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父亲罗广文在抗战中

2015-08-26罗佑群

文史杂志 2015年5期
关键词:宜昌日军

罗佑群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又值先父罗广文110周年诞辰。这里回忆和记述先父在抗日战争中的一些事迹,以表达对他的纪念和缅怀。

生 平

先父罗广文是四川省忠县(今属重庆市)三汇乡罗家岭人(原黄石乡),1905年1月6日生,祖辈务农,家境贫寒。祖上罗宇涵为清朝末年秀才,为人正直、恭谦,以“耕读传家,孝节为先”为家训,持家勤俭,教育子女严格;祖母田氏,贤惠勤劳。父亲每放学回家,就要去放牛,割草,耕地。受父母教育影响,父亲自幼养成正直、勤奋、吃苦耐劳、俭朴的良好品德。他1924年中学毕业,准备到南京升学,后经同乡会的劝说,给资助东渡日本,考取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后受国内大革命高潮的影响,毅然弃文习武,1927年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1929年秋,他毕业回国,赴广东黄埔军校任少校兵器教官和军官队队长,1930年秋调第三师炮兵营任少校副营长,1931年在陈诚部十八军十四师炮兵营任中校营长。他素来治军严明,训练有方,以身作则,和士兵同甘共苦,使该营训练成绩为全军之冠,深受陈诚赏识。从此,他开始在陈诚军事集团中的军旅生涯,成为陈诚“土、木”系重要的军事将领之一,历任十八师师长,十八军军长,第四、第十五兵团司令及第七编练部司令官等职,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1949年12月,他率部在四川郫县起义,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2月出任山东省林业厅厅长,政协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父亲于1956年1月1日病逝,享年51岁,现葬济南市金牛公墓。

抗 战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国进入八年全面抗日战争的艰苦历程。国民政府在庐山向全国发出抗击日寇的号召,全国人民积极响应,掀起了抗日高潮,“有人出人,有钱出钱”。为保家卫国,年轻人纷纷报名参军;军队将士请战上前线。作为职业军人的父亲积极响应,跪别父母,告别家人,抱定“不打走日寇,誓不还”的决心,直奔抗日疆场。

父亲在八年艰苦的抗战中,一直拼杀在抗日战场的第一线,先后参加上海的淞沪会战,广德、武汉、宜昌、鄂西石牌、常德、湘西、常桃、黔南等几十次大小战役,贯穿八年全面抗战的始终。

1937年8月13日,日军强行在上海登陆,淞沪战争爆发。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之一。日军先后投入兵力30万人,国民政府也从全国集中部队70余万人,激战4个多月。国军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战斗异常惨烈。由于武器和实力的差距,国军付出了惨烈代价,一线主力部队补充兵源达四五次之多,有时一天内要换几个营长、团长。十八军姚子青营,固守宝山,遭日军飞机、大炮猛烈攻击,坚守七天七夜,最后粮缺弹尽,高呼“杀身成仁,以死救国”冲向敌军,全营500多名壮士英勇牺牲。父亲当时已是国民革命军十八军十四师四十二旅的少将旅长,8月中旬,奉命开赴罗店参加罗店争夺战。罗店交通四通八达,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日军和我军的必争之地。国军将士前仆后继,顽强战斗,牺牲无数,五次失守又五次夺回。十八军和日军松井石根指挥的第三师团对峙近一个多月。日军为争夺这个弹丸之地,也死伤几千人,整个罗店血流成河,被日军称为“血肉磨坊”。父亲所率领的八十三团,为抢夺罗店西端河边的一座桥与日军厮杀数天,该团的第四连、第七连没有一个人后退,坚守到最后,全部牺牲。10月28日,敌人在海空优势助攻下,由吴淞、宝山两路向我南翔守军一六六旅包围攻击,激战二日南翔失陷,十八军急调刚整补完毕之四十二旅由昆山急行来援,插入敌后与敌激战,两个团均投入战斗。父亲又命旅直属侦察连、特务排、工兵连、重机枪连、迫击炮连组成预备队,增援四十八团之战斗。经奋勇战斗,敌被击退。后来敌方又陆续增援,形成三面包围,四十二旅凭坚固工事,沉着应战,无所畏惧。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与日军的几次白刃战,父亲发明的“罗小刀”发挥了不小作用,使敌人伤亡无数。

父亲早年留学日本士官学校,深知日本军队劈杀技术的厉害。日本兵身体虽矮小,体质却强于中国人。为对付战场上的白刃战,父亲动过很多脑筋,忽从宋哲元二十九军士兵背上都背有一把大刀中得到启发。经过刻苦研究,多次试制,“罗小刀”问世了。它是一把刀尖仅有15公分的小刀,平时插在绑腿内无碍行走,战斗到近身肉搏时却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当双方肉搏到最后,都力竭气衰时,迅速从绑腿里抽出小刀向敌人猛刺过去,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制胜率很高。在罗店战斗中“罗小刀”初试牛刀,取得预期效果。

战斗进入第四天,战区急调四十二军之八十八、八十七两师增援,形成反包围;同时,由十四师采取“围魏救赵”方式向宝山攻击,截断其增援。在进行了震撼全战区、比罗店之战更为激烈的一整天混战后,战场上可以说是“尸骨堆山,血流成河”。四天的战斗,一场恶战,在包围和反包围战中,敌我交错迫近,多次白刃战,双方伤亡都很大。以四十二旅第四十八团来说,两天的战斗,该团阵亡团长一人、营长二人,团里24个正副连长,阵亡19人:正副排长,阵亡37人,士兵伤亡800余人。此一战役,也是上海战场最后一次大战斗。为期4个多月的战斗,上海最终失守;但消灭日军6万多人,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痴心妄想,也将日本拖入了战争的泥潭。9月1日晚,父亲率四十二旅退守顾家角、北塘口、马家宅一线;上海沦陷后,在广德参加了阻击日军追击队的战斗。

1938年间,父亲又先后在苏南、皖南、江西、湖北、湖南和日寇周旋,作战无数。6月,他率部参加了保卫武汉的外围战斗,参与崇阳、瑞昌、平江一线的对日作战。国军十八师担任富池口要塞守备,富池口被日军攻破,师长李芳邨畏罪潜逃,军部紧急任命父亲为十八师副师长代理师长,带领部队移师湖南益阳、常德,防守洞庭湖区域。1938年冬33岁的父亲正式升任师长,率部驻重庆北碚,接受新兵,整训部队。其时,他忽接祖母病故噩耗,星夜兼程赶回忠县奔丧,哭拜再三,长跪不起,几乎昏厥。祖母下葬第二天,父亲挥泪返回部队,又驰骋在抗日的烽火中。

1940年5月,日军水陆夹击宜昌,企图打开入川门户:一路由荆门经当阳南下,一路由江陵沿江西进,直逼拱卫重庆的宜昌,宜昌战役打响。第十八军被紧急调动到宜昌前线,父亲率部由重庆码头分乘轮船,连夜增援宜昌。船队经过观音滩遭日军飞机的轰炸和扫射。父亲临危不惧,指挥高射炮兵还击,击落敌机一架,其余敌机仓皇逃走。到达前线后,他马上了解敌情,布防兵力。第二天,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兵分三路向宜昌猛烈攻击,父亲亲临前沿指挥,激励官兵奋勇抗击。当时师指挥部设在镇镜山的高地上。日本人先用飞机侦察,接着水陆并进,迫近宜昌城。父亲部属马千毅团长(现已104岁)回忆说:“我受命将师部直属工兵管、警卫连、侦察连、机炮连组成一个战斗突击队,我担任队长。我们兵分两路,由我和谢真勋各率一部,阻击日军。我们两路夹攻,很快收复了谭家铺、古老背。”后来,军事要塞谭公山被攻占后,我军腹背受敌,十八师与日寇在宜昌城内展开巷战和白刃战。马千毅说:“很多人战死了,剩下的人继续坚守,没有接到命令,一个人都不能退半步。”后来,因为全师伤亡损失太大,十八师撤回四川忠县整补兵力。在部队转移中,天降大雨,为了避免日机发现,甩开后面追赶的日军,父亲命官兵们扔掉身披的蓑衣和头戴的斗笠,轻装前进;尾随的鬼子跟上来看见扔下的蓑衣和斗笠,马上穿戴起来。不一会儿日军飞机来了,误认为这支队伍是国军,对准其一阵猛烈轰炸和扫射,打得鬼子人仰马翻。父亲见状哈哈大笑,马上率队杀了个回马枪,把剩余的鬼子全部消灭,大大鼓励了士兵的志气。此事传为佳话,纷纷相传,大快人心。

十八师经过整补后,恢复了元气,1941冬奉命开赴宜昌三斗坪,担任石牌要塞右翼防守。1943年4月,日军意图突破长江防线,威胁重庆,迫使蒋介石投降,遂调动6万兵力发起了鄂西攻势,重点以1万兵力攻石牌要塞。此时父亲已任十八军副军长兼十八师师长,防守石牌右侧。他坚持一线指挥,顶住了日军多次的猛攻。双方激战中曾有过三小时战场上没有枪声,双方都在肉搏战、拼刺刀,遍地尸首,血流成河,一寸河山一寸血。十八师的官兵英勇奋战,顽强抵抗,坚守阵地。经过半个月的苦战,敌人进攻毫无进展,日军得知其他战场吃紧,趁黑夜偷偷撤走。鄂西会战告捷!鄂西战役被西方军事家誉之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石牌战役为鄂西会战的胜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战后,国民政府嘉奖鄂西会战所有有功将士,父亲荣获国民革命军最高奖——青天白日勋章和银盾一座,以示勉励。时父亲38岁,被升任为十八军中将军长,誉为“抗日名将”。

1943年8月部队移至三斗坪整训。10月日军企图占领湖北重镇常德。十八军在敌后袭扰牵制日军,对迫使日寇放弃常德起到一定的作用。12月,十八军驻防湘西。后又参加过湘西、黔南等地一些较小的战役。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中国人民取得全民族抗战的胜利,全国人民欢欣鼓舞。抗日战争是整个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坚忍不拔,浴血奋战的结果。

我有幸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时,替父亲领到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这是党和全国人民对所有参加抗战人员的肯定和表彰。

猜你喜欢

宜昌日军
宜昌“清单之外无事项”等
放歌宜昌(女声独唱)
湖北宜昌卷
云雾缭绕宜昌城
把宜昌建成受人尊重的城市
侵华战争中的日军“三羽乌”
捶醒穿日军制服、行纳粹礼的无知
奇姝双生 画满宜昌
张明堂救“仇敌”战日军
日军“特攻战之父”大西泷治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