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美学在中国电影和日本电影中的物化表现与区别

2015-08-26丁一玮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23期
关键词:美学日本

丁一玮

论中国美学在中国电影和日本电影中的物化表现与区别

丁一玮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中国电影十分迫切的需要通过对比学习来获得成长和发展。中国与日本一直以来都有着千丝万缕、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因为在地理位置上毗邻,在文化和艺术上更是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不过不管多么相似的,毕竟是两个国家,在民族传统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导致了虽然同属亚洲电影,但是中日电影既存在相似的地方,又有不同之处。本文主要通过电影在呈现方式,技术和创造背景方面来比较中日电影的异同,吸取精华,去除糟粕,为我国电影后续发展,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方案,使中国电影以民族文化的尊严和魅力自立于世界影坛。

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之下,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作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电影承担了越来越多的传播责任。对于处在东方电影范畴的我国民族电影来讲,中国美学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从初期的转译自日本到直接翻译西方美学理论著作再到编著具有本土特色的美学教材保持我国民族电影的异质性。本文通过对中国美学在中国电影和日本电影中的物化表现进行有效讨论,进而对其中日电影对中国美学的区别进行划分比较。我国民族电影产业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就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文化课题,同时也是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所在。

中国美学;中国电影;日本电影;中日电影美学区别

1 中国电影美学发展背景

1980年,中国电影通过借鉴和引进国外的电影美学理论,以及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吸收,中国电影界的研究重点转向了如何构建一个完整的电影美学体系,并且发现建立这样一个美学体系对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性,理论家也意识到电影美学和电影理论相比之下,电影美学研究的是电影根本问题,也就是电影艺术的基本发展规律。

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电影美学开始了更深入的探索。在此之前的探索中,只有一些不完整的关于电影美学的理论探究,但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并没有建立中国电影美学学科。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思想解放运动,不仅让民众的思想发生了变化,电影界也受到了解放运动的影响,开始有了大幅度的变化。

1979年,中国电影出现了一批包含有新思潮的优秀影片,也出现了对电影理论的疑惑和出现的新研究方向,电影制作者们将发展重点放在了如何提高电影质量上。同时,理论家也开始注重探索建设一条中国电影美学理论体系。

到了如今,中国美学在世界中已经有了自己的体系。也有了自己一套电影理论。比如史可扬著作的《影视美学教程》,曾耀农著作的《现代影视美学》,都在不同程度上探讨在中国社会中观众的审美需求和世界美学的发展走向,对中国电影美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2 中国电影美学在日本的发展

日本电影与民族文化有密切关系,往往真实地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民族特性。东方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历史的大环境影响下,由于地理位置的便利,中国和日本从未间断过文化方面的交流。所以,在日本电影方面,中国美学也深深地影响着日本电影。具体表现如下。

2.1歌舞伎形式

同中国一样,日本对电影的探索最初也是从沿用本国的戏剧艺术开始的“歌舞伎”是在江户时代德川幕府时期发展起来的日本舞台艺术,它是通过表演和讲解并行的方式进行叙事的艺术形式。歌舞伎中的辩士也被沿用到了日本电影中,辩士是在演出时站在台口用一种高亢的不动声色的语调向观众介绍、讲解剧情的人,也完美演绎了中国美学的“代言者”。

2.2东方传统美学

这一类电影导演以沟l∶l健二和小津安二郎为代表,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与军国主义电影相抗衡,他们的创作风格在战后也得到了延续沟口健二的影片以如诗如画的影像构成和悲壮缠绵的古典情调为特征,两位大导演用截然不同的东方美学观点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把日本电影推向了世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简单化的技术和缓慢的叙事方式也确实令其失去了一部分普通观众。

3 中国美学在中国电影和日本电影中的物化表现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段,如果两国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两国电影方面的异同的话,那么两国电影都属于亚洲电影,也就是相同点,而且都属于亚洲电影排名靠前的国家。他们在电影美学上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电影画面唯美,意义深远,吸引了其他各国的目光。但是,两国电影既相似又有着诸多不同。

3.1中国:延续我国文化底蕴美学

中国的国粹是京剧,中国的功夫也闻名全世界,我国电影在这种传统艺术影响之下也大多是功夫片和戏剧,世界很多国家人民都痴迷中国的武侠功夫片,著名影星李小龙的出名程度可见一斑,目前仍有大把的影迷迷恋他,争相模仿他,这直接显示了我国功夫片的成功跟火爆。但是,把我国的戏曲以电影的形式表现出来却遇到了很多困难,目前我们仍需做出努力和探索,争取也把中国的戏曲以电影的形式推向世界,把我国传统文化以电影这种轻松愉快的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

3.2日本:吸取中国美学与西方结合

在日本的文化体系中,我们大致可以将它区分为两种流派,一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日本传统文化,二是受西方近代文化熏陶的日本现代文化。正是由于这样的历史原因,中日两国在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呈现出较为一致的艺术神韵。

如日本武士剑道片就与日本历史及其武士阶级有关,这种题材也是日本独有的,最具有代表性。日本武士道精神是一种不怕死,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精神,强调绝对的忠诚和坚毅,在这种精神的影响下拍摄了一系列影片,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元禄忠臣藏》,它不仅仅是电影,也是日本在经济萧条、人民精神萎靡时候的精神良药,它讲述的是就是忠君。因为日本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武士道精神,使它激励日本人民积极前进,奋力拼搏。另外,一部日本独有的电影《座头市》大家也可以去欣赏,从中也很清楚地了解了日本,了解了日本电影。

4 中日两国电影美学风格比较

中日电影虽然都同属于东方电影的范畴,带有东方传统文化特点,中国电影由戏剧发展而来,日本由歌舞伎等发展而来,虽说都是戏曲艺术,但是风格却不尽相同。这种不同在电影中的表现主要突出在美学中,观看日本电影的时候需要心情平静,有耐心,它通常给人呈现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在平静中蕴含生活哲理,在幽玄中让人思考;我们中国电影画面上则给人一种“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如古诗般的意境。

4.1中国电影中的意境营造

中国电影最早是从传统戏剧发展起来的,它自然也就借鉴了戏剧的一些结构跟手法,还采用了抒情的方式来表现电影。传统戏剧都是按照一条情节,根据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进行的,非常注意戏中的抒情成分,通过抒情来营造出各种艺术意境。究其历史,恐怕根源在于古代诗词擅长意境营造的特点。

中国的传统戏剧非常注重表达情思,抒发情感,这点不仅在其选材还是故事内容中都可以体现出来,尤其是故事主人公形象和他的谈吐都无时无刻不表现出感情。德国伟大的哲学家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说“诗之所以美好就是因为它饱含感情”。很多戏剧的布景都来自山水诗歌,再通过故事内容的发展、高潮、结局等过程来表达情感。这也就说明了我国传统戏剧和高度发达的诗词文化密不可分,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如图1)。

在不同年代的中国电影中,如《红高粱》《那山、那人、那狗》《城南旧事》《桃姐》《推手》《喜宴》《活着》等影片的叙事风格都非常诗意,在平静的叙事背后展现导演的美学追求。

如《巴山夜雨》这部影片,就很好地达到了这种契合的质感,《巴山夜雨》故事背景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人物注定是孤独、危险、悲剧,但是又对未来怀有憧憬、希望。所以,这部电影选择在用一艘轮船,孤孤单单,落寞地在一个下雨的夜晚漂泊,平静的江面暗示不平静的未来,远处忽明忽暗的导航灯又指引着方向,一些景物和故事的主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心理变化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是中国电影跟美学完美结合合作的影片之一。

4.2日本电影中对幽玄娴静的强调

日本电影中我们会经常看到如下画面:大片大片的绿,微风浮动;大片大片的白雪,一望无际,只留下几串串脚印;干净,简洁的榻榻米小屋被竹林包围,桌面上一茶壶冒着小烟,一本书静静躺在书桌表面等,这些画面无一不让人感觉宁静、清幽,这也是日本电影最喜欢,最善于表现的“幽玄”的感觉。幽玄的审美意识本就源于日本,它追求“余情”,强调“物哀”“空寂”“娴静”,为日本最具标志性的审美美学(如图2)。

图1 中国电影的意境之美

中国的戏剧跟诗歌密不可分,相互推进,同在东方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下,日本的诗歌文化也深深地影响了电影的创作。在日本诗歌界声名显赫的诗人芭蕉,一生的诗歌创作都离不开幽玄和闲静,他把他理想的生活状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了他的诗歌作品中,他向往游山玩水,逍遥自在的生活;但是,每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方式不同,价值观也不同,在笔者看来他的这种貌似不争,闲云野鹤似的美学却是有点无作为,有点消极;不过,消极并不能涵盖所有的日本艺术,只能从客观的角度说明它的客观实在性,由于每个艺术家的成长环境不同而影响创作的积极或者消极,并不能以偏概全。

日本电影的美学往往擅长于在平铺直叙的手法中追求宁静,幽玄,让大家在这种娓娓道来的讲述中探寻生活的真理,思考人生哲学。

日本电影《鳗鱼》就是在平铺直叙中追求幽玄的典型代表作,电影中男主人公亲眼目睹妻子出轨的情景,愤怒之下杀死了妻子,因此被判入狱,出狱后很难再对人信任,所以就一直跟一条鳗鱼一起生活,男主人不仅仅是在伤心难过的时候对鳗鱼倾诉,甚至连生活琐事都会对鳗鱼絮叨,这个没有思维,没有喜怒的鳗鱼俨然已经成为男主人的“伴侣”。它就这样静静地陪伴着男主人,一天一天,安安静静地倾听着男主人说着生活中平淡的日常。整个电影对话很少,甚至会让人觉得很无聊,但是生活不就是这样平淡地过着吗?影片也正是把生活的哲理通过主人公跟鳗鱼相处的情节推动进行展现,而且电影中还展示了很多自然的美景,在展示美景的同时结构人物内心顿悟的历程,所谓的幽玄,便体现在这种言而不尽的美感之中。

图2 日本电影的幽玄娴静之美

[1]杨春时.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化: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2]丁洋.试论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美学[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3(5).

[3]张虹玥.日本的“幽玄”美学思想——以《徒然草》为中心[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4).

[4]张法.中国美学史:学科性质、提问方式、演进状况[J].学术月刊,2011(8).

[5]张泽鸿.西方美学的中国化与中国美学的世界化[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

[6]王向远.论日本美学基础概念的提炼与阐发——以大西克礼的《幽玄》、《物哀》、《寂》三部作为中心[J].东疆学刊,2012(3).

[7]陈望衡,周茂凤.“美学”:从西方经日本到中国[J].艺术百家,2009(5).

[8]武田宙也,孙凡棋.日本美学和艺术研究的现状——以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变化为重点[J].美与时代(下),2015(1).

丁一玮(1996-),女,山东青岛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

猜你喜欢

美学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盘中的意式美学
探寻日本
外婆的美学
生活美学馆
《黄金时代》日本版
VR崂山:虚实相生的美学
纯白美学
美哭了的日本点心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