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山”习俗考

2015-08-26邵磊

文史杂志 2015年5期
关键词:烧香木棍习俗

邵磊

摘 要:“支山”习俗源自于古代的山神崇拜,它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反映了人们渴望过上平安、健康生活的美好愿望。直到今天,“支山”活动中所体现的平安幸福、孝道文化、环境保护、养生保健、民俗信仰等科学理念,依旧散发着古人智慧的光芒。

关键词:支山;习俗;烧香;木棍

当人们在祖国各地登山时,会发现在山路边的岩石下,人为地摆放了很多小木棍,这引起了不少登山者的好奇和模仿。这种摆放小树枝、小木棍的做法,就是流传千百年的“支山”习俗,所摆放的木棍被称为“支山棍”。“支山”习俗,反映了古代民众的山神崇拜。这种祈求平安、健康、幸福生活的信仰,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一、“支山”习俗的起源

在古代,人们对山岳充满了畏惧和崇拜,认为每座山上都有相对应的神仙管辖。《礼记》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1]《山海经》中就记载了441座山,5个山区,25个山系,共49例山神。[2]在古人的笔下,这些神怪能吞云吐气,乘风驾雾,来无影去无踪,高兴了能造福一方黎民,愤怒了会为害一方百姓。因此,每当节日或进山时,人们就会对着大山中的神仙鬼怪虔诚地祭拜,以求生存和平安,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山神崇拜。

在古人心中,山是神圣的,也是充满危险的,不能贸然进入。对此,《抱朴子·登涉》描述道:

凡为道合药,及避乱隐居者,莫不入山。然不知入山法者,多遇祸害。故谚有之曰,太华之下,白骨狼藉。皆谓偏知一事,不能博备,虽有求生之志,而反强死也。山无大小,皆有神灵,山大则神大,山小即神小也。入山而无术,必有患害。或被疾病及伤刺,及惊怖不安;或见光影,或闻异声;或令大木不风而自摧折,岩石无故而自堕落,打击煞人;或令人迷惑狂走,堕落坑谷;或令人遭虎狼毒虫犯人,不可轻入山也。[3]

这就是告诫人们,无论是采集草药,还是入山避难,在进山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要斋戒,以求赢得山神的保佑;要随身佩带上入山符箓,以辟山精鬼魅、虎狼、恶神等。《抱朴子·登涉》又云:

当以三月九月,此是山开月,又当择其月中吉日佳时。若事久不得徐徐须此月者,但可选日时耳。凡人入山,皆当先斋洁七日,不经污秽,带昇山符出门,作周身三五法。[4]

怎样才能让山神高兴呢?唐代欧阳询在《艺文类聚》卷七《山部上·总载山》写到:

入名山,必先斋五十日,牵白犬,抱白鸡,以盐一升。山神大喜,芝草、异药、宝玉为出。未到山百步,呼曰“:林林央央!”此山之名,知之却百邪。[5]

由于山神皆主掌着人类的吉凶祸福,进山伐木、狩猎、垦荒,除了有充分的准备外,进山时还要烧香焚纸,用烟火与山神提前沟通,以求山神准许,否则将会招来灾难。

有关烧香习俗,是从古代的祭礼中继承下来的,早在远古时期,先民就已经通过原始的宗教仪式,通过焚烧香蒿、燔柴等祭品,以期用烟火来沟通与山神的联系。汉朝时,香炉开始兴起,薰香开始出现,烧香文化逐渐形成。汉代以后,礼佛之香开始出现。佛道的影响,为以后烧香习俗的兴盛提供了思想基础。

道教认为,香具有“通感”、“达言”的功能,能够和天地的神相沟通,用来祈福、驱灾避祸。《登真隐诀》云:“香者,天真用兹以通感,地缘斯以达信,非论斋洁、祈念、存思,必烧香。”[6]

佛教认为,香可以除臭秽,能断诸恶,能修诸善,经常烧香可以得到善报。关于烧香的好处,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曾劝喻道:

烧香者,亦非世间有相之香,乃是无为正法之香也。薰诸臭秽无明恶业,悉令消灭。正法香者,其有五种:一者戒香,所谓能断诸恶,能修诸善。二者定香,所谓深信大乘,心无退转。三者慧香,所谓常于身心,内自观察。四者解脱香,所谓能断一切无明结缚。五者解脱知见香,所谓观照常明,通达无碍。如是五种香,名为最上之香,世间无比。佛在世日,令诸弟子,以智慧火,烧如是无价宝香,供养十方诸佛。今时众生不解如来真实之义。唯将外火,烧于世间沉檀,薰陆质碍之香,希望福报。云何可得乎。[7]

由于佛道二教都认为,烧香能够避邪化煞,其气可以使神欢喜,令靠近的鬼怪害怕远离。再加上魏晋南北朝以后,佛道开始在民间广泛传播,以及寺院道观在山中的兴建,进山焚香在民间逐步演变为一种尊敬神灵的传统。古语“人争一口气,佛受一炷香”,就反映了烧香祭神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烧香祭祀山神后,会留下大量的香根,天长日久越积越多,民间通行的做法是“初一十五烧香根”。而没有香炉的山路上,进山者就会把烧剩的香根支在石缝中,祈求山神保佑,表示自己燃过香敬过神。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木棍支山”和“立木为香”的登山祈福习俗,一直影响到了今天。

二、“支山”习俗兴盛的原因

“支山”习俗从古代一直流传到今天,盛久不衰。究其原因,是迎合了进山老百姓的美好的愿望,符合了平民大众渴求幸福安康生活的心理。同时,封建统治阶级的封禅活动和佛道二教的广泛传播,也促进了“支山”习俗和山神崇拜的发展。

1.统治阶级的封禅活动

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山岳在国家统治中的作用。传说舜帝曾巡祭四岳。《尚书·虞典》载:“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五月南巡狩,至于南岳,如岱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礼。”[8]对于舜帝当时的祭山方式,《尚书·虞典》又云:“望于山川,遍于群神。九州名山、大川、五岳、四渎之属,皆一时望祭之。”[9]限于当时的交通条件,舜帝时期对山岳的祭祀主要是远远的望祭。秦汉时期,由于国家的统一,国力的强大,以及交通的改善,秦始皇和汉武帝终于亲自登临泰山,并进行了隆重的“泰山封禅”典礼,这就使得五岳独尊的泰山神成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山神。以后,历代皇帝都会举行封禅仪式,对各地山神进行大祭。到唐代,五岳不但是民间崇拜的对象,而且被正式列入国家的祭祀大典。“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封华岳神为金天王。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天宝五载,封中岳神为中天王,南岳神为司天王,北岳神为安天王。”[10]自此之后,山神崇拜上升到了国家意志,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也促进了民间的山神信仰,进而影响了“支山”习俗的传播。

2.民众的朴素愿望

生老病死,是人一生必须要面对的过程,作为平民百姓,一生最大的愿望是一家人平安、健康、幸福、快乐的度过每一天。俗话说“靠山吃山”,老百姓有进山打猎的,有入山逃难的,有上山采药的,有登山锻炼的,不一而足。他们在爬山时,都会带着一个很朴素的愿望,那就是希望山岳神灵能够带给自己好运和收获。于是,在山岩下支一根木棍,放一个树枝,“以木为香”,希望山神保佑自身与家人的平安,就成为了一种不由自主的行为。至今,民间还流传着“木棍儿支山,腰腿不酸”、找个“靠山”为自己“撑腰”等说法。

3.宗教的影响

烧香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在先秦时期作为敬天法祖、治病、提神、除秽之用。汉朝以后,受佛道二教的影响,香文化开始在民间广为传播,至唐宋盛极一时,后世均有发展。在《苏悉地羯罗经》中,把“烧香”作为佛的五种供养物之一。从香蒿、熏香到礼佛之香,烧香已经完全融入到了百姓的生活。无论去佛教寺院,还是道教宫观,游客信徒都会在神像前虔诚的烧香祈福,当遇到大事时,还要专门“烧高香”、“烧头香”祈愿和致谢。受此影响,当人们进山求佛访道寻仙时,烧一柱高香,立一个木棍,缓解一下疲倦,许下一个心愿,也是一件快慰的事情。

三、“支山”习俗的文化内涵

“支山”习俗,是千百年来古代先民们延续下来的智慧结晶,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人在身体保健、孝道文化、生活信仰、人际交往、风水观念、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科学理念,值得今天的人们继续去发扬和传承。

1.祈求平安

追求平安幸福的生活,是老百姓最大的梦想,但现实却很难遂人愿。在古代,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面对山崩地裂、天地大旱、生老病死,人们心中充满恐惧。黎民百姓无助时,就会把愿望寄托于山神爷,祈求风调雨顺、长命百岁。这些期盼也就不自觉地反映到“支山”习俗中。

用木棍“支山”,在祈求平安方面有两层意思。其中一层寓意就是怕山倒塌,防止巨石滚落。很多山区,不是把木棍摆放在岩石旁,而是用木棍末端触地,顶端紧紧地支起岩石,为的是防止山岩脱落。当山体或者大石头出现晃动的时候,木棍被折断,发出声响,提醒登山者,此地危险,赶紧撤离,避免人员伤亡。

另外一层寓意,是希望自己和家人的身体能够健康。“木棍支山,腰腿不酸”的谚语,正是反映了老百姓朴素的健康观。登山累了,支一根木棍在岩层间,就如同人的腰腿支撑了整个身体,木棍坚固不断,人的腰腿亦坚挺不酸。而腰腿不好的人,支一根木棍,在乐观心理的作用下,也可以起到减轻疼痛的效果。受此影响,登山者往往在山岩间给自己支一根木棍,同时也会给家人支上一根,以祈求山神保佑一家人平安健康。在重庆合川钓鱼城,有一身长达11米的唐代悬空卧佛,在卧佛身体下方的岩层间,游客信众撑起了很多竹条。据现场法师讲,人的身体的哪个部位疼痛,就在卧佛的相应部位撑一个竹条,可以减轻身体的疼痛,因此,现场支撑竹片的人众多。“支山”习俗与佛教信仰在此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2.宣扬孝道

孝道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传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古代有著名的“二十四孝图”,以宣传孝敬父母的观念。儒家经典《孝经》认为“夫孝,始于事亲”[11]。在民间,据说用木棍支山,就如同给父母一个支撑,这样他们就不会得老年人常见的腰腿疼病了。“木棍儿支山,腰腿不酸”,其中就包含了登山者对父母身体健康的殷切期盼。

3.医学原理

腰是人体的重要部位,涉及到一个人正常生存、健美等需要。在生活中,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等病症非常普遍,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12]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要经常做腰眼按摩,以防治人们因肾亏所致的腰酸、背痛、腿抽筋等症。

“木棍支山,腰腿不酸”、“靠山撑腰”等民间俗语,就蕴含了经过老百姓实践得来的简单医学原理。他们从山体得到启发,通过登山锻炼腰腿。现在,民间还有把木棍绑在腰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病的例子,不但省钱,而且操作简单,效果良好。[13]

4.人际交往

在民间,从古至今都流传着一个说法,就是找个“靠山”给自己“撑腰”。当人们办事遇到阻力时,找一个有能力的人帮个忙,促进事情顺利的办成,这几乎成为了人们首要的选择。但有时候,找人作为靠山和后台,有可能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于是,人们在现实社会实现不了的愿望,就寄托在神的法力上。

当人们登山时,看到巍峨的高山,心中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于是拿一根木棍靠在山石上,寓意是自己找到了“靠山”.如此,就会感觉有了依靠,腰杆也硬了起来,心灵也得到了些许的安慰。

说起“靠山”一词的由来,还有一个历史典故。据《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三》记载:

上(唐玄宗)欲加安禄山同平章事,已令张垍草制。杨国忠谏曰:“禄山虽有军功,目不知书,岂可为宰相。制书若下,恐四夷轻唐。”上乃止。[14]

另据《旧唐书·张垍传》载:

及禄山还镇,命中官高力士饯于浐坡。既还,帝曰:“禄山慰意否?”力士曰:“观其深心郁郁,必伺知宰相之命不行故也。”帝告国忠,国忠曰:“此议他人不知,必张垍所告。”帝怒,尽逐张垍兄弟。……禄山之乱,玄宗幸蜀。……既而均弟兄果受禄山伪命,垍与陈希烈为贼宰相,垍死于贼中。[15]

从上述史料可知,唐玄宗想提拔安禄山为宰相,杨国忠力劝皇上不要重用野心勃勃的安禄山,玄宗于是就让张垍停止拟写任命的诏书。之后,疑似张垍把这件事告诉了安禄山,安禄山知道后非常不快。安禄山反唐后,张垍主动投靠了安禄山,并担任了伪燕政权的宰相。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十二月,唐军收复长安后,张垍死在叛军之中。张垍投靠安禄山的行为,就被后人演绎成“靠山”。“靠山”一词,由此流传下来。

和正史中记载张垍投降安禄山的结局相反的是,民间有传说认为,张垍与同在翰林院任职的李白谈起与安禄山交往的事。李白劝他:“安禄山有谋反之心,到时恐怕会连累你,你万万不可靠山(暗指安禄山),还是靠近皇上吧!”张垍听从了李白的劝告,疏远了安禄山。不久,安禄山果然起兵反唐,张垍却仍受到皇上的重用。张垍深有感受地说:“幸亏我没有靠山。”[16]

直到今天,社会上依旧存在“有了靠山才好办事”的潜规则,但时常有人像张垍一样,“靠山”没找对,却赔上了自己的幸福甚至性命。对社会上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没有靠山的普通人。面对人生的坎坷,他们会选择“支山”的方式,像支山棍那样“顶天立地”地生活,像大山一样巍峨地耸立,默默祈祷山神能保佑自己和家人事事顺利。

5.风水观念

风水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历史悠久,在战国时期,“九流”之一的阴阳家就开创了“风水(形法)”的方术。在古代,自然条件好,有利于农业生产、居住的地方,就成了风水宝地,其标准为背山、面水、向阳。这背后的山,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靠山”。而“向阳”的寓意,一是居住地朝向太阳,有利于祛湿去晦气;二是把山看作是阳性的象征,专门避鬼邪等阴气,以保平安。

在进山时,登山者用木棍“支山”,也希望从风水原理中找到能使自己和家人长寿富贵的“靠山”,以弥补人类自身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

6.环境保护

“支山”习俗,表达了人们“立木为香”、“插棍许愿”的敬山观念,通过木棍代替烧香,可以起到节约资源,避免山火,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效果。从古至今,因为在山林中烧香而导致的山火可谓充满史籍。山火多发,也给当地的生态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用支山棍代替烧香,可以起到防火、祈福的双重效果。

另外,人们想通过木棍“撑山”,希望自己能助山神一臂之力,努力保持大山的巍峨挺拔,防止山体倒塌和泥石流滑坡,保护好世代生存的山区家园,以便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最终过上山清水秀、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四、结语

“支山”习俗已经伴随人们走过了上千年,时代一直在变,但人们追求健康、平安、幸福生活的理想一直没变,“支山”习俗也在一代又一代的登山者中不断传承着。它所表达的朴素的健康、向上的人生理念,一直激励着后来者去努力攀登前进路上的一座又一座高峰。今天,当人们整日埋头于电脑、手机等电子世界中无暇自顾时,很多人的身体已经处在了“亚健康”之中。因此,当人们偶然走进久违的大山,猛地发现摆放在山岩下的“支山棍”时,那一刻会有一种惊讶和不解;但当他们知道“支山棍”背后的文化时,就会毫不犹豫地也摆上一根。因为他们都明白,已经失去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自己的健康以及家庭的天伦之乐。

注释:

[1](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512页。

[2]马昌仪:《<山经>古图的山神与祠礼》,《民族艺术》2001年第4期。

[3][4](晋)葛洪:《抱朴子·登涉》,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5](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七,《山部上·总载山》,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6](宋)张君房:《云笈七籖·斋戒》,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7](梁)菩提达摩:《少室六门集》,《大正藏》第48册,[M].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印行,1983年,第368页。

[8][9](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82页,第76页。

[10](后晋)刘昫:《旧唐书》(第三册)卷二十四《礼仪四》,中华书局,1975年,第934页。

[11](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页。

[12](唐)王冰次注,(宋)林亿校正:《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13]胡义忠,陈世高:《小木棍治腰(颈)椎病》,《家庭医生报》,2011年4月11日。

[1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三》,中华书局,1956年,第6923页。

[15](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第九册)《张垍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058-3059页。

[16]《“靠山”的由来》,《民间传奇故事(A卷)》,2005年第3期。

作者:重庆工商大学计信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烧香木棍习俗
木棍的长度
小木棍的无限联想
一根木棍
图形前线
西夏写本《佛前烧香偈》考
西夏文写本《整驾西行烧香歌》释补
古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