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在脚下
2015-08-26姚三军
姚三军
摘要:我国地方院校音乐专业教育在经过上世纪末与本世纪初的连续扩招之后,音乐专业招生人数每年大幅增加,地方院校音乐专业教育在此期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所带来的高中在校人数的减少,音乐人才培养“同质化”,以及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状,使地方院校音乐专业教育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因此,地方院校音乐专业教育必须根据自身的地域特色,以服务地方为己任,大力发展富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坚信路就在脚下。
关键词:地方院校 音乐专业教育 现状 思索
一直以来,我国地方院校音乐专业教育主要承担着为地方中小学音乐教育培养师资,以及各类地方音乐人才的任务。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在全国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二十年的不断探索的基础上,我国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教育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音乐人才培养“同质化”,办学缺乏特色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作为地方院校音乐专业教育,如何正视目前的困境,如何立足当地,服务地方,将是所有同类院校音乐专业教育发展所要思索的问题。
一、一拥而上——地方院校音乐教育发展的现状
1999年高校实施扩招政策,在经过连续几年的扩招后,至2002年底,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16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有效缓解了地方长期形成的“供求”矛盾和压力。
这期间,全国的音乐高考生人数也大幅上升,以湖南省为例,1998年的音乐高考生全省只有两千多人,而到了2006年,就已突破了10000人。许多地方院校音乐系往年每年招收新生八九十人左右,经过几年扩招后,有些甚至达到了每年招收新生四五百人的规模。由于音乐专业招生情况良好,且收费较一般专业要高,许多原本并没有开设音乐院系的学校也纷纷建立起了音乐专业点,仅2001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音乐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就有30所,据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普通高校开设有音乐学本科专业的学校达413所(其中师范教育类的学科点211所)。而这一时期我国许多专科院校也陆续升本,我国地方院校音乐专业教育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
二、危机四伏——地方院校音乐专业教育发展的困境
由于短短几年之内音乐院系规模的急剧扩大,许多音乐系在硬件设备、师资队伍、专业结构等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一些新设的音乐专业点尤为明显。随着全国范围内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难,“艺术热”已呈现逐步降温的态势,加上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所带来的高中在校人数的减少,原本毫不发愁的“生源”逐渐成了各地方本科院校音乐点高度重视的问题,特别是处于地、市一级的二本地方院校,在硬件设施、办学规模、师资队伍等方面无法与各音乐学院、211、985等大学所抗衡。一些近些年新增的音乐点,在教学管理、办学特色等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原本在专业招考期间摆上一个摊,挂上一根杆便门庭若市的局面,如今变得宣传单子漫天飞也还是门庭冷落,考生寥寥无几。
二十一世纪初的不断扩招与新增音乐点的成倍增长,早已使“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我国从上世纪开办学校音乐教育开始至二十世纪末的中小学“音乐师资荒”,在二十一世纪只用了短短几年就从理论上解决了(实际情况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很多农村中小学音乐师资缺乏的情况依然很严重),而我国现有的开设有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院校多达200多所,每年众多怀揣毕业证、教师资格证的学生们走出校门后将走向何方?而同样多达200多所的本科院校,当初抱着多设专业多招生源的想法,音乐学(非教师教育)、音乐表演等专业方向开设得一应俱全。相比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单一明确,原本为了拓宽人才培养口径、满足社会对音乐人才多方面需求的音乐学(非教师教育)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却发现依旧跳不出“师资培养”的原有模式,很多院校只是简单地把课程设置中去掉中小学音乐教学法、教育学、心理学,便完成了从“教师教育”到“非教师教育”的去“师范化”的转化过程;在音乐表演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上,一些学校的做法也同样简单,在音乐学专业的基础上,加上一两节表演课或把主修课从多人课变成单人课,也就完成了从“音乐学”专业到“音乐表演”专业的转化。
面对“生源”逐年减少与学生就业的压力,一些地方本科院校音乐院系陷入了生源招不满,办学没特色,学生毕业没处走的尴尬局面。不久的将来,生源的问题、毕业生就业的问题而导致的地方本科院校音乐点的重新“洗牌”将是必然之势,而地理位置占劣势、缺资金少名师的地、市二本地方院校音乐点将是首当其冲的。
三、立足脚下——地方院校音乐专业教育发展的思索
对于地方院校音乐专业教育的发展,其关键还是应该突出“地方”二字,也就是说,地方院校音乐专业教育首先要区别于音乐学院的专业音乐教育,这是从二十世纪一直讨论到二十一世纪的一个问题,但笔者觉得如今依然还是一个问题;其次,我国地方院校音乐院系众多,各地方院校音乐院系的人才培养体系,应该是在保障音乐专业教育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各个院系独具特色并不可复制。具体来说应该包括这几点:
(一)以立足当地、服务地方为办学导向
地方院校音乐专业教育引领区域音乐文化发展与创新,是地方院校音乐专业教育与生俱来的功能和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要使地方院校音乐院系真正做到立足当地,服务地方,必须要走出教室,跨出校门进行各种艺术实践,真正参与到当地的艺术培训、旅游、节庆活动中,并在这些活动的参与中真正了解地方对音乐人才的具体需求,进而推进地方院校音乐专业教育的改革,使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中更符合服务地方的要求。
(二)以传承当地乡土音乐文化为己任
作为大学音乐专业教育,最基础的功能就是音乐文化的传承,没有传承,就没有发展与创新。我国地域辽阔,各种乡土音乐文化多如牛毛,没有哪一所大学的音乐专业教育课程能涵盖我国所有的乡土音乐文化,这就需要各地方院校音乐院系各负其责,用樊祖荫先生的话说就是“承包”,每一所地方院校音乐院系都负责把当地的、不可复制的乡土音乐文化收集、整理、研究,并开发这些乡土音乐文化教材,使这些乡土音乐文化在这些未来的教师、音乐工作者中“活化”传承,而这恰恰又成为了各地方院校音乐院系的课程特色。
总之,地方院校音乐专业教育的发展之路就在自己脚下,这就需要我们理智看到自身在师资、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劣势,要客观认识到地方院校音乐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这样,才能制定符合自身层次、贴切现实的发展规划,并把自身的劣势转换为优势,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从而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