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气”本是贬义词说由

2015-08-26倪培森

文史杂志 2015年5期
关键词:古义贬义词客气

倪培森

“客气”一词现被当作表褒义的形容词或动词使用,其语义是形容对人谦让、有礼貌。它在构词和造句时可充当定语,如“客气的话”;也可充当状语,如“他客气地推辞了”;还可充当带补语的谓语,如“他客气得让人深受感动”。有时,也可用作动词,如“您请坐,别客气。”又如“他客气一番,终于收下了礼品。”还可单独用作名词充当主语,如“客气是一种有礼貌的表现。”

其实,客气的本义(古义)并非如此。它原是个贬义词,用法也完全与现今不同。这就要从它的由来说起。据《左传·定公八年》载:定公八年,“公侵齐,攻廪丘之郛,主人焚冲,或濡马褐以救之,遂毁之。主人出,师奔。阳虎伪不见冉猛者,曰:‘猛在此,必败。’猛逐之,顾而无继,伪颠。虎曰:‘尽客气也。’”说的是鲁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鲁军入侵齐国,攻打廪丘,守将放火焚烧鲁军攻城的战车。鲁军有人把麻布短衣沾湿了灭火,攻破了外城。守将领兵出战,鲁军抵挡不住,撤退奔逃。鲁军的领兵大将阳虎(一名货)急中生智,假装没有看见军中最负胜名的勇士冉猛,故意使用激将法大声说道:“假如冉猛在这里,就一定可以击败敌军。”阳虎的话果然奏效,冉猛立即挺身而出,亲自驾着战车,带领士卒向齐军反击。冲击中他回头一看,发现后边没有人跟上来,就假装没有站稳,从战车上摔了下来并往后撤退。阳虎目睹眼前这一幕,不由叹息道:“尽客气也!”就是并非出自真心,言行虚夸,应付应付而已。“客气”的读音为kè qì。唐·刘知《史通·周书》也有言:“其书文而不实,雅而不检;真迹甚寡,客气尤烦。”(这部书有文采而真实的事例很少,文笔虽然典雅却流于轻浮,华而不实,虚假的地方很多。)由兹可证:“客气”的本义(古义)是指言行虚矫,不是出自真诚,完全是个贬义词。

由于用虚情假意的言行能容易骗取他人的好感和信任,因而在其虚伪面目未被人们识破和揭穿前,被人误以为知书达理,谦恭有礼,所以引申出形容谦让、有礼貌的语义,成为褒义词一直讹用至今,其本义反而湮没无闻。其语音也有了变化,“客”仍读kè,“气”成为附加语,不标声调,只读轻音。有那知道“客气”本义(古义)的,便在它前边加上“假”来修饰,组成“假客气”的短语,实则是恢复了它的本义;而对其引申义在前边加上“真”,组成“真客气”,那便是名正言顺的褒义词了。

猜你喜欢

古义贬义词客气
《兵谣》:一曲军人心灵成长的赞歌
古今异义词
不客气
冬之光
美味巧克力
张老师犯得着这样“处心积虑”吗
不客气
商务英语翻译中英汉褒贬义词的应用探讨
别客气
发皇古义 融会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