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棉花产业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5-08-26唐敏,赵晋芳

中国合作经济 2015年9期
关键词:棉农流通产业链

中国棉花产业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消费国和进口国,棉花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但是,目前,在棉花产业生产链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棉花产业是否能够健康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唐敏安徽财经大学中国合作社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赵晋芳

安徽财经大学中国合作社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中国棉花产业链发展中 存在的问题

第一,棉花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棉花价格时常巨幅波动。根据发散性蛛网理论,由于棉花生产周期较长,因此存在供给时滞。农户的生产决策主要依据上一年棉花的出售价格,如果上一年棉花价格高,往往提高本年度农户的种植愿望,然而正是因为这种机制会导致本年度棉花的过剩,依次循环又会导致下一年的短缺,循环往复加剧了棉花价格的波动。尤其自1999年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后,棉花由政府行政定价转为市场定价,这更加剧了棉花价格的波动。随着我国入世,棉花价格更受国家棉花的影响,价格变动更大。由图1—1可看出棉花价格和产量之间的变化:棉花生产价格指数波幅较大,呈W曲线波动。当年价格高,下一年基本会大跌。其中13年间波动幅度较大的有5年分别是:2003年、2004年、2005年、2009年和2010年。其中,2003年较2002年价格增加23.5%,2011年较2010年价格下降49.5%,这正好验证了发散性蛛网理论。

棉花供需存在周期性缺口。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棉纺织品出口量大量增加,国内的棉花产量远不能满足需求量,导致棉花进口量大幅上升。

中国2014—2015年度棉花产量是616.1万吨,但是2014—2015年度我国棉花需求量是805.6万吨。可见,2014—2015年度棉花缺口已经超过200万吨。长期来看,棉花产需存在缺口应该是一种趋势,而且这个缺口有可能进一步扩大,我国棉花对外依存度也有可能还要进一步增加。如图1—2折线部分是我国棉花供需的差额即棉花产量缺口的变化趋势。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棉花供需缺口存在周期性的变化。

图1-12002—2014年我国棉花产量和价格波动

图1-22000—2014年我国棉花产需差额波动

3.棉花质量差

我国生产的棉花异性纤维含量较高,色泽容易发黄、含糖量高,棉花质量与先进植棉国有不小的差距。由于我国棉花产业化程度低,散户种植的棉花品种多、乱、杂,而且棉花加工质量低下,棉农在采摘、晾晒以及加工厂轧制过程中易混入大量的异性纤维,这不仅影响了我国棉花的质量,也降低了我国棉花的产业竞争力。目前,“三丝”问题已成为长期困扰我国棉纺行业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纺织行业的发展,对棉花的需求已经从数量要求转变成质量要求。2006年,我国政府将纺织品出口退税税率由13%下调为11%。其目的在于优化我国的纺织品行业结构,使我国的纺织企业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转变。纺织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必然会对棉花质量做出要求。因此,我国大部分纺织企业都不愿使用国产棉花,转而使用质好价低的进口棉。

第二,棉花产业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棉花已经形成品种繁育、棉花种植、棉花初加工、棉纺织、纺织品销售的产业链模式,棉花产业链已初具规模。但是,产业链上各个环节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阻碍了产业链的有效运行。此外,产业链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展,棉产品的附加值有待进一步提高。

棉花产业链十分脆弱。我国棉花产业链涉及种植、收储、加工、纺织及服装等多个环节,产业链长、关联产业链多、产业规模大,而且棉纱和棉布出口是我国外贸出口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点。但从棉花产业链的种植、加工、营销等多个环节来看,我国棉花产业链却出现了:中国棉纺企业向外购买棉花进行加工制造,而棉花定价权又由国外卖方决定;中国棉纺产品出口,来料加工居多,批发、零售、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这些环节均由发达国家掌控,最终销售渠道、原料及产品双重定价权都由国外决定。因此,我国只能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来进行加工制造从而获得微薄的利润。据测算,中国每进口一吨美国的棉花,美国农民就能获得政府的600元补贴。同时,我国棉花产业还面临着市场波动、自然灾害、病虫害侵染等三大风险,再加上我国的“三农”问题比较严重,使得我国棉花产业呈现出“棉贱伤农”与“棉贵伤企”交替出现的困局,棉花产业链整体比较脆弱。

组织化程度低,棉花协会和合作社的作用有待加强。在我国棉花协会和合作社是棉花产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棉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组织专业化的一种管理模式。目前,由于我国棉花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系统的不完善以及棉农组织化程度低,导致了分散的小农种植户无法得到自己应有收益,多数棉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民的关系比较松散、纯属单纯的买断关系。由于没有规范的履约保障机制,企业与棉农签订的合同常常不能履约。一旦棉花售价较高时,农民往往不愿意出售;棉花售价较低时,企业则往往压级压价。企业和棉农之间没有合理、稳定的契约关系。

产业链各节点合作机制不健全。在企业与科研之间,我国棉花产业链中各主体并没有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而且棉花产业链各利益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大学、科研机构无法切实地了解到棉纺企业的需求,而企业又无法及时跟踪大学、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这就导致了产、学、研无法真正的融合。

在棉农与棉花加工收购企业之间,棉农与棉花加工企业(轧花厂)及棉纺企业之间缺乏沟通,经常出现棉农大量种植棉花而企业未必需要,企业需要大量棉花时棉农未必能够及时供给的情况。这就造成棉农产棉过少不能满足纺纱生产的需要,或者棉农产棉过剩无法售出的供求不均衡现象。

棉花产业链中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合理。棉花产业链是由众多的环节构成,但并不是每一环节都创造等量价值。创造的价值分布在不同的环节中,某些辅助性环节创造价值较低,只有处于产业链环节下游的部分企业才能创造更高的价值。而高附加值的环节一般就是价值链上游的企业。棉花产业链中,棉纺、织布和销售部门的附加价值一般较高,占据了产业链利益的较大比例。而作为棉花产业链生产部门的棉花种植户其获得的增值效益往往最低,得不到产业链的平均利润,从而没有享受产业链整链运行所带来的增值利益。加之,在我国棉花种植由千家万户的独立的农户来完成,轧花收购由占棉花收购主体地位的国营棉麻企业和其他经济成分的轧花企业来完成,棉纺织工业则又成另一独立门户。三大环节互相独立、各自为政,拆散了棉花产业整链,形成了产业短链且链条松散。由于产业链条的松散,一旦市场波动,三方利益均不稳定,极易受到市场的冲击,这将影响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棉花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各环节本是统一的,各环节利益密切相连,形成利益共同体。但由于各环节利益主体不同,最终会形成各环节间利益分散,整个棉花产业链没有形成有机的利益连接机制和组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尤其是棉农的基本利益缺乏有效的机制加以保障。因此,我国棉花产业链各环节难以形成合力和一致的目标,这严重影响了我国棉花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棉花流通市场机制不健全,棉花市场体系尚需完善。当前棉花流通虽已实现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但经营垄断局面尚未完全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的问题仍很突出;棉花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新机制尚处形成中。体制分割的格局导致市场主体比较分散,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规模优势难以充分发挥,整体效益不高,影响了新疆棉花产业优势的进一步发挥。棉花购销仍以传统方式为主,流通成本高;市场管理弱,无证企业充斥流通领域;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不足,每当丰歉交替的年份难以避免棉花价格大起大落,严重挫伤棉农的生产积极性,对棉花流通和纺织企业也造成沉重打击。

图1-3 2010—2013年全国纱产量及同比增长

纺织业的竞争力不足。长期以来我国纺织行业主要依靠数量上的扩张,以低价策略占据部分市场。2010一2013年,全国纱、布产量的年平均产量如图1—4所示。虽然我国的纱布产量都在逐年增长,但是我国的棉花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棉纺织业的竞争力,加工深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从近些年世界纺织业的发展看,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纺织业发展非常迅猛,他们拥有比我国更大的成本优势。目前,我国纺织品出口利润已经很低,但是劳动力成本正在逐年不断提高,加之水电等支出成本,我国纺织业依靠数量扩张已经无法继续。因此,我国纺织行业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层次。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提升产业层次是我国纺织行业的必由之路,我国纺织业必须依靠提升产业层次,挖掘产品附加值,来提高我国棉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图1-4 2010—2013年全国布产量及同比增长

中国棉花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加强棉花产业链宏观管理就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综合运用计划、组织、指挥、决策等管理职能,对事关国计民生的棉花产业链上的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要素进行整合,从而提高棉花产业链的效率。

对策

第一,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针对棉花产业链上存在的各环节利益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应该在棉花产业行业内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制度,加强组织链中各利益主体的协调和分工,加强订单农业规范化建设,保障弱势棉农获得行业平均利润。龙头企业与棉农以共同的交易利益相联结,结成利益共同体。

构建惠及棉农和棉纺企业利润合理分配的格局。现行的棉花流通体制弊端日益显现,我国2011—2013三年间实行的棉花收储政策导致国内外棉花差价扩大,高价差使得多数棉纺企业几乎无利可图。改革当前流通体制,转变国储职能,由低价收购国际棉花替代原来的高价收购国内棉花,考虑全球资源优势,平衡国内外棉花价差,让棉花回归国际市场,重新发挥我国棉纺企业的价格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棉农的补贴,主要包括棉花直接补贴、农机补贴和良种补贴。

构建竞争有序科学合理的市场,使棉农获得公平利润。2012年中储棉规定交储企业要具备400型棉花加工资格,改造一条具有大型打包机的加工线,但成本过高导致许多轧花厂都倒闭关门。而能够继续经营的企业则具有较强的价格谈判能力,因此他们在向棉农收购棉籽的过程中具有价格谈判能力,而棉农只能被动接受价格,这无疑侵害了棉农利益。这种加工资格认定行政许可有待认可,应该构建竞争合理的加工体制,应积极推行由市场定价,这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让棉农在出售籽棉时择价而售,进而获得较为公平的利润。

第二,建立现代化的棉花产业体系。

建立棉花价格支持制度,保护棉农利益。我国采取直补棉农方式保护棉农利益。所谓棉花直补政策,即棉花的价格将由市场决定,为保护农民收益,按照种植成本加基本收益,确定一个目标价格,并与市场价格相比较,其间的差价就是要直接补贴给农民的钱。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发放补贴;反之则不发。至截稿时,我国棉花直补政策仅首先在新疆进行试点。

深化改革力度,建立现代化棉纺企业。目前我国仍有相当一部分国有及国用控股棉纺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制度陈旧、机制不活,应对市场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因此,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的市场主体并建立适应市场的内部管理机制是我国棉纺织企业的当务之急。政府应尽快出台企业重组的相关指导政策,要尽快对一些国有控股公司进行股权制改造,扩大民间资本,加快发展多种投资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现代棉纺织企业。

第三,加强棉花价值链管理。

在棉花产业链管理中,价值链是其中一个使农产品价值增值的链条,其基本原则是在符合市场需要的前提下,通过棉花价值链链的有效管理,使棉花尽可能的发生增值。棉花产业链从棉花种子培育延续到植棉户或农场、棉花加工厂、棉花纺织厂、服装厂、商场,最终到消费者手中,在这个链条中存在着大量的价值增值的过程。因此从以下方面来提升棉花价值链的管理。

一是各环节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棉花质量。棉花产业链各环节的科技创新与进步,是增强棉花产业综合实力、提高产业链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关键。首要的是加大在棉花产业技术方面的投入,政府要做好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桥梁,实行互动与支持。在种子方面,应加大优良品种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推广的到位率;在种植方面,应改善棉田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田间排灌设施,改良土壤环境,提高棉田质量;在棉区技术推广服务方面,要培养农村的技术能手为棉花技术员,提高棉花生产的科技含量;在棉花深加工方面,加快对棉花加工设备的更新改造,进一步提高棉花的加工质量,同时要大力提高棉纺业科技含量与创新能力,引用和开发高新技术改造棉纺工业。

二是,强化棉花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目前,我国的棉花收购检验受到棉花价格和企业利益的影响,检验过程缺乏制度保证。为此,需要要进一步强化棉花质量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棉花质量检验体制的改革,严格执行棉花质量新标准。要把控制原棉“三丝”污染作为提高我国棉花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来抓;引导棉农搞好分摘、分晒、分存和分售;坚持质量与价格相结合,实行无异性纤维原棉优价和加价政策,从源头上抓好“三丝”的防治。

三是积极推进棉花育种、种植、加工和纺织一体化进程,强化整链运作意识。棉花产业链上的各环节相互影响,当产业链中的某一个节点的效益发生变化时,会使其他关联产业相应地发生倍增效应。这种乘数效应造成产业链各环节在价值创造过程中,既使产业链整体生产效率大于各个企业内部生产效率之和,也使产业链整体交易成本小于各企业间的内部交易成本之和。因此提高棉花产业链整体的效率是非常有必要的。要加强产业链科研部门、棉花流通部门、棉纺织企业和棉农之间的联系,密切关注市场需求。棉纺织企业根据市场确定棉纱、棉布的品种和质量,同时将纺纱、织布所要求的原棉品质信息反馈给科研部门和棉农,棉农以此来确定原棉种植的品种和质量;轧花企业要从纺织质量多元化出发,根据纺纱生产地要求制定轧花加工工艺流程、技术参数,纺出优质棉纱。根据市场需求指导的棉花产业链的整体运作,有利于提升整条产业链的效率和综合盈利能力。

第四,加强棉农合作组织的作用,形成棉花组织化管理。棉花产业链的组织化管理载体是合格的“龙头”组织,如棉花专业合作社、棉花专业协会及其组织等。在棉花产业链管理中应加强棉花协会和合作社的作用,积极发挥自身的“龙头”组织的带领作用,使棉花“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与中小棉花加工企业以及分散的棉农形成一种利益风险共同体。实现从良种培育、棉农种植、轧花厂加工、棉纺织厂制造、商场营销的专业一体化经营,从而来提高棉花产业链的运行效率。

加大产业化经营力度。棉花产业化经营的程度决定了棉花产业发展的高度,因此,加强我国棉花产业链的发展要从产业化经营的角度去考虑,要引导主产棉区(如新疆)积极推进棉花产业化经营,鼓励“龙头企业+农场”“合作社+农场”“合作社+棉农”等模式,促进棉纺企业和棉产地的紧密结合。发展和壮大棉农合作经济组织,鼓励龙头企业发展“订单生产”,扩大规模种植,推行规模化生产,节约生产成本。

完善棉农合作组织,提高棉农生产水平。棉农合作组织在棉花产业链中是连接上下游企业的纽带。首先,在我国棉花生产大都为分散的农户,这种分散性决定了单个农户不会成为棉花产业链上独立的竞争主体,加上棉花生产存在一定的自然风险,决定了需要一个代表和维护农户利益的组织出现,即棉农合作组织。棉农合作组织通过棉花合作社或棉花协会将分散在各地的棉农组织起来,批量产棉。这改变了棉农在棉花产业链中竞争的弱势地位,使棉农不再只是单纯的原料供应方和价格接收者,而是直接成为棉花产业链的参与者,棉农可以及时地获取棉花供求信息,减少在销售时由于信息极度不对称而带来的成交价格风险。通过棉农合作组织将棉农的植棉活动组织起来,可以实现棉花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从而实现规模效益,推进棉花产业化经营之路。其次,对棉纺加工企业而言,与棉农合作组织进行交易可以提高交易批量,形成长期、稳定的供求关系,降低交易成本。

第五,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培育壮大流通主体。

棉花产业链的流通体制建设十分重要,它是棉产品能否顺利从种植者到消费者手中的重要保证。因此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壮大棉花流通主体十分必要。

在棉花流通环节,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在棉花流通环节,首先,遏制低水平棉花加工企业建设势头,整顿棉花加工流通秩序,对我国的棉花加工企业重新进行严格的资格认定,取缔非法收购加工棉花的企业。其次,加强市场准入机制,提高门槛,促进我国棉花加工业的优良发展。最后,对现有的具有优良设备和技术的轧花厂、大型加工企业,实行统一管理、规模加工,保证皮棉品质的一致性,鼓励棉织企业和棉花经营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供应关系。

壮大流通主体。近些年,我国的农产品流通主体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为数众多的农民合作社、经纪人、批发商、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构成的农产品流通主体,覆盖了农产品产业链收购、运输、批发的各个环节,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市场紧密连接起来,形成有效合理的市场分工。而具体到我国棉花流通领域中,其流通主体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流通主体结构复杂、规模较小、市场谈判能力弱,各主体之间竞争多于协同,难以形成流通规模效益。

培育壮大流通主体主要通过两方面:一是通过对棉花农民合作社、棉花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经纪人等流通主体培育,提高棉花生产和销售主体的规模化、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有利于解决流通主体实力普遍不强的问题,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二是从提高棉花从业人员的素质入手,对各流通主体的人员进行知识培训,解决农产品流通主体人员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在市场对接、信息获取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能力差的问题,提高农产品流通主体人员的规模组织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产品直销能力。

猜你喜欢

棉农流通产业链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筑牢产业链安全
棉农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塔城地区纤检所干部深入农田助力棉农春耕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印度棉价暴跌导致棉农自杀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