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史与写人
2015-08-25章百家
章百家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记叙历史离不开人物。假如一部史书只记事而不写人,那就成了一潭无源的死水,不独枯燥乏味,且不能提供任何经验与教益,无法给后人以智慧和启迪。所以,对一个时代的记忆一定要有对那个时代人物活动的记载来支撑,不仅要有“大人物”,还要有“小人物”。斑斓的历史要由鲜活的人物来展现。
这个记述历史的一般规律对党史和国史的写作很重要,因为它容易被忽视,即便有所注意也不易于做到。一些党史、国史书籍难以引人入胜就在于跳不出文山会海,只见决议、决定,看不见人们思索的过程和丰富的实践。当然,这类书中对领袖人物思想活动的记述虽不算少,但像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这样波澜壮阔、威武雄壮的历史绝不可能是一场独角戏。
最近看了胡乔木同志1988年9月在指导《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写作时的一篇讲话。他强调写党史要有新态度,而这种新态度的内容和实质都与写人的活动、与写人物有关。乔木同志讲了三点:
第一,写党史要把人民放在中心。党史是人民构成的历史,跟人民斗争的历史分不开。要讲清楚党在人民中间奋斗,是在群众斗争的基础上引导斗争,密切地依靠群众取得胜利的。党的斗争不能跟人民的斗争分开,人民斗争跟党的联系也很多。我们要在人民斗争历史的背景下写党史,党中央和领导人要写,但是要避免分量太大。
第二,党是依靠跟党密切合作的人共同奋斗的,跟共产党合作的人应当在党史里有他的地位。其中有些人后来加入了共产党,没有加入共产党的那些人,也是共产党的亲密战友。如宋庆龄、鲁迅、邹韬奋、沈钧儒、高崇民、杜重远等,在党史书中他们应占有适当的篇幅。
第三,要写党的广大干部党员。党中央当然是最重要的,但是党中央不能离开干部和党员就能够使革命发展。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多写一批党的优秀干部、各个革命时期起了重要作用的人物。虽然不可能详细地写,但是应提到,也要选择一些普通的党员加以描写。
此外,他还提到,党史写作应重视和使用来自各个方面的材料,不单是党中央的决定、领导人的著作;还可以使用蒋介石的讲话、美国人的评论、张治中和李宗仁的回忆录等等。我们跟这些证人共同来探讨历史。这样就使得党史不拒人于千里之外,你不是共产主义者照样可以看得津津有味。
这些话虽是二十多年前讲的,但对今天的党史、国史的研究和写作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事实上,当代的史学工作者已越来越注重人物研究。不单是“大人物”,也有越来越多的“小人物”。这方面有两个特别值得注意的动向:一是口述史研究的兴起,它几乎涉及社会各阶层人士对历史变迁和个人经历的记忆;二是人物研究正从个体转向群体,从社会的顶层逐渐转向基层。近年来,这两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附带说一句,许多历史杂志包括《百年潮》,越来越重视刊登这类文章,为人物研究提供平台,也很值得称道。一般而言,人物研究也最能吸引普通读者。
人物研究的开展与加强,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不但会丰富我们的历史认知,而且将使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历史中的互动与合力的产生。这将使我们对历史发展的全貌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还是开头那句话: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书写历史就一定要书写人。
(作者是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常务副会长)