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的含义及切入点

2015-08-27王思斌

中国机构编制 2015年2期
关键词:体制民众体系

文/王思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的重大战略部署。正确理解社会体制的含义,合理选择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的切入点,是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的关键。

一、社会体制的概念及含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理论上的一个重要贡献和创新,是适应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或者说明确了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讨论社会体系创新,第一个任务就是要明确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明确社会体制的概念和内涵。按照马克思的说法,社会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的总和,这是从人类社会的角度而言的。三中全会所讲的社会体制中的“社会”,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经典概括更为合适。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生活包括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四大领域。实际上这对应着宏观社会的四种结构,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狭义的社会结构和精神文化结构。这四种生活是联系在一起的,又有相对独立性。同时,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也是既相互独立又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

中央先前所讲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基本上与马克思所讲的四大社会领域相一致的。所以,基于上述理论传承,可以把社会看成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系统。社会是指人们的不同于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又与它们有密切联系的活动领域。社会体制是各种关系所形成的体制。这里的“各种关系”,主要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关系,也包括由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延伸过来的关系。而这些关系的主体是民众和社会组织,社会关系主要是民众之间、社会组织之间、民众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也涉及到民众、社会组织在社会领域与政府、企业的部分关系。这是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向外看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系统。

另一种与此相关但与之有所不同的界定认为,社会是与政府、企业不同的社会关系体系,政府、企业和社会是现代社会的具有三种不同职能的主体。这里从三个主体职能分工的角度来区别它们,这是一个理想的分析模式。但是就我国的现实状况而言,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十分清楚的。比如,处于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一些组织(人民团体)是属于社会还是属于政府,就难以界定。在功能上更多地成为政府“手脚”的基层组织(居委会)是否是社会,也难以一句话说明白。

上述四分法(活动领域)和三分法(活动主体)之间,表面上的差异是对精神生活或文化领域活动的处理或安置。如果我们认为精神文化生活(这涉及到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社会理想、社会流行和遵从的价值理念等)是不可忽略的,那就要把上面两种思路结合起来来理解社会和社会体制。

如果对社会体制进行概念界定,可以说,它是以人们的狭义的社会生活(日常生活)为核心而形成的民众之间、社会组织之间、民众与社会组织之间的社会关系体系、制度及其运行的基本机制。社会体制有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结构的“体”的方面,它是关系体系和制度;二是运行机制,它是这种关系体系和制度运行的逻辑和规则。社会体制是一体两面的,是社会关系体系、制度及其运行的不可分离的结合。

二、对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的理解

根据上面的理解,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社会体制,因为它们都有人与人之间、社会组织之间、民众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组成的体系。但是如果从现代社会结构,即从政府、企业和社会三个主体的角度看,我国的社会体制又是存在问题的。要讨论我国的社会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必须回溯我国“社会”的状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广大民众被组织进各种各样的单位,这些单位实际上受到党政组织的强有力的影响,缺乏自主性,也缺乏自己活动的能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社会体制实际上是很弱的、松散无力的,政府的行政体制支配着社会体制,或者说,一个系统的、能相对自主地解决社会领域问题、处理社会矛盾的社会体制是不存在的。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已相当深入,但社会组织不发达、社会自组织能力弱,所以社会体制远没有建立起来。如果这种判断站得住脚的话,那么,我们所说的社会体制改革的对象就不是很明确的,即改革的那个对象并不明确、清晰地存在。这样,如果要说改革,实际上是要改变原有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减少政府对社会的过分干预,把社会培育起来,使社会组织和社会自治活动发展起来,形成制度,有序运行。这实际上更像社会体制创新。

如果从实际上已经存在的政府与社会组织(主要是居委会、政府办的社会团体)的关系来看,社会体制改革的任务也是存在的,但是这种改革的任务不在于这种“体制”自身,而在于它与政府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要赋予社会组织以自主性,让它有能力解决社会领域的问题,实现自我协调和管理。政府把原来不该管、管不好的事情还给社会、社会组织去处理。当然,这里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使社会、社会组织有能力去解决社会领域的问题。而长期以来,由于政府的包办和过度干预,我国的社会、社会组织缺乏这种自治能力。

归根究底,还是由于我国社会、社会组织不发育,不能有效地承担起自我治理的职能。所以,除了改变原有的社会体制对政府的依附关系外,大力发展社会组织、促进社会的善治就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这就是创新。

社会体制创新由两部分组成:社会内部的体制建构与治理,以及社会体制与政府体制关系的合理安排。前者是社会体制的本体问题,后者是社会体制的外部问题,二者同样重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的“社会体制创新”的战略部署实际上是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体制与社会体制关系的角度着眼的。处理好这种关系对于社会体制创新来说十分重要,这一层次的问题(也是政策和制度问题)不解决,社会体制本体的问题也难以解决。从改革的角度来看,正确处理好政府与人民团体、基层组织(居委会)的关系是核心的、关键的任务。其改革思路应是使这些组织向社会回归,更好地承担起组织民众、服务民众、引导民众、代表民众和促进社会自我治理的功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并为这些社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政策空间,这是关键。因为有了大量社会组织才能谈论社会体制及其创新。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来看,社会组织的发展范围还要进一步扩大,还要注意发挥更多类型的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功能。如果社会组织的这三项功能正常发挥了,那么一个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体系和社会治理体制就能更快地建立起来。

三、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的切入点

社会是由各种社会成员结合而成的生活共同体,结合点是他们共同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就我国的现实来说,促进社会体制建设的核心是改善民生,是构建既充满活力、又有秩序的社会关系体系和制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体制的改革创新与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创新是相互联系的。社会领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领域,也是人们的共同兴趣、共同利益得以实现的领域,而基本的衣食住行、就业、医疗、养老和社会参与等活动形成的社会关系体系和制度,是社会体制的基础。发展社会事业、做好公共服务不但可以促进政府与民众良好关系的形成,而且可以培育社会组织,促进新的社会体制建立。

要注意社会体制与社会事业体制之间的关联性。政府要在社会事业体制的改革创新中为社会组织的发展、社会体制创新创造条件。中央已对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做出了部署,要对现有的事业单位和机构进行分类,促使它们分别向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个方面发展,这样,承担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职能的社会组织就会成为社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会对社会体制创新发挥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社会服务组织。要大力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把那些政府做不了、做不好、不便做的服务转给社会组织。从建构现代社会体制的角度来说,应该把发展服务型社会组织置于优先地位。发展服务型社会组织也有利于社会治理体制创新,表现在:通过社会服务可以减少社会问题;通过福利服务可以增强民众的社会认同和政治认同;通过政策服务可以减少问题的发生;通过服务可以发现问题,倡导政策的完善;发展服务型社会组织的自律是社会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政府购买服务的角度看,现代的社会工作机构和其他专业化的社会服务组织是应该大力发展的,这是由一批秉持专业服务理念、掌握专业服务方法、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的人士为主组成的社会组织,它以服务社会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组织中的制度比较正规和完整。这类社会组织的发展对于社会体制创新的作用是相当积极的。

四、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的基本逻辑

社会体制改革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求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现代国家治理体系要求的大量社会组织和由它们组成的社会体系,也要求建立起与现代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相衔接的社会体制的运行机制。这就是社会领域的各种具体制度和制度体系的建立。从国家(政府)的角度来说,公平的、有活力的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卫生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都是必要的,这些是前提性的。只有政策和制度完善了,这一领域的社会组织的建立和运行才会秩序化和更有效。

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社会体制创新探索。我国原有社会组织体系的状态和性质,“强政府、弱社会”的基本格局,社会体制的虚化和弱化,都影响着现代社会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对原体制进行改革的同时,要积极推进增量创新,以实现存量改革与增量创新的结合与相互促进。

总的来说,在存量上进行社会体制和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在增量上大力发展服务型社会组织,是社会体制创新的理性选择。在操作上,积极发展社会组织并增强其能力,促进社会生活有序化和社会领域的善治,是社会体制创新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这些构成了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的基本逻辑。

▲ 张家界 魏 巍摄影

猜你喜欢

体制民众体系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
胡主席一弯腰 感动亿万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