾为周朝守藏史。孔子久闻欲拜访。
故于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dān),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从孔子求学老子中,可知,此行坚定了孔子推行“德治、礼治”的信念。
孔子言:
真正的为人师表,不仅要在知识上广博精深,还需要有完美的人格。
而完美的人格,是为人温良恭俭让,忠贞仁孝悌,
简言之,也就是君子之德。
如何才能拥有这样的德行?
诗书礼乐,可以帮助人们获得良好的品性。
但是必须学以致用,也就是说学习知识与学习做人,二者不可分割。endprint
孔子一生成就无数,推崇礼乐的过程中,古琴的教习始终贯穿其中,更打破了教育的垄断,开创了有教无类的先河,教育更加普及化,所有学子向学皆可学习。
当今古琴有十四个普通的琴式:仲尼式、伏羲式、列子式、连珠式、灵机式、落霞式、伶官式、蕉叶式、神农式、响泉式、凤势式、师旷式、亚额式、鹤鸣秋月式。《琴操》认为,当初伏羲造琴,是为了“反其天真”。哲人用琴声将人们被囚禁心灵呼唤到大自然中去,让人们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抒发出来,就像春天的花、夏天的风、秋天的雨和冬天的雪。
仲尼式是自唐最流行的古琴样式之一,属于圣人造琴的一类,又常称为孔子式、夫子式。由于它的名字叫“仲尼”,所以会让人马上联想到孔子,谁也说不清这种式样是否是孔子设计的,但是以“仲尼”命名的确很恰当,因为它是在所有琴里最简捷的一种,只在琴体的腰部和头部有两个凹进的线条,通体没有任何其他的修饰,外型朴实简洁。他的简捷而流畅、含蓄而大方的造型最能体现中庸内敛的风格。晚唐时,孔夫子被加以推崇之后,仲尼式才逐渐时兴,两宋更大为流行。很多琴者喜欢仲尼式这种款式,或许是因为这种式样没有过多的繁杂,比较有文人气质,它的声音中正平和,更能使人有内心的认同。可以肯定仲尼式是最古老的式样之一,也是最能代表儒家内涵的款式。
近代梅庵琴派源起于诸城,成教于南京,当代与通生执手于南通,再续华夏血脉礼乐之声。
采访纪实
乙未夏,
中国国家画院之中,通门禁,童生引至师之琴社之内,暂别外境之浮华,于师以琴缘相交。
师入座,言美术和音乐本为一体,而时下工商业社会浮躁,美术和音乐已完全脱离,更和文学完全脱离。艺术恶俗化,在大的美术环境中更缺乏艺术成就的高峰。所谓大美术,是集绘画,家具,古玩,建筑,民间艺术、民俗风情、戏曲(昆区、京剧、曲艺)、音乐等多个美学方面的综合艺术。当代之人,盲目崇拜西方。这也是去年习近平总书记10月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说的“当代文艺创作,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的根本原因。
君子一言,顿开问者茅塞。
问:老师您认为自古什么才是大事?
自古礼乐为大事!孔子作为儒学私塾教导之祖,尚周之泰伯及周公之德。毕生致力于推行“德治”,就是“以德行仁”,礼乐制度就是德治,是“文”的一手,是治理国家的主要手段。
孔子所推行的“礼”不仅仅是一种礼仪形式,更重要的是仪式后所蕴含的“礼”的精神。孔子说“吾不与祭,如不祭。”如果没有诚意只是为了满足形式,祭祀之事都找他人代替,这祭了跟没祭就没有差别!
孔子在推行“礼”的时候,更关注推行“礼”的内在精神:“礼”之根本。如同在丧礼上不讲礼节与不哀痛都是不符合礼的要求,但与其礼节做足了可是并不哀痛,还不如忽视了礼节但真正哀痛。
孔子强调礼的根本,同时也重视礼的形式。在孔子看来,只有形式和内容兼备,才是真正完整的“礼”,也就是神行兼备。而“礼”的内在精神是“仁”。中国古人对于人的内在修养的要求就是成为君子。而成为君子,我们从小都知道需要达到“仁”。
从《论语》中我们会发现,仅仅只达到“仁”的境界在孔子眼中是还不足以称之为“君子”的。君子达到“仁”之后还必须达到“礼”。
孔子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在孔子的思想中,其实“仁”就好比“质”,“礼”就好比“文”。只有“仁”而没有“礼”就难免显得粗野,要是“礼”过多,却没有“仁”作为基础,也难免陷于虚浮。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里也可见孔子认为礼是要建立在仁的基础上。先仁而后礼。如果一个人不“仁”,“礼”和“乐”对他来讲就并没有什么用处了!
但是一个人要是达到了仁,却没有礼也是不行的。“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论语·卫灵公》)除此之外,孔子还曾过说人的根本在于孝悌之道,“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而孔子也曾经用礼来解释孝:“孟懿子问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也就是说,仁的根本在于孝,而孝的根本又在于礼。
所以孔子才提出“克己复礼为仁”的论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颜渊问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的回答是克己复礼就是仁。为什么克己复礼就可以达到仁了呢?就像我们上面所讲的那样,仁和礼是密不可分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之上,礼是对仁的完善。
也可以说,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标准,而礼就是体现仁的方法和形式。礼本身就已经包含了仁的概念,所以只要能达到礼,自然而然也就能领会仁。
“礼乐”制度是“礼”与“乐”相配合,而以“乐”从属于“礼”的制度。《礼记·乐记》指出:“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
以上几段话告诉我们,礼和乐具有不同的功能。礼的作用是区别宗法贵贱等级秩序,即所谓“尊尊”。只有把礼义立起来,使贵贱等级分明,社会才能有序运转,人们才能相敬而不争。乐的作用是融和上、下之间的矛盾,即所谓“亲亲”。只有注重发挥乐文的和谐作用,不同等级的人们才能亲密融洽。
周礼规定,天子的舞队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只能用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这样,阶层不同,规格待遇也不同,以此显示君权的至高无上,给人们灌输等级秩序的思想。虽然今人离经叛道,不喜遵从礼仪,但是等级在对内和对外过程中,为了社会有序的运转,永远都必须存在,承载不同社会责任的人,自然需要用到不同的礼仪。当今关注文化艺术的有序发展也是将礼乐的同异、亲敬、和融作用重新发扬,也是新时代仁治、德治的代表。到了春秋末期,周礼被破坏。季孙氏是鲁国大夫,他用“八佾舞于庭”,是以大夫的身份用天子之礼。孔子对此事非常气愤,他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礼和乐的作用是相辅而又相成的。endprint
如果把“礼”强调的过了头,就会使矛盾激化,产生离心离德的倾向,这就叫“礼胜则离。”如果把“乐”强调得过了头,就会使等级不分,制度流于形式,社会秩序紊乱,这就叫“乐胜则流。”《乐记》认为,周公制礼作乐,使二者相辅相成,是为了实现“揖让而治天下”的目标。
事实上,仅仅依靠“揖让”是不可能“治天下”的。周公治理天下的思想和方法,是“敬德保民”“明德慎罚”,也就是德治,是以礼乐教化为主,“政”“刑”惩处为辅。
《乐记》:“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又说:“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所谓“王道”,就是“以德行仁”,礼乐制度就是德治,是“文”的一手,是主要手段。政、刑是“武”的一手,是辅助手段。这是儒家的主张。与之相对应的是“霸道”,也就是“以力假仁”,对内用刑法和赏罚推行法令,对外以武力进行兼并,这是法家的思想。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是“阳儒阴法”,两手并用。
时下我们处于盛世之中,回顾华夏文明的发展,当我身处海外时,一刹那间听闻古琴之音,就激发了作为华夏族人的我,当下心向往之。没有缘由的喜爱,在梦中无数次的追寻。“礼乐”在我心中是“德”的终极表现,以琴养德,如十年树木沐浴中华阳光成百年树人。
问:为什么近代古琴界中没有德行旷世的大师?
答:只因当下之人,浮华于表,生于盛世,众生平顺,缺乏艺术积淀所必须的苦难经历。许多自认从艺为从业,而非来自本源的钟爱、欢喜。新中国成立以来,艺术类高考生在文化上分数比其它考生低一二百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在追求艺术造诣上,差强人意。此基础上又不读书,自然艺术界的大师就少之又少。
艺术家在历史上都是全民的精英,例如孔子,诸葛亮,李白,乾隆皇帝,而当今不是。
问:现代人提升古琴修为,该读那些书籍?
答:当下教育曲解艺术,降低了艺术学科的门槛,而艺术巅峰之人,本无须多,真正的艺术大家是海纳百川,集大成于一身,儒雅幽静自在的。
推荐先读四书五经。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
问:多年来,您与琴相交,有何收益?
答:琴是礼乐之中乐之愉、和、化、德的总集,自操琴以来,审美日渐提高。纵观中国古代的大文学家都是拥有巨大艺术成就的艺术家,其顶尖艺术家的美术审美认识都是极高的,如苏轼,作为宋人,在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在文学、字画、禅、琴上,皆是当时最为顶尖的艺术家。苏轼是宋时期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古琴自古是儒生修习的基础。琴棋书画之首,是华夏民族的思想精华。在弹奏古琴的时光里,自然性格日渐平和,交友的圈子也与过去大为不同。
自弹琴之后,我的耳朵变得更加敏感了。身心的敏锐度比过去大不相同。导致日常行走时都需要要在耳中塞上耳塞,以免过大声响的刺激。
问:您简单阐述一下,您心中的美是什么样的?
答:当下之所以有很多人弹了几十年也弹不到高境界,主要是整个社会的审美与教育导向出了问题!我是这样看的,我们从大的审美观上来看,审美粗分的话,分三个层次:
艳俗美,端庄美,缺憾美。如果细分,可以分为:
1.艳俗美:这个属于美的初级阶段,大红大绿的美,如农村花被、摇滚乐、广场舞、秧歌等。
2.矫情美:这是攀高枝加技术动作的另一种美,如喇叭裤,尖头皮鞋,烫头发,忸怩作态。
3.端庄美:此是中正平和之美,例如宾馆的纯白色被单,西装领带,例如薛宝钗。
4.缺憾美:这是完美之中的一种缺憾,例如原来是一对古董花瓶,少了一只,亦例如断臂维纳斯雕像。
5.病态美:拥有才华,展现出人性至真,而悲剧的美,例如才女林黛玉的咳嗽;又如中国独有的盆景,将正常生长的盆景小树用绳子拉弯,来展现独特的病态美;再例如古琴丝弦的摩擦声。
自古要成为一个高尚的君子,必须要有学问,
先要学会进退之礼,长奏之乐,
射箭、驾车、书写、数算,
然后学习诗、书、礼、乐、春秋,这些典籍,
精通这些典籍非常困难,
不过,只要诚心去学,就会有所收获,
学诗可以使人温柔敦厚,学书使人疏通知远,
学礼使人恭俭庄静,学乐使人广博益良,
学春秋则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而君子不可无德,仅有学问,常使人流于外表,
成为君子一定还要有美好的品德。
小人无德将危害他人,君子无德将危害国家,
执政者无德将危害天下,
而礼乐无法旷达于世,就会使君子日减,
而无德之人日增,
故此无德之人害人、害国、害天下,
这将致使得之天下,礼崩乐坏,战乱不止,
所以,学习不仅仅学习典籍、学问,
还要学习做人的道理。知进退,懂礼仪,
是非常重要的君子之道。
梅庵曲风:流畅如歌,绮丽缠绵,吟猱幅度较大,清微淡远与鲜活动律交融。
代表曲目:《平沙落雁》《长门怨》《关山月》《捣衣》
代表琴著:《梅庵琴谱》(徐立孙)
后一辈琴著:《增编梅庵琴谱》(邵元复)
第二代代表人物:徐立孙、邵大苏等
徐立孙(1897~1969),名卓,号笠僧,江苏南通人。师从著名古琴家王燕卿。1929,他与邵大苏于江苏南通创办“梅庵琴社”,为梅庵琴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徐立孙弟子众多,代表人物有:吴宗汉、刘景韶、邵元复等。另外,如龚一、王永昌等均曾从徐立荪学琴。endprint
邵大苏:(1898~1938),名森,也为王燕卿入室弟子,曾与徐立荪创建梅庵琴社,参校《梅庵琴谱》,徐、邵亲同手足。长子邵元复(1920~1996),于80年代在台湾地区以梅庵琴社之名义广收门徒,传授梅庵琴学,并于1994年在台湾出版了《增编梅庵琴谱》,在海外很有影响。
第三代代表人物:王永昌,古琴大师徐立孙的关门弟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于江苏南通教授出目前活跃在琴坛的弟子周通生,以及著名斫琴家倪诗韵等学生……
刘景韶(1903~1987)梅庵派古琴第三代,字积健,号琴子,江苏盐城人。于1922~1926年就读南通师范时从徐立孙学古琴。
1956年开始任上海音乐学院古琴教师,至退休,培养出一批当今活跃琴坛的琴家,如著名琴家龚一、成公亮、林友仁、刘赤城、李禹贤、刘善教等学生。
附:梅庵琴派传承
梅庵琴派是汉族古琴艺术的重要流派。起源孕育于清末。梅庵琴派之祖:王燕卿,名宾鲁,(1866~1921),山东诸城人,清末民初古琴大师。
先生自幼喜爱古琴,因家境贫寒,便在书桌上拴麻绳当琴操练。后跟同族叔父王冷泉,名雩门,学习古琴,受“诸城派”影响较深。他的拿手曲目《关山月》(清嘉庆巳未年毛世郇编著的《龙吟馆琴谱》就有此曲,非由其改编自山东民歌,)曾在古琴界广为流传,成为诸城琴派的独有曲操。
诸城派:大约一个半世纪前的晚清,山东诸城的古琴一度兴盛,当时影响较大的古琴家,一位是王雩门(字冷泉),一位是王溥长(字既甫)。王雩门宗金陵派,王溥长宗虞山派,虽然他们的琴学渊源有异,但《长门怨》《秋风词》等独特的诸城派琴曲都是一致的。到十九世纪后半期,王溥长的儿子王心源的琴艺超过了他的父亲,与王雩门(冷泉)并称为“诸城二王”。二十世纪初,出现了王心源的学生王露(字心葵、号雨帆),又有“诸城三王”或“琅琊三王”之说。这时诸城古琴的传人众多、风格别致,独有曲操也已广为流传,这是山东诸城古琴的全盛时期,其时间当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交替的前后数十年。
随着国人对《梅庵琴谱》的祖本《龙吟馆琴谱》的发现和研究,又把前面所述山东诸城古琴的历史上推两百年左右,即在明末或清初《龙吟馆琴谱》产生的时期,那时便有了《关山月》《长门怨》等山东诸城古琴独有的曲目。
1917年,康有为先生和王燕卿先生游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江谦江易园先生听王燕卿先生弹琴,“一曲既终,江先生强留焉”(邵大苏:《〈梅庵琴谱〉跋》)。南京高等师范大学校长聘请当时著名的山东诸城古琴家王燕卿教授古琴,开高等院校古琴教育之先河。王燕卿先生成为全国第一位进入近代高等学府的古琴教师。
当时从学者众,其中出色的有徐立孙、邵大苏、孙宗彭、凌纯声、程午加、李湘侨等。
梅庵琴派之称,是为纪念王燕卿在梅庵园传授琴艺之故。
1919年,在上海举行的近百人参加的“晨风庐琴会”上,王燕卿先生以精湛的琴艺,博得好评。在南京教琴四年,培养出大批学生,使北方诸城古琴得以在江南数省传播。
与传统的诸城派风格不同,王燕卿另辟蹊径,独树一帜,他对诸城派的琴曲作了不同程度的加工,吸收了很多民间音乐的元素,创立了更为接近民间的通俗的弹法,在演奏手法上作了许多大胆创新和发展,融合民乐西乐,横贯古今,渐成一个新的流派,因始传习于梅庵而得名“梅庵派”。(后人以他授琴之所“梅庵”命名)。
1921年,燕卿先生客死南京。其门人徐立孙、邵大苏于1931年将他的残稿《龙吟观琴谱》整理编纂成《梅庵琴谱》,并于1959年由徐立孙修订后再版。由于王燕卿的传人众多,加之《梅庵琴谱》一再刊印,使“梅庵派”在全国的影响超过了诸城琴派。
梅庵琴派是数千年中国古琴历史长河中最年轻的流派,也是现代最有活力的汉族古琴流派。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传播风靡于中国大陆,五十年代之后流传到港台美欧海外各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