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三代人,塞罕坝荒原变林海
2015-08-26
新闻回放>>
2015年6月11日,“蓝天白云”美景图刷爆了很多北京人的朋友圈,但鲜有人知在天安门以北320多公里外的塞罕坝林场也在为这美景默默地做着贡献。据中国林科院2007年对塞罕坝的价值评估表明:塞罕坝不仅有效承担了阻挡风沙的任务,而且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清洁淡水1.37亿立方米,吸收二氧化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每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20亿元。作为一道可靠的生态安全屏障,在53年内,历经三代人的辛勤耕耘,塞罕坝林场完成了从树木稀疏、人迹罕至的荒原到百万亩林海产业链的转身。
素材聚焦1 塞罕坝的“恶劣数字”
高海拔:海拔在1010米到1940米之间,海拔高度与40多米的北京相比悬殊。
高寒、冬季漫长:平均有7个月的积雪期。年均气温在零下1.4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43.2摄氏度。
环境恶劣:一年中,光是6级以上大风日就有47天,树苗非常难以栽种。一年中适合幼苗生长的无霜期只有72天。
素材聚焦2 塞罕坝英雄
开荒者:“不光造林,我们‘白手起家,什么都得干。”作为林场的第一代建设者,75岁的赵振宇如是说。志愿者:20世纪60年代,19岁的陈彦娴亲历了塞罕坝的“成长”。“喝的是雪水,住的是马棚、窝棚”。虽然环境艰苦,但像她一样的开荒者,却默默耕耘,让原本荒凉的塞罕坝才换上了绿装。守业人:“创业难,守业更难。”在搞好森林经营的同时,塞罕坝还实施了森林旅游、绿化苗木和引进风电项目等优势产业,为森林经营和生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干林业的都默默无闻,也高调不起来。因为你做的事情,40年以后才能看到结果。”塞罕坝林场场长于士涛说,林场的50多年发展,经历了老、中、青三代,“老一辈的成果在我们手上可不能毁了,我们承担不起也接受不了”。
【考场仿真试题】请以“奉献”为题作文,要求不少于800字。
【范文片段示例】虽然职责不同,面临的困难不同,但是三代耕耘者们却用一丝不苟的态度、实际的行动以及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建设并守护着绿色的塞罕坝。如果说塞罕坝是一棵大树,守护着北京,那么默默耕耘的塞罕坝人就是塞罕坝的一棵棵小树,用无声的奉献,守护着这棵大树。
其他适用话题 保护环境;勇于开拓;艰苦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