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弹唱的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
2015-08-26叶姗姗
叶姗姗
摘要:柳林弹唱是一种扎根于民间,深受当地百姓喜爱的汉族民间曲艺艺术,2006年已被正式列入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但在今天这样一个文化多元化的社会,柳林弹唱的生存面临着巨大的冲击,笔者在全国首届民间俗曲展演暨专家研讨会上对柳林弹唱团队进行采访,对其生存现状及其发展所面临的困难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保护建议,希望能让柳林弹唱更好的走下去。
关键词:柳林弹唱 生存现状 发展保护
2014年11月11日至13日,由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主办、南京晓庄学院承办、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协办的“全国首届民间俗曲展演暨专家研讨会”在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厅隆重召开。本次会议诚意邀请了八个民间曲艺音乐代表曲种上台演出,它们分别是“连云港海州五大宫调”、“扬州清曲”、“兰州小曲”、“山东菏泽南路琴书”、“广西文场”、“柳林弹唱”、“榆林小曲”以及“南京白局”。值得一提的是,这八个曲种都已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演出完成后,到场的专家学者们有针对性的对该曲种进行讨论发言,整个会场气氛热烈而又融洽。
本次会议,笔者被安排专门对山西“柳林弹唱”进行调研和采访,现将调查结果呈现如下:
一、柳林弹唱概述
柳林弹唱流行于山西三川河流域,是一种介于戏曲和表演唱之间的汉族民间艺术。柳林弹唱的地方特色相当浓厚,演唱时基本使用当地方言,唱词情节完整、通俗朴实,深受老百姓的喜爱。看盘子、烤旺火、听弹唱成为柳林人元宵节晚上必不可少的活动。
柳林弹唱是由宋代孔三传所创的“诸宫调”发展而来。伴奏乐器以管子、笛子、四音为主,配以二胡、三弦、板胡、梆子等,所用曲牌大都为传统的古曲古调,有“九湾十八调”之说。曲调按照帽子、套曲、过门、尾曲的顺序演奏。表演时以唱为主,间以说白。角色以二人为宜,用对唱或合唱的形式,生动的再现民间人物或故事,演唱内容大致有三类:一是民歌类,如《下柳林》《掐蒜苔》等;二是经过改编的传统民歌,如《卖菜》《两亲家夸富》等,三是戏剧故事类,如《审录》《钉缸》等。
柳林弹唱是柳林独具特色的艺术瑰宝。2001年山西省音乐舞蹈研究所的专家们两次来柳林对弹唱进行调查,《晋西弹唱音乐》入选《中国戏曲·陕西卷》。2005年中央音乐学院周青青教授和李月红教授,2011年上海音乐学院乔建中教授和黄虎副教授专程到柳林县考察柳林弹唱,对这一民间艺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同年,《柳林弹唱词曲》入选《中国曲艺音乐集成·陕西卷》,入选曲目有37个之多,长达86页。2014年9月柳林弹唱参加了第六届北京传统音乐节之“四方水土四方乐”汉族传统音乐专场音乐会,参加表演的演员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而且是生平第一次登上首都最具专业性的音乐舞台,“下里巴人”登上大雅之堂唱响京城,受到了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2006年柳林弹唱被正式列入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价值可见一斑。
二、柳林弹唱生存现状
本次会议,“柳林弹唱”团队共来访11人,由柳林县文化馆副馆长杨津平带队。在展演中,该团队共表演了三首曲目,分别是《猴三偷桃》《八洞神仙》和《绣荷包》,均由车保生、穆爱爱夫妇表演,主要伴奏有:乔锁应(管子)、王鼠平(竹笛)、穆锦文(四弦)、王秀珍(扬琴)、张成海(晋胡)、贾振飞(梆子)。演出期间,柳林弹唱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原生态的表演形式,得到专家、学者一致好评和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演出结束后,笔者采访了主唱车保生、穆爱爱夫妇,在与他们的交谈中,笔者对柳林弹唱的生存现状与其保护传承发展状况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刻了解。
根据车保生夫妇介绍,柳林弹唱广泛散播于民间的草根阶层,在农村非常流行,这次参演的大部分艺人都是农民出生,他们当中一部分艺人现在就以“弹唱”作为职业。同时也有一部分艺人因为没有固定的工作和职业,所以在“弹唱”的淡季,他们部分会从事农业劳动,而到了旺季,他们就会全身心投入到“弹唱”职业中去,由此可见,这个曲种可谓是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所以说柳林弹唱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
柳林弹唱现在主要使用的情况就是县里的红白喜事,因此在柳林,婚丧嫁娶就是它的主要演出场合,在这种情况下,音乐的选择有一定的要求,其中情歌是首选类型,因为一是适合当时的情况,第二个,人们都喜欢听到这样的歌曲内容。孩子老人的生日,在当地的生活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一些有钱人会要求弹唱艺人在生日时助兴表演。在此之际,艺人会在正式开始之前解释演出的主题,并承诺要有祝福性的讲话,然后开始正式演戏,唱歌以喜庆内容为主。
对于如何培养柳林弹唱的传承人这个问题,车保生夫妇提到,柳林弹唱的学习属于口传心授,想学就可以跟着学。学习时师傅只要将唱词告知徒弟,徒弟将已掌握的唱词和曲调结合起来记好,就可以跟着师傅演出。这个学习过程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至于表演过程中的动作和表情既可以模仿老师,也可以自己创造。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对“弹唱”已不再热爱,家长认为上学才是出路,年轻人也觉得“咿咿呀呀的”没意思,登不上台面,所以,愿意学习“弹唱”的年轻人几乎没有,就连观看“弹唱”表演的年轻观众也越来越少了。因此,现在的柳林弹唱只是靠着中年艺人和观众的喜爱才能生存,年轻的这一代已然出现断层,所以怎样才能让柳林弹唱的舞台更广阔,受到年轻一辈的欢迎,让它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柳林弹唱的发展与保护
车保生夫妇还介绍了现代柳林弹唱与传统弹唱的区别。现在的柳林弹唱改编旧作品,创作新作品,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和迎合当代观众的喜好。虽然运用的还是传统曲牌,但是歌词大多已重新填写。在表演方面,传统弹唱的演员主要以男性为主,而今天,女唱手已经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伴奏上,传统的柳林弹唱以管子、笛子、晋胡、四音为主,配以三弦、二胡、扬琴等。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电声乐器的兴起和通俗音乐的影响,柳林弹唱在伴奏乐器中加入了电子琴,并采用近现代音响设备。至今日,电子琴已逐渐成为现在“弹唱”的主奏乐器。出于收入方面的考虑,现在的“弹唱”除了在正式的比赛和表演中使用传统的伴奏乐器外,平日的表演都已简化为一架电子琴配一把晋胡。在收入方面,传统柳林弹唱的表演基本没有报酬,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柳林弹唱开始以场论价,一场演出的价格可在100元人民币左右。
最后,当被问及对当前非遗保护工作的看法时,车保生夫妇显得很无奈。据他们所说,当地政府部门对柳林弹唱持有积极的保护态势,但是一系列的保护工作主要是在文化馆中进行,工作人员将一些珍贵的曲目曲牌收集整理、录音摄像,将其保存在文化馆中。但是即使如此,柳林弹唱的艺人生存现状却不容乐观,简单来说就是“没钱”。政府并没有拨款支持柳林弹唱的发展,对于那些热爱并精于弹唱的老艺人们,出于健康和生计等考虑,他们不得不放弃,因为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创作,需要大量资金和费用来发展,让老艺人们自掏腰包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这样一来,就没有人愿意献身于民间艺术,这样不仅导致仅存的古词古曲失传,而且也打消了后人传承和发展柳林弹唱的积极性。而且柳林弹唱流传至今,一直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可以说是在一个混乱的、独立的自由状态。它不依附于政府的存在,也不依赖公司或其他部门。虽然有个别艺人组织自己的团队,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逐渐分散,大部分是由一个领导者根据演出的要求临时找人,经过简单的排练就上场演出,或是大概商量一下曲目安排,以避免唱同一只曲子,这就导致优秀的唱手常有人找他演出,而其他人会因为没生意,经常接不到演出,从而就退出了舞台,也就导致了今天这个“单调”的局面。
综上而言,保护柳林弹唱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在保护老艺人的基础上,培养年轻人对柳林弹唱的热爱,再加上国家的大力支持,这样才能让柳林弹唱一直走下去。
基金项目:
本文为南京晓庄学院青年专项课题,项目名称:江苏曲艺音乐的历史与现状,项目编号:2010KYQN13。
参考文献:
[1]杜旭华.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2]白占全.弹唱文化[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3]梁茂春,陈秉义.中国音乐通史教程[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4]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5]周莲芝.试论吕梁“弹唱”的艺术特色[D].太原:山西大学,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