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歌唱的“音色过亮”问题
2015-08-26吴洪远
吴洪远
摘要:声乐演唱是一种艺术创造,并最终是涉及美的问题,因此在谈论声乐的演唱和教学问题时有关美学概念无法绕过。本文的宗旨是,在具体声乐技巧的探讨过程中更多摄入美学理念,力图使声乐问题摆脱纯技巧展示的狭小格局。歌唱的音色过亮问题虽只是声乐技巧中一个很小的范畴,但是透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却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歌唱的艺术本性。
关键词:声乐 音色 音色过亮 审美
歌唱中的问题零零总总、千奇百怪。某些问题可以做出比较清晰的判定,比如喉头过高、嗓音太紧、吐字不清、呼吸支持不够稳定等等。另有些问题的判定则比较困难,是非常主观化的。“歌唱的音色”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主客观矛盾性的难题。一方面,每个人的嗓音音色具有天然的特性,发声技巧虽然可以改善其音质、音色,增加其表现的可能性,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人的本质音色是无法改变的;另一方面,音色可能是最直接涉及审美品味的问题,对于音色好坏的判断也因此而显得极富主观性。在格调与趣味面前,好坏是非的判断将变得异常困难,甚至是不合时宜。但是,也正因为嗓音音色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判断及言说的多重困难性,所以更有必要对这个问题加以重视和深入研究。
音色,在汉语辞典里称作“音品”或“音质”,即某种人声(如男高音、女高音)或某种乐器特有的声音种类。“音质可能是最难以解释的声音特质,其同意语是音色或如赫尔姆霍兹所说的音质-色彩。”在牛津简明音乐词典中音色定义为:“音色是一种习惯的说法,是由泛音的不同强度产生的音质变化而造成的。”在声音的四要素(音高、音强、音长、音色)中,音色无疑是声音特质的体现,是人声是否具有魅力的最关键因素。
歌唱的音色有多种表现形式:清澈、明亮、柔和、纯净、浑厚、嘹亮、深沉等等。正如同黑色和白色是绘画色彩的基本色彩一样,音色中最具特质的成分是声音的“亮”和“暗”两大特性。好的声音总是又亮又暗、明暗相济。然而许多歌手在歌唱中常常对于洪亮、浑厚过分偏爱,认为只有嘹亮的歌声才是美的,才是可以显示自己演唱水准的声音。这经常会直接导致了一个糟糕的歌唱问题——音色过亮!那么,何谓音色过亮呢?按照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的话“明亮不是炸,不是尖,不是贼亮、刺耳,要明亮不是刺耳,要明亮不是憋”来理解,歌唱中的“音色过亮”即指:声音的炸、尖、白声、贼亮和刺耳。
歌唱中的“音色过亮”问题是一个极富主观性的议题,本文拟就歌唱音色过亮的成因、危害及表现形式、解决手段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做分析和研究。
一、歌唱音色过亮问题的成因
(一)民族声乐审美观念与西洋歌剧声乐审美观念的错位结合
中国声乐,无论是戏曲,还是民歌、曲艺说唱,都没有声部的划分,在演唱的风格方面,发声比较“靠前”。由于“传统的中国戏曲及民间唱法在高声区使用高喉位的白声演唱,因之高音比较尖、细、明亮、音量不大,但却咬字清晰,行腔流畅,富于含蓄美。”4这种演唱风格历经长久的传承,势必会形成一种审美趋好——对明亮音色的过分偏爱。作为评价歌唱优秀的一种普遍说法就是:他的声音好亮啊!基于这种审美上对于声音明亮度的过分喜好和热爱的传统,同时广大声乐爱好者以及专业歌手对西洋美声(这种在中国已有近百年的传播和发展,并培养了相当数量的演唱与欣赏群体)唱法也极其推崇。美声唱法普遍较宏大的音量、嘹亮辉煌的现场音效也极大的震撼并影响着歌手们的审美观。对歌唱声音明亮和音量宏大的两种追求相遇时,声音过亮问题的产生几乎在所难免。
(二)对于发声原理错误的理解
1.声音向前和面罩唱法。声乐艺术发展到20世纪,不仅与17世纪美声唱法的演唱风格有巨大差异,就是与18、19世纪的演唱风格相比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演唱风格的差异导致的发声方法上的差异在哪儿呢?用声乐史上最伟大的声乐教师赫伯特·凯萨里的话说就是:那种致命的向前发声!
声音靠前作为一种良好歌唱的体现,在许多年前的歌手那里就成了歌唱的不二选择。但靠前是一种结果,而不是手段!当把结果演变成方法手段时,所谓的“面罩唱法”,向前唱结合横膈膜的猛推,一种自以为是的不需要头脑与智慧参与的发声方法就这样在20世纪大行其道。这种简单粗暴的发声方法让那些没有音乐感却有着强壮身体的歌手极为兴奋。某些声乐教师也沾沾自喜于他们会在短时间内“教会”学生唱歌——看你的声音多么明亮,横膈膜多么有力。当无知遇到无畏,一切却都显得那么自然——靠前唱。没有区别和准则的靠前唱是造成声音过亮的又一罪魁祸首。
2.呼吸方法不正确造成音色过亮
歌唱的呼吸一般被分为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联合呼吸三种。胸式呼吸法称锁骨式呼吸法,它是一种主要依靠上胸来进行呼吸和控制的呼吸方法。腹式呼吸法是一种主要依靠下降横膈膜,用小腹鼓起和收缩的动作来进行吸的方法。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是一种运用胸腔、小腹、横膈膜互相协调配合进行呼吸与控制的方法,在吸气时,不仅依赖于横膈膜的下降,还依赖肋肌的运动,引起胸部扩张,将气息吸入肺部;在呼气时,不仅依赖于横膈膜的上升,还依赖于腹腔的压力,将肺部吸入的气体呼出,而且呼出的气息要能保证在声带之下获得适度的空气压力,才能有利于歌唱的发声。这种通常被认为最好的呼吸方法现在却经常被受制于横膈膜下压、展开横膈膜等此类玄乎的说法。横膈膜肌肉正常的起作用是一回事,把它推崇为一种单一的呼吸方法,作为发声技巧的全部就是犯罪——许多歌手把横膈膜作为一个高压活塞来使用。但是我们广大的横膈膜的崇拜者们是否意识到,肌肉中任何这种轻微的僵硬,都将使发声器官、喉腔和咽腔产生相应的僵硬呢?当对横膈膜着魔到这样一种程度,即不只用力把它下压,并且在呼吸的过程中更用力把它保持(放平)在那里时,僵硬将成十倍地增加,于是歌手的喉咙、喉头、脖子和下巴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僵硬所导致的拙劣歌唱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声音僵直、刺耳的明亮。
3.不恰当的口腔共鸣导致音色过亮
正常的口腔共鸣嗓音其音色明亮、有光彩,但过多时可成“白声”,即音色过亮。作为传统Bel canto(美声)歌唱的重要原则——“歌唱家的嘴在咽部”这句话对当代的歌唱仍然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从人的生理构造来说,咽腔包括喉咽腔、口咽腔、鼻咽腔三部分。对于歌唱来说,咽腔的调整与控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比起口腔打开的显而易见,咽腔真正适度打开参并与发声是很困难的。同时因为经验的欠缺,年轻歌手往往混淆了口腔共鸣与咽腔共鸣的效果。口腔共鸣过多的嗓音由于没有经过外耳道直接引起了耳膜的振动,导致歌手自己听起来异常响亮,而别人听起来却是尖的、不圆润的感觉。获得良好咽腔共鸣的声音恰恰相反,自己听起来并不响亮,但别人听起来却非常有光彩,而且可以传得很远。
二、音色过亮的危害及表现
音色过亮对于美好的歌唱有巨大危害,比如发声不能集中,音质浮泛散漫。它表现为声音发直、僵硬、尖利刺耳,因缺乏共鸣无正常音波, 声音灵活性不够,音色缺乏变化,高音困难,或者直接导致高音的喊叫。更严重的是,这样一种过亮的声音同时意味着喉部肌肉的过分紧张与用力,并会诱发各种嗓音疾病,由于声带摩擦过度而产生声带小节或息肉等嗓音疾病。
三、歌唱音色过亮问题的解决手段
(一)纠正音色过亮问题首先需要调整有关歌唱的审美观念
如同人们形容歌王卡鲁索的声音一样:“在卡鲁索的歌唱中,声音的基本图像是非常清晰、结实而堂皇的,他的许多柔和的(声音)线条,是他有力的男中音特色衬托出少有的丝绒般柔软的优美音色。”6由此可见歌唱音色的美多种多样,明亮只是其中的一种,柔和、暗淡的音色也同样具有艺术的美感,甚至更具表现力。因此没有必要对明亮的音色给予过分评价和追求,用符合自己嗓音条件并具个性的音色去演唱是真正的歌唱智慧所在。
(二)从呼吸方法入手调整歌唱的过亮音色
不是通过有意地和僵硬的向下挤压横膈膜;不是通过有意地和僵硬地向外保持肋骨,也不是他们的结合。“为了正确发一个音将接受精确的呼气量,这种精确的呼气量是必须的最小量,是通过本能计算而被精确地确定下来的。”7这种计算,是通过所有母音发所有声音时,不断重复正确的振源体——共鸣体调节,而获得对发声的正确感觉经验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本能。为了实践这种理论,笔者设计了如下的发声练习:
发声说明:A.打哈欠的感觉吸气,吸气后有意把气息保持在腰围及后背处,并保持这种状态3-5秒钟,然后彻底松掉保持的力量,但气息不要有一丝的外泄。只要大脑想着放松时不让气息跑掉,机体就会有相应的完美的调节。在放松腰腹肌的同时寻求胸部也完全放松的感觉。这种寻求彻底的放松的过程大约需要5秒钟时间,甚至更长。(当机体达到完全的放松与自由的状态,而气息也没有丝毫外泄时,这个发声已经成功了一半)B.然后在打哈欠的状态下,发一个中等音量的A元音(或者其它歌者感觉较自如的元音)。这个A的要有唱向自己、贴向自己感觉,并且是一种向下唱、往嗓子眼轻轻一叹的感觉,避免声音的直冲。C.歌唱过程中心理的旋律线与实际的旋律线是相反的。D.这个练习可以从小字一组的RE开始往上唱,当上面的高音到达升FA以后,在唱A的同时要想O,只是想,口型仍是A的口型和状态;并想象把声音逐渐唱向头的后上部。切记,要加强意念调节的力量,因为任何生理上的调整都会导致机体的僵化和过分。实践证明用这个练习很快就能找到自己最恰当音色和最节省气息的歌唱状态。
(三)加强U母音的练习
由于U母音的音色属性具有天然的暗淡性,通过对U母音的练习,强化U母音的发声机能,可以使嗓音更加丰润柔和,对于改善嗓音的过亮问题也是大有裨益。需要说明的是,虽然U母音具有天然的黯淡色彩,但是如果把唇部用力嘬起来,所谓喇叭口的嘴型,其音色也是很亮的。这种很亮的U母音的音色对于纠正音色过亮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在用U母音练习时,口型不要嘬起,要保持自然的朗读口型,并敢于把U母音念到喉咙的深处。念到喉咙的深处是一个许多歌手不敢尝试,但却有积极意义的手段,因为很多人会担心声音因此而窝在了喉咙里。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因为无论怎样体会和想象声音的高位置,实际声音仍是发自喉咙。只要能协调好呼吸,并且消减发声时声音的厚度,也就是说,虽然母音来自喉咙深处,却是很轻薄而不厚重的声音。这样就能避免声音窝在喉咙里。然后再进行U母音与其它母音的交替与综合练习,最终达到所有母音音色的自然统一,既不过分明亮又不过分暗淡。
歌唱的音色问题复杂而抽象,人的嗓音也是千差万别,对于歌手甲来说是过亮的音色,而对于歌手乙来说或许就是正常的。在实际的艺术实践中对嗓音音色的评价就更多样而主观,也许某种音色不太符合发声科学的要求,但对表现内容而言却又是真实可靠和恰如其分的。所以,在深入研究歌唱的机制与机理问题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拿出更多的精力来研究美的问题、艺术的传统问题呢?
以上就是笔者对歌唱中声音过亮问题的理解和研究,也是多年来在声乐学习、演唱和教学中的一点认识和总结。一家之言,而且涉及到许多主观经验的阐发与论述,挂一漏万几乎在所难免,肤浅和失之偏颇的地方恳请各位方家同仁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美]威廉·文纳.歌唱——机理与技巧[M].李维渤译.北京:界图书出版社,2000.
[2][英]迈克尔·肯尼迪,乔伊斯·布尔恩.牛津简明音乐词典[M].茅于润等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李晋伟,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4]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5][英]赫伯特·凯萨里.心的歌声[M].李维渤译.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编选,1978.
[6][意]P.M.马腊费奥迪.卡鲁索的歌唱方法[M].郎毓秀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7][英]赫伯特·凯萨里.心的歌声[M].李维渤译.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编选,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