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居之所心底藏
2015-08-25韦青
韦青
沈栗仲绢本山水册,纵40厘米、横40厘米,纸板绫裱,对折散页,锦盒匣装,内有沈氏山水画八帧,还有方浚颐、赵佑宸、管乐、顾文彬、黎培敬、吴云、李经畲、罗振玉、谢稚柳等十一位名人题跋,是一件经沈氏祖孙三代精心收藏的传世珍宝,历史悠久,弥足珍贵。
沈栗仲(1772年至1853年),名道宽,字栗仲,祖籍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市)。明清时期,沈氏为甬上望族,官宦世家,明代宰辅沈一贯和诗人沈明臣就是其先祖。清代前期,其父沈谦在京为官,居宛平(今北京市),遂为家焉。嘉庆九年(1804年),沈栗仲中举,开始游幕四方,拜师交友,增广见识。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进士登第,历知宁乡、道州、茶陵、酃县、耒阳、桃源诸县,其兴文重教,政绩蜚然,颇受湘南人士拥戴。道光十八年(1838年),以事去官,侨寓长沙,与湘南人士订文字交,著述讲学,吟诗作画,辟“话山草堂”为其书斋。自署其额曰:“买山无资,徒托话言也。”表示其钟情山水,不忘浙东老家之意。自此归位文人,潜心绘事,于此创作了一批书画,形成了苍劲浑厚、古雅秀润的风格。咸丰二年(1852年)因太平军围长沙,买舟东下,先居扬州,再迁泰州,不久病卒。
沈栗仲天才卓绝,善诗古文辞,著有《话山草堂文钞》、《话山草堂诗钞》,《晚晴簃诗汇》称其诗“七言古近体皆健拔,律句隶事精当,出入玉溪、山谷”。精小学,工书法, 宗颜真卿、米芾、苏轼,行书遒劲潇洒,集众家之长自成一体,书有《话山草堂法帖》。善画山水,所画山水从董、巨入手,宗法宋元,广涉诸家,借此磨练自己的艺术功底,并竭力营造融合的笔墨风格。此绢本山水册就是其晚年之作,从中可看出其高超画艺。
八帧清雅
此册内有沈栗仲绢本山水画八帧,每帧纵39厘米、横39厘米。其中设色六帧,墨笔二帧。意境幽旷深远,设色古雅秀润,笔墨雄健浑厚,从中可窥知其画风乃上溯宋元,应属继四王吴恽之后又一位山水画大家。
第一帧春江之景图。上写大江之上,烟波浩淼,空旷无际,峰峦浮于水面,隐隐更露遥山一角。此时一叶扁舟顺流而下,疾驰如飞。岸上城墙蜿蜒绵延,高楼巍巍,红墙碧瓦,格外醒目,表明这是一座江畔古城。城内竹树蓊然,杨柳依依。杨柳之下,桃花如火,灿若云霞。表明此时乃阳春三月,正是桃红柳绿之时。城外碧竹万杆,郁郁葱葱。江畔危樯矗立,候风起碇。此图设色古雅,笔笔精到,表现了春江之上的美丽景色。左下角钤“话山草堂”朱文印。
第二帧潇湘春雨图。此乃泼墨为戏,仿米家山水,以笔饱蘸水墨,卧笔横点绢上,以点成片,层层厚积,浓淡相间,淋漓酣畅,表现出阴雨骤止后的潇湘景色。近景所写者乃湖畔之边坡,其上成树幼林,有直有偃,形态不一。其中成树乃常青之乔木,在雨水的滋润下更显蓊然浓郁、青翠满目。幼林即落叶之幼树,在春寒乍暖下还未长出嫩芽,但枝条柔韧,俏丽潇洒,正吮吸着春雨。坡左有屋数楹,树以木栅。坡右木桥拱立,经此可达对岸。桥下水势浩荡,梯级而下。对岸山峦连绵起伏,云烟如流似带。此时有一股细流正从山顶隘口喷溅而下,飞注入湖,表现了烟雨迷茫、云雾溟濛的山水境界。左下角钤“栗仲”朱文印。
第三帧秋游登山图。上写山坳之中,山路蜿蜒,高峰矗立。一条登山之路自远而近,迤逦而至,直抵峰脚。两边山坳林木渐行漸远,远山重峦叠嶂时隐时现,表明这是登峰之小道,逶迤曲折。山路上衣朱衣兰二老人,正沿着山路曳杖而话,边聊边行,似欲拾级而上,攀峰登顶。此峰山势险峻,危崖壁立。峰上林木苍翠,丹黄错杂,一派深秋景色。旁有方亭一座,卓然而立,美轮美奂。登此峰,可览众山之小,可观云雾变幻,可采秋山红叶,可听松涛鸟鸣。这里尽是可行、可游、可居、可观之景,表现了秋游登山的高雅情趣。图右钤“道宽之印”、“沈氏栗仲”朱文印。
第四帧仿云林山水图。此图疏疏落落,信手涂抹,为山为石,为树为屋,组成一幅具有荒寒意境的画图。但山是远山,石是孤石,树是又瘦又硬的枯树,枝头无绿叶,屋是稀稀落落的草舍,寂静无声,悄然无人影。只有那一泓碧水,空清、寂寞、淡远,水波不兴,别有一种云林式的淡泊和宁静。与其说此图所表现的是景色,莫如说是心情、心境,表现了作者遭罢官之后的失意与痛苦,一种寂寞失落、无可奈何的心情洋溢于画中。右下角钤“道宽”白文印。
第五帧湖山幽居图。此图更辟奇境,意境幽深,上写湖畔之上湿云压顶,石壁倒悬,欹侧欲坠。其下红叶翠篁、老杉枯柳、苍松幼树,掩映多姿。旁有小院一座,树屋数椽,前有翠柏环绕,后有木质栏栅。面前湖水清澈,湖中青山如黛,如诗如画,一派湖光山色。江湖之上、危峰之下,本是文人雅士的幽栖之所,在此隐居,身居江湖而志存高远,故心驰神往、兴趣盎然,反映了作者是一位有志于林泉的高雅之士。左下角钤“道宽之印”、“沈氏栗仲”朱文印。
第六帧溪山幽居图。上写云滃山麓,泉流涧底,群山环抱,溪水清澈,层峦叠岫,分为三个层面,但水脉相连,气运相通。其近景所写者乃溪水环绕之坡陀,其上老树枯柳,苍松红叶,高杉低树,交相互应。其左有屋宇二楹,右有房屋二座,绿树环绕,寂静幽深。其中景所写者乃群山环抱之溪水,左高右低,分高低二溪。高者乃高山之溪水,其前为群山最高峰,巨石累累,崎岖险峻。旁有方亭,四面临风,美轮美奂。其后峭壁悬崖,上有瀑布直泻山涧。山坳近水处有村落一座,树木屋宇,秩序井然。低者乃低山之溪水,溪内水流湍急,波浪翻滚。它上承高溪、下流低溪,从而把全图气脉相连。远景是山峦起伏,时隐时现。此图近山是用水墨勾勒,赭色皴染,远山是用花青没骨皴染。树木是双勾写干,树叶或没骨、或圈叶、或点叶、或晕色。右中钤“道”、“宽”白文印。
第七帧仿米氏山水图。图写云山苍茫,重峦叠嶂。山腰云雾飘渺,朦胧一片。山下丘陵缓坡,连绵起伏,其间溪水奔流,水汽弥漫,仿佛是阴雨初停,给人以阴冷湿漉的质感。坡上树木丛生,如林如带,几幢楼阁屋宇,三三两两,坐落在其间,表现了梅雨季节中的山区美景,给人以亲临其地之感。左下钤“道宽”白文印。
第八帧嘉木远岫图。此图画树学云林,画山学襄阳,所画树木疏疏落落,意境荒寒。所写山石用泼墨枝法,淋漓尽致,湿漉一片。其近景所写者乃河岸之边坡,二面环水,空阔无际。其上几株苍松幼杉,初春还寒,尚未长出嫩芽,但树干挺劲,细枝勃发,春意盎然。坡右河岸有防护林带,生机勃发。坡左有方亭一座,据此可观景御风,登高望远。亭左有木桥一座,由此可达对岸。对岸危岩屹立,画尽而意不尽。其中景所写者乃边坡之对岸,其上坡地村落错落有致。河岸曲折,犬牙交错。村落二面环水,环境幽雅,是文人雅士隐居之地。岸边有小船一只,据此可以往来。洲渚上水草初露,生机无限。远景是峰峦迭起,青山如黛。此帧描绘了江南初春之景,春光无限。右中钤“话山草堂”印,左中钤“明叟眼福”鉴赏印。
统观全册,可知此册不拘一格、多姿多彩,画风有云林、大痴和米氏父子多种。笔墨有设色、浅绛、泼墨、水墨多式,所写大都是江畔古城、洲渚沙滩、远山近村、舟船河岸、桥梁屋宇等平凡小景,但彰显了江南之秀美、洞庭之浩瀚、南岳之恢弘,表现了湖湘山水的美好景色。这是作者长期在湘南为官所致,故对当地山水相当熟悉。推测是其晚年之作,故画风老辣、笔墨苍劲。是时作者绝意仕途,寄情山水,希冀有一个幽居之所,使其吟诗作画,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因此,此册大都具有高雅意境,其中以幽居的题材为最多,这是作者当时思想的反映,表现了其隐逸的志趣。因此,此册是其晚年的精心作品,是留给子孙的传世之作,故为沈氏家藏,秘不外示。
名家见证
咸丰三年(1853年),沈栗仲去世后,此册由其子沈彦征所藏。沈彦征,名敦兰,道光举人,咸丰进士,历官户部郎中、陕道御史,江苏常镇通海兵备道,两淮盐运使等。解职后迁居淮安。光绪二年(1876年)沈彦征整理先父作品,将其册邀请名人题识。先后题识的有方濬颐、赵佑宸、管乐、顾文彬、黎培敬、吴云、沈秉成、方濬师等人。
比如赵佑宸,字粹甫,号蕊史,浙江鄞县人。咸丰丙辰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大理寺卿,是清代著名画家赵之谦的父亲。其题云:“吾乡沈栗仲先生诗书画称三绝,画不可多得,如麟凤芝草,非其时不轻出也。此山水册八帧,藏於家,先生所深自宝贵者。米元晖自谓墨戏,并证千古画史谬习,先生此册当亦云然,彦征方伯敬谨收藏,永作传家之宝,且与籝经床芴,勿替引之矣!”落款为“光绪丙子(1876年)闰端阳,邑后学赵佑宸谨识。”下钤“佑宸“朱文印。
又如管乐,字才叔,江苏武进人,上海汇报主笔,是中国早期报人,有《才叔遗稿》传世。所题曰:“鄞沈栗仲先生以名进士为湖南循吏,寿至八十有余,实与先君子友善。乐生也晚,方先生去官寓居扬州,时末获一侍颜色。今常镇道哲嗣。彦征观察又与乐相得,尝命校勘先生所著诗文,并示所作篆楷及临摹各种法书,觉古茂渊懿,使人肃然生敬,然尚不知先生工画,最后彦征观察出绢本画册八幅见示,乃知先生画不轻作,作亦不自爱惜,此为晚年笔藏弆于家者,秀润内含,神采外发,诚奄有各家之胜,而能自出机杼者,因叹古人力学之勤奋,用心之专,虽游艺之余,亦必造其极。如此岂若后学浅薄,略解弄翰即诩诩然,书钟王而画关荆哉!遂再拜以书其后。”落款为“光绪二年(1876年)秋七月,武进管乐谨识。”下钤“臣乐”印、“才叔”印。
沈彦征去世后,其册由其孙沈京似所收藏。沈京似,江苏淮安人,曾任上海中孚银行副经理,后移居苏州,新中国成立后任苏州市人大代表、江苏省博物馆审定委员。1953年移居上海,任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特邀顾问,是著名的文物收藏家,是一位对淮安有深厚感情的爱国民主人士。沈京似收藏后,曾邀李经畲、罗振玉、谢稚柳题跋。
比如李经畲,字伯雄,号新吾,安徽合肥人。光绪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历任瀚林院撰文、侍讲、兵部武选司员外郎等职。其所题云:“沈氏家藏,栗仲先生山水画册绢本八帧,纸本十帧。此为绢本,参用大痴浅绛之笔,手泽如新,六法具备。文衡山作画,昔人谓以士气胜,诚哉不可及也!戊午秋日,京似孙婿奉之入都,属为题识。展诵两载,庚申四月敬书以志眼福,姻愚侄李经畲。”下钤“经畲之印”白文印、“伯雄”朱文印。其中的“戊午”为1918年,“庚申”为1920年。
又如谢稚柳,原名稚,字稚柳,晚号壮暮翁,江苏常州人。擅长书法及古书画的鉴定,世有"北张南谢"之说,是现代著名书画家和鉴定家。其所题“山川载德”四字,落款为“京世先德画册拜观因题,甲子冬日谢稚柳。”下钤“稚柳”白文印,“谢”朱文印。此“甲子”為1984年,是年谢稚柳对此册鉴赏。
综上所述,此册图画精美、意境深邃,内有沈栗仲山水画八帧,是不可多得的书画艺术品。此外,此册还汇聚了11位名人的题识。这些名人大多是博学之鸿儒,是文物收藏界的专家和前辈,故所题识词句精当,书法优美,印鉴古雅,丰富多彩,为此册增色添彩。1988年沈京似去世后,其后人遵其遗嘱,将此册捐赠淮安,现由江苏省淮安区博物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